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脾经线上皮肤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特征及电针三阴交对其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检测1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脾经线上漏谷、地机、血海、血海-箕门中点及其左右旁开1.5 cm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观察基础状态和电针三阴交时脾经线上皮肤组织及其旁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结果 1在基础状态下,脾经上的漏谷、地机、血海3个穴位点和血海-箕门中点(非穴位点)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2电针三阴交时或电针后,脾经线上的3个穴位点和1个非穴位点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基础状态下,脾经线上皮肤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高于旁开组织,电针三阴交对脾经线上皮肤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正常兔肝内三维微循环血管的分布。方法 :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 (Methylmethaorylate)对兔肝动脉 (HA)和门静脉 (PV)进行铸型 ,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内微循环分布。结果 :家兔肝窦状间隙直径大致范围在 9.5~ 10 .9μm之间 ,HA/PV ,HA/BD和PV/BD 3者在 2~ 4级分叉范围内分别为 0 .2 8± 0 .0 3、0 .2 6± 0 .0 6和 0 .89± 0 .12 ,肝血窦 /肝细胞索两者面积比值为 31.87% ,而出入肝血液的各流变学指标测定没有变化 (P >0 .0 5 )。结论 :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铸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可以较好的观察兔肝内微循环的分布 ,为研究病理情况下肝内微循环的变化作良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脾脏梗塞是指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造成梗塞的原因主要是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动脉内皮细胞下白细胞浸润,微循环的阻塞,心脏内附壁血栓的脱落以及肝癌病例碘油栓子逆流到脾动脉内造成脾梗塞。此例报道是由于胰尾癌侵及脾门血管导致的脾脏多发梗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断流术和分流术对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该院10年间48例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断流术和分流术组,手术前后行胃镜检查,对比胃黏膜镜下变化.结果 分流组门脉高压性胃病程度好转(P<0.05),而断流组加重(P<0.05).结论 在临床上要对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术前行胃镜检查了解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慎重的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我院教育革命小分队于一九七三年十月中旬来到东至血防站,开展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切脾手术治疗。自七三年十月十五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两个半月中,共切除脾脏四十例。兹就本组病例在切脾手术麻醉期间血压变化的临床观察及处理的几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605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及227例疫区非血吸虫病居民血清HBV 标志物检查结果。急性及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各项 HBV 标志物与非血吸虫病人群比较无显著差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HBsAg、抗-HBc 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伴血清 HBsAg 阳性者的肝功能损害较 HBsAg 阴性者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细胞内 HBsAg 检出率达63.3%。行脾切除术者与非手术者 HBV 标志物检出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在各期血吸虫患者中,晚血合并 HBV 感染最严重,其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门脉高压、脾肿大,脾亢患并发外伤性脾破裂或在手术治疗门脉高压并发脾亢,消化道出血时,需行脾切除术。这类病理性脾肿大在手术后易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现收集我院1992年1月至1994年1月脾切除手术后大出血14例,作一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闵行区现存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分布现状和特点,为晚期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区登记在册的历史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随访调查,收集晚期血吸虫病人资料。结果 2011年闵行区现存晚期血吸虫病人487例,患病率39.8/10万;男女性别比1:2.61,平均年龄73.39岁,60岁以上年龄段占95.69%;全区9镇和1个街道均有病例分布,48.66%的病例分布于华漕镇;临床分型有巨脾型、腹水型和侏儒型三类,巨脾型占92.20%;38.68%的病人已切脾,已切脾者平均年龄73.24岁;81.93%的病人生活能自理,63.24%的病人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结论闵行区晚期血吸虫病人呈明显老龄化趋向,且病人数逐年下降。晚期血吸虫病人分布与历史血吸虫病流行程度有关。应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病变及其临床表现和门静脉性肝硬变者显然不同。在临床实践中,晚期血吸虫病经锑剂治疗后可见在症状改善的同时,亦有肝脾缩小现象。动物实验过程中亦曾观察到血吸虫病肝脏病变经锑剂治疗后可能恢复正常。此对晚期血吸虫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其恢复过程的机理,实有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必要。血管造型之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肝内循环障碍在研究肝脏疾患之致病机制上为一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在曼氏血吸虫病和其他肝硬变,国外文献已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血回输系统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巨脾型需行脾切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10例,于手术中使用自血回输系统回收脾切除手术过程中失血,切除脾脏后,回收脾脏内血液,经自血回输系统过滤离心清洗后,再经静脉输入患者体内。B组10例,不使用自血回输系统,术中THbc70g/L时输库血,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THbc值及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THbc值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输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自血回输在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手术中使用可有效回收回输失血,减少库血的使用,减少输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病(Shistosomiasis)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血管内所起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病、曼索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间插血吸虫病、泥公血吸虫病等。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一种,系1904年日本首先发现而得名,它寄生于病人门静脉系统,由皮肤接触有尾蚴的疫水感染。病变为虫卵所引起的肉芽肿,主要位于肝脏及结肠。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病及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有腹泻或下痢;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性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明显门脉高压症,巨碑与腹水。1流行病学1.1传染源病人,病畜(牛、羊、犬…  相似文献   

