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10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胃肠并发症发病率,并分析性别、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失血量与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关系。结果:发病率情况为:便秘占79例,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占29例,泻泄占12例,腹胀占10例。影响因素:性别、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可能是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胃肠紊乱并发症发病率高,影响因素多。中医针灸疗法及益气健脾中药治疗,对减少术后胃肠紊乱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28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经验,评价其对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28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实验组,全组年龄3.20岁;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的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作为对照组。对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不阻滞升主动脉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阻断主动脉显著减少与降低p〈0.01与〈0.05(t=8.510,2.648,2.477);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手术能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减少术中心肌损伤;从根本上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促进了心功能的恢复。手术效果与经典阻断升主动脉手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76例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时 ,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心房纤颤予以治疗。先期的 13例 (A组 )患者在CPB转流阻闭升主动脉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和二尖瓣置换 ;后期 6 3例 (B组 )采用阻断上下腔静脉后先射频消融右心房 ,再行二尖瓣置换和左房射频消融。结果 :A组 13例患者CPB转流 (10 4± 2 5 )min ,主动脉阻断 (6 1± 11)min。B组 6 3例患者CPB转流 (81± 19)min ,主动脉阻断 (47± 11)min ;应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 5 5 .9%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 71.4 %。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6 4例 ,占 84 .2 %。结论 :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中阻闭升主动脉前先射频消融左房可以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可以加强心肌保护效果且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顽固性房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李杰  罗兴华  王义宁  王显粤  张卫达 《重庆医学》2012,41(33):3533-353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中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定时做血气检测评估内环境情况统计体外循环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术后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20~258min,平均(80.3±1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130min,平均(35.22±18.6)min,所有患儿在开放主动脉后均静脉给予小剂量多巴胺3~10μg.kg-1.min-1。101例同时加用肾上腺素,50例合用异丙肾上腺素,11例加用心脏临时起博器。术后8例患儿因心功能障碍死亡,10例婴儿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后等待二次矫治手术。结论术前积极提高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术中合理有效的麻醉监测是保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微创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常规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4例(观察组),并收集同期进行常规正中开胸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输血量、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无院内死亡病例,无低心排,无切口感染病例,观察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P<0.001),术中无延长切口。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及心肌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少( P=0.044),术后输血量明显减少(P=0.006),术后ICU监护时间(P=0.034)及住院时间缩短(P=0.041)。观察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低(P=0.036)。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渗出较观察组明显(P=0.049)。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肺部渗出、减少患者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较轻,心房颤动发生率较低。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中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011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4例45岁以上(含45岁)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术前均给予麻醉诱导,研究组另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复跳时间)、麻醉诱导手术前(T_1)、升主动脉开放后12 h(T_4)心肌标志物[心肌脂肪酶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心肌细胞病理学结果构成情况,同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对照组长,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T_1时刻两组H-FABP、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两组H-FABP、cTnI均较T_1时刻明显升高,但对照组升高幅度较研究组明显(P0.05)。术后研究组心肌细胞病理学损伤总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P0.05)。研究组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有效减轻中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对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预后效果无较大影响,可作为中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预防心肌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贲晨  陈雷  杨大彬  施超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59-61+133
目的对应用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018年11月—2020年4月,淮北矿工总医院心胸外科对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患者施行了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1岁。6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弓部最大直径>40 mm,破口均位于远端主动脉弓,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 cm。统计体外循环时间、术中阻断时间、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围术期病死率,术后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分别于患者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7(145±37)min,术中阻断时间平均为34.5 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为12 min。3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超过24 h(分别为41、44、26 h)。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48 h。术后均无头晕症状,神志及精神恢复良好,未出现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同期施行主动脉缩窄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矫正术的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器官保护的情况。患者先在全身浅低温(鼻咽温33℃~34℃)及控制性降压麻醉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胸,矫正主动脉缩窄;然后经正中胸骨切口、体外循环麻醉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结果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无1例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期间鼻咽温31.5%~33.5℃,阻断主动脉时间15~47min,平均(30.3±9.9)min。体外循环时间25~65min,平均(53.4±13.2)min。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较复杂,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调控肺动脉压力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5年9月至1992年1月29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近期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2.40%、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术前心功能差、低押血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血容量不足、手术损伤、缺氧、酸中毒、低温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等.以前四项最为重要,心肌的保护必须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预防与处理中,才能减少心律紊乱的发生。发现心律失常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的100例先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者按照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10例与无并发症组90例。分析所有受试者接受一期根治术后的疗效相关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相关手术指标情况,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61.69±26.