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对23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Ⅲ级16例,Ⅳ级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0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1例,存活22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3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龄16~7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26例,心功能Ⅳ级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双瓣膜置换11例。行三尖瓣成形术13例,左房血栓清除术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结果: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例,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同时,充分的术前准备也至美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年6月-2003年6月间409例50岁以上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主要为呼吸道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低心脏排血量、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死亡8例(1.94%),死因为肾功能衰竭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脑血栓形成和术后瓣膜感染,其他患者获得良好恢复。结论:中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前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围手术期注意肾功能维护,术中重视三尖瓣返流的处理,瓣膜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不考虑为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65例,年龄29~73岁,平均(41.2±15.6)岁。心功能Ⅲ级64例,心功能Ⅳ级42例。二尖瓣替换35例,二尖瓣成形手术1例,主动脉瓣替换15例,双瓣替换5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1例和冠脉搭桥18例。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5.7%(6/10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室纤颤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脑梗塞1例。100例出院患者中,随访89例,随访时间1月~12年,死亡6例,死亡率6.7%(6/89),心功能Ⅰ级患者4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36例,心功能Ⅲ级患者5例。结论: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积极矫治心脏瓣膜病变,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围术期出现的肝、肾功能不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外科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32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术(DVR)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8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同时行三尖瓣环缩术2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7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中心脏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4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6年2月-2011年3月共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10.7%;并发症: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8例,其中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出现室性心律失常6例,其中1例因顽固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心包、纵隔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或(和)延迟关胸3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脑梗死1例死亡。结论:注意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时机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 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重症换瓣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病病人换瓣治疗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 5年来 2 5例重症心瓣膜病病人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 3例 ,结核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1例 )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 (或 )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 ,心功能Ⅲ级 8例 ,心功能Ⅳ级 17例。结果 术后因低心排并肾功能衰竭死亡 1例 ,术后 4 5天因脑出血死亡 1例 ,1例反复右心功能不全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 ,随访 1~ 4年 ,均恢复良好。结论 降低危重换瓣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关键在于良好的围手术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2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10例术后7d内死亡,死亡率为4.5%.其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6例,心室纤颤3例,呼吸衰竭1例,手术早期并发症:低心排综合症42例,心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的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死亡患者7例,多功能脏器衰竭2例,出血和心脏压塞2例,恶性心率失常3例,低心排综合征1例。结论: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围术期的处理策略。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处理经验及策略。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18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术中左心室破裂死亡;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死亡率10.5%。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 4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切口感染 1例,均给予相应的处理。出院后随访 17例,随访时间为 8~44个月,均正常存活。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0例, Ⅱ级 7 例。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6.5±5.4)mm,射血分数 48%~75%。 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一旦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术后极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术前积极维护心功能、纠正全身情况,术中正确决策手术方式,术后加强监护、合理应用缩血管药物及适当补液纠正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积极处理心律失常,可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5月1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13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7例进行左房折叠术,围术期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果:182例患者中在院死亡5例,死亡率2.7%。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5例,随访151例,死亡1例。结论:科学的应用营养支持方案,可以明显地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柏海  孙健  黄利荣  邵晓敏  江燕  刘国锋 《河北医学》2004,10(12):1095-1097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症,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共为16例合并巨大心脏(CTR>0.7)的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2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并发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死亡率为12.2%,14例生存,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是把握手术时机、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合并小左心室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3例合并小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和二次开胸止血等并发症6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严重左室心肌萎缩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小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巨大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②方法对127例巨大心脏(CTR〉0.7)的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3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均选用机械瓣。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其中死于心力衰竭6例,肺部感染2例,心搏骤停1例,1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病死率为7.8%,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④结论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把握手术时机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死亡2例,死亡率10%,余18例术后恢复好,心功能分别恢复至I-II级。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统计分析1992年2月-2004年7月共1018例婴幼儿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死亡58例,死亡率5.70%,术后发生并发症150例.发生率14.85%。结论: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围手术期的治疗,重点在于输液成分和量的控制、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多器官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9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术中心肌保护及术中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19.8%;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4.2%。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心脏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处理经验,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对施行心脏大血管手术治疗的95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6.21%,其中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3例,低心输出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衰竭1例;存活患者中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6例,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6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经积极治疗后治愈;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8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气管切开6例;肢体坏死而截肢1例。结论 年龄不是绝对限制条件,围术期处理得当与否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