12.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维成  杨镇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105-1107
由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出血、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水等一组综合征称之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在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等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症有所不  相似文献   

13.
晚期血吸虫病是当前血防工作的难点之一,病情复杂、变化曲折、脾切除后再次出现腹水及消化道出血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区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现状,为晚血的救治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3年3月中、下旬对全区的晚血患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潘伟  李香营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02-100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肝血吸虫病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探讨CT对慢性肝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搜集经病原学检查或肝穿刺活检证实的慢性肝吸虫病21例,其中增强扫描16例. 结果 21例患者中,CT显示肝硬化19例,肝内均有不同形态的钙化,以分隔状钙化最多,包括网格状或地图样钙化11例,线状钙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15例,结肠壁钙化12例,胆囊结石2例,脾大9例,肝癌4例. 结论 肝硬化和肝内钙化为慢性肝血吸虫病的主要CT征象,CT检查为慢性肝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同位素技术,检测了部分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患者(切脾组)、巨脾型患者(巨脾组)以及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外周血嗜中性白细胞(PMN)吞噬、杀菌功能以及血清调理作用,结果表明切脾组、巨脾组上述免疫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切脾组与巨脾组相比较,PMN吞噬、杀菌功能及血清调理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PMN吞噬功能低下,巨脾切除后未使之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肝脾肿大是临床上经常遇到,也是较难诊断的病症。在血吸虫病疫区,同样如此。尤其是现在,我省正在向根除血吸虫病进军,慢性早期病人越来越少,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病人就显得突出,迫切需要我们探索作用快、疗效高的药物来软缩已经肿大的血吸虫病肝脾。为了软缩肝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下列几个问题必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肝脾临床检查法确定肝脾的大小,在临床上一般应用肝脏上界之叩诊和肋下、剑突下肝脾下缘之触诊。但这种检查法的准确性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非但受检查者熟练程度的不同影响,并且可因体胖者的腹壁皱折、皮下脂肪层或体瘦者的腹直肌、肌键、横结肠、甚至下垂的肾脏的阻碍或干扰,而被误认为肝脾边缘。而且也受触诊方法、受检者呼吸状态、空腹与饱腹、早晨与晚  相似文献   

17.
在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术后,往往有一个较长的发热过程,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周到几周,也有的可以持续两三个月以上,其热型也各有异同,以间歇弛张热型为多见。按省内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讨论纪要所分析发热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据体温和血象的变化大致符合一般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辅以透射电镜及普通病理学观察,研究不同时期的日本血吸虫病兔肝内血管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变化。结果:发现虫卵肉芽肿周围、肝窦壁和门管区门静脉壁有IgG、IgE、C3和C4沉着。伴门管区纤维化、门静脉分支管壁纤维化和肝窦壁毛细血管化。电镜观察发现,肝窦内有浆细胞聚积,窦内皮细胞受损。表明有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损伤,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并继发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9.
<正> 1970~1982年间绩溪县共收治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289例,其中手术治疗(以脾切除为主)237例,内科治疗52例,243例获得随访。为探讨脾切除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地位及其与内科治疗的比较,脾切除与感染等方面的关系,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尾蚴16周家兔(n=10)胃壁的微循环变化,并与正常动物(n=5)对照。发现家兔胃壁的静脉内、粘膜及粘膜下层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着,并形成虫卵结节。胃壁水肿,微血管扩张和淤血,粘膜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管腔狭窄和内膜粗糙。研究结果表明,胃血吸虫病和胃壁微血管形态结构上的异常可导致胃壁微循环障碍,因而,粘膜易受损和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