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7.36±21.60)min,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7.98±24.49)h,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43±1.28)d,住院时间为(18.03±6.09)d。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10/100),包括1例室间隔缺损残余瘘,1例传导阻滞,2例右室流出道残余梗阻,3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并发症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5)。以并发症为因变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均为原值输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是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心病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随着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的逐渐延长,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随之增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2002年间4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19例,应用髂内动脉结扎21例以控制术中的大量失血.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两组资料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结扎21例,腹主动脉阻断19例,两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别,但术中失血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比髂内动脉结扎技术更能有效控制术中失血量,而且并不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严格掌握阻断腹主动脉指征及阻断时间或结扎髂内动脉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损害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对于控制术中失血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技术,但后者对减少术中失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依术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统计相关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测行无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9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教育程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史、ASA分级、心脏功能分级、术前心脏射血分数、主动脉阻断开放体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复温时间及麻醉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等参数,采用简易智力心理量表(MMSE)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评分。术前术后MMSE评分下降2分及以上的患者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所有数据录入SPSS14.0行logistic多因素统计分析,P<0.05为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值为1.34(1.01~1.78,95%CI),阻断时间OR值为2.17(1.09~4.32,95%CI),七氟烷吸入浓度OR值为0.505(0.34~0.74,95%CI),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七氟烷在临床应用浓度下,随吸入浓度的提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体外循环下人工血管移植术或加换瓣及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47例行Ben2tall术患者,单纯行Bentall术41例,Bentall+动脉导管闭合术1例,Bentall+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Bentall+全弓置换术+植入术3例,Bentall+二尖瓣成型术1例,对其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脏器的保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心肺转流时间为(157.9±4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8.6±24.2)min,术中失血量为(960±220)mL,43例患者手术成功,4例患者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所有患者麻醉过程平稳,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术的麻醉,应强调麻醉诱导过程平稳,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对重要器官保护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到2009年6月完成的223例C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科.根据AKIN有关AK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对照组,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CABG术后AKI的发病率是18.4%(41/22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肌酐水平,术中移植血管桥数量、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ABP使用、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低心排等因素与CCABG术后AKI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前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低心排,是CCABG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KI是CCABG术后较常见和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多种因素与AKI发生有关.术前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低心排,是CCABG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的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下行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均麻醉顺利,11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2±2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59±3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6±12)min.均顺利手术,无住院死亡患者.手术后昏迷1例,且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自动出院;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2例;意识障碍2例,1周后恢复.结论 全身麻醉结合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等技术可以为主动脉弓置换术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降温期不同的氧分压对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7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按体外循环降温末期动脉血氧分压数,分成低氧组、常氧组和高氧组,记录体外循环结束后第1、8、16小时多巴胺用量。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第1小时内,常氧组多巴胺用量明显小于低氧组和高氧组(P〈O.05),术后第8小时,常氧组多巴胺用量明显小于低氧组(P〈O.05)。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和呼吸机辅助时问各组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降温期,常氧分压氧合有利于术后早期患者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6例在医院接受主动脉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A组),采用残余主动脉血管片或自体心包片缝合包裹人造血管及吻合口,并与右心耳部行吻合,建立与右心房间的交通,将人造血管及各吻合口渗血引流入右心房内;并与同时间段未行右心房分流术的21例主动脉根部疾病患者(B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第1d心包和纵隔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少,输入血液制品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主动脉CTA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分流通道内有血检形成。结论右心房分流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一右房分流技术减少夹层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StantordA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预防性应用主动脉一右房分流,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40.48±63.39)min,心肌阻断时间(149.36±47.28)min,辅助循环时间(80.60土42.69)min,停循环时间(24.20±17.04)min。心包纵隔因流量手术当日(567.38±122.66)ml,第一日(329.21±89.00)ml,术后第二日(。181.63±75.33)ml,术后第三日(148.14±63.81)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主动脉电子束CT提示主动脉根部部分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一右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明显减少夹层术后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50例使用da Vinci S型机器人手术系统行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5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由da Vinci S手术系统操作完成。麻醉诱导采用依托咪酯、利多卡因、哌库溴铵及舒芬太尼静脉注射,诱导后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持续监测食道超声、脑电双频指数、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转流前,32例(64%)患者在单肺通气后脉搏氧饱合度(SpO2)下降(94.5%±1.2%),未做特殊处理;脱机后,有14例(28%)患者SpO,进行性下降,其中9例(18%)在使用气道内持续正压装置(CPAP)后缓解,有5例(10%)需要间断行双肺通气维持呼吸及循环稳定。平均麻醉时间(254.2±37.6)min,体外循环时间(76.5±22.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4±19.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2.5)h,ICU停留时间(1.9±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2.4)d。术中失血量(152.5±66.2)ml,术后引流量(89.6±41.5)ml。结论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麻醉管理复杂,CO2气胸和单肺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对麻醉技术是一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