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作用.方法 将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分别于病例参加前、后进行1次Zung氏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定.结果 实验组病例参加认知行为治疗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参加认知行为治疗后SAS分明显低于活动前,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选取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28天、每天1个小时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原有药物治疗。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心理治疗,以符合伦理学原则。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周时进行HAMA量表评分,观察焦虑疗效。结果:研究组脱落15例,对照组脱落10例。研究组35例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分别为(11.03±1.30)分、(4.30±1.84)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3,P=0.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4.30±1.84)分,对照组(5.02±2.33)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0)。12周随访研究组HAMA评分(3.58±1.47)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43)。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症女性患者的焦虑情绪,在12周随访时疗效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认知干预对人工流产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35例人流术前焦虑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人流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人流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缓解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68,P〉0.05),实验组术前30min及术后1h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8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6.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5)。结论认知干预可明显缓解人流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末和36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第36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总分(P<0.01)、阳性症状分(P<0.01)、阴性症状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P<0.05)、PSP分值(P<0.05)和ITAQ分值(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作为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晖  林国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06-1807,1809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行为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的相关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以后,在不同时间段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术前1d两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术后1、3、5d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明显下降,同时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均明显降低,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干预行为治疗对于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具有良好的缓解和减轻效用,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为训练辅以音乐疗法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分裂症药物氯氮平口服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行为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症状和社会功能明显改善[1].但随着自知力的逐渐恢复,部分患者出现对疾病的病耻感,从而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基于心境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建立的一种不连续的、限定时间的、结构式的心理干预方法[2].研究证明CBT能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3].本研究采用CBT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CBT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疗效,以期提供可借鉴的临床经验. 作者单位:于文斗(150000,黑龙江,哈尔滨市普宁医院)  相似文献   

9.
华洁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91-2391,241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疗效.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对策.结果: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较重,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孔情绪认知功能障碍,探讨情绪认知缺陷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国人面孔情绪测验(CFET)对38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与50名正常健康者比较,同时作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分裂症患者六种基本情绪认知正确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喜、怒、悲、惊、怕的远隔错误分显著高于对组(P〈0.01)。PANSS总分与CFET惊(r=0.33,P〈0.05)和怒(r=0.32,P〈0.05)的远隔错误分呈正相关;阳性症状评分与CFET怒的正确评分(r=-0.40,P〈0.05)呈负相关,而与惊(r=0.35,P〈0.05)和怒(r=0.34,P〈0.05)的远隔错误分呈正相关。结论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情绪认知障碍,这种障碍与某些症状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3)。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观察组采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观察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改善以及复发情况,评价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维度及总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各维度得分、服药依从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提高社会和认知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症状的疗效.方法 94例康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实验组予12周的社会技能训练.于基线、12周、12个月时进行WCST、TMT-A、TMT-B、P300等认知功能评定,采用重复测定资料的方差分析2组认知功能的差别.结果 训练前,2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01~1.711,P=0.207 ~0.973);训练后:实验组WCST总测验次数(63.30±12.45)、正确数(30.90±3.14)、持续错误数(20.53±2.01)、随机错误数(23.00±3.29)、TMT-A(57.33±11.59)、TMT-B(171.15±23.75)、数字广度(10.54±1.54)、P300波幅(9.58±1.88)μV、潜伏期(263.95±20.75)ms的变化优于对照组[(79.41±15.88)、(27.20±2.44)、(22.70±3.65)、(29.20±4.10)、(71.02±8.72)、(242.44±31.28)、(6.15±1.49) μV、(306.00±27.8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0~6.220,P=0.023 ~0.049).结论 社会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肖体友  张秀琼  冯咏梅 《海南医学》2014,(19):2954-295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面情绪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和出院前的负面情绪及社会支持水平。结果两组产妇出院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产妇社会支持(SSR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SSRS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减轻初产妇产后的负面情绪,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和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UCLA孤独量表(UCLA)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08例正常对照进行评分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SAD、FNE、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SSRS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且患者的SSRS评分与SAD、UCLA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社交焦虑及社会支持不足且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提示基本社交技能训练及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认知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44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选取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认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TAQ评分明显增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认知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23-26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结果PANSS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组内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CCB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MTA、SC、AN、NAB-Mazes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除NAB-Mazes外其余因子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P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P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患者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组内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但阿立哌唑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伴和不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伴和不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根据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的评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伴攻击行为组)和对照组(不伴攻击行为组),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逻辑记忆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在逻辑记忆[(9.45±3.67)分vs(12.58±4.71)分]、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19.78±5.21)分vs(25.21±4.37)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总应答数[(119.53±5.65)次vs(105.68±5.79)次]、准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42.23±20.29)次vs(25.15±21.48)次]、完成分类数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在总智商[(92.46±15.35)vs(94.12±14.68)]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不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十预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12周后简易智能状态(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结果经12周护理干预后,干预组MMSE、Rpe、ADL评分低于常规组,Ra、Cc、Rc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认知康复护理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人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2例)及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3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4、6、8周末及随访1年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人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1年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依从性好。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疗效确切,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