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软溃疡斑、纤维斑、钙化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斑块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9例冠心病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99例无冠心患者做为对照组,用高频超声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进行测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量结果。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要预防冠心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5例无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全部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数、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EDD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紧密联系,两者是临床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及防治依据。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35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25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率呈正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行冠脉造影检查的25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无冠心病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面积,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径、IMT和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 5 0例冠心病和 15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斑块及血流参数 ,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 ,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明显超过非冠心病患者 ;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 ,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 ;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7.
袁继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41-42,4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科室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试验组)以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评价斑块严重程度,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斑块严重程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判断冠心病的病情发展程度,有助于进行准确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态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50例冠心病和15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明显超过非冠心病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本院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比较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结果冠心病患者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单支病变相比,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依次明显升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江艳丽 《中国医药》2009,4(5):358-36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体表窗口的可行性及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有明确心绞痛症状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和45例正常人用高频超声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缺血组IMT平均为(0.88±0.24)mm,与心肌梗死组(1.08±0.1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较对照组(0.65±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缺血组斑块发生率为58.3%(28/48),心肌梗死组为70.0%(21/30),对照组为13.3%(6/4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与心肌缺血程度及病史长短有关联。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作为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人选患者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非冠心病组(4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冠心病双支病变组(36例)、冠心病三支病变组(32例).结果 比较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的测定值,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正相关(r=0.75),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正相关(r=0.64),冠状动脉造影的Gensini评分积分与IMT正相关(r=0.75).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高,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就越重,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并且在1周内对同一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8例)及冠心病组(72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血管病变亚组、2支血管病变亚组、3支血管或左主干病变亚组。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75.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7%。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线阵高频探头对100例(冠心病组)冠心病住院患者和10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检测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结果冠心病组有8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2.0%,斑块检出数为124个;对照组有2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22.0%,斑块检出数为30个。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检出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23、7.12,均P〈0.01)。冠心病组危险性斑块数109(71+38)个,对照组危险性斑块数11(5+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P〈0.01)。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9例,增厚率89.0%,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4例,增厚率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578-257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分别测定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其斑块特征.按国际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高血压1、2、3级三组.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逐渐增厚.颈动脉2级组与对照组、1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级组与对照组、1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1级组与对照组、3级组与2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粥样斑块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各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快的超声特征,为早期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将本组作为对照组,取同一时期入院体检正常者70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是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诱因之一,采用超声诊断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以及斑块情况,对脑梗死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HD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情况。结果冠心病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以硬斑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探讨其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45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117例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及中年组,分别进行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情况。结果①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青年组、中年组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应用超声早期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有助于预防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住院(≥60岁)患者共395例,其中男190例,女205例.年龄60~91岁,平均(69.5±7.9)岁.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202例)及对照组(193例),应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粗糙,多处钙化斑形成,内中膜厚度增加,内中膜厚度与腔内径比值大于0.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395例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96例,冠心病组147例,对照组49例.冠心病组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钙化斑形成,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可以早期发现病变血管,了解动脉硬化程度及性质,颈动脉的检查结果可用作冠心病的预测参数,因而能为冠心病预防提供动态性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住院102冠心病患者及相同年龄组正常人56人。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测量血管的内-中膜厚度,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冠心病组102例有颈动脉硬化病变的89例,占87.3%,正常对照组56例有颈动脉硬化病变的9例,占23.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心肌梗死组较心绞痛组颈动脉病变的程度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有相关性,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程度可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