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10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四组: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中膜厚度、斑块数目、厚度积分及面积均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均有显著意义。另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二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8年10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56例为观察组,根据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同时对斑块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又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状硬化检查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0%(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酗酒)、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140/90mmHg、HHcy>15μmol/L、LP-PLA2的临床特征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 <0.05)。颈动脉粥状硬化患者稳定斑块组在高血压>140/90mmHg、HHcy>15μmol/L以及LP-PLA2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 <0.05)。经多因素Logisi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HHcy>15μmol/L、高血压>140/90mmHg、高脂血症、LP-PLA2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较高,存在斑块比例也较高,而年龄、吸烟、HHcy、高血压、高脂血症、LP-PLA2均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危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64例2001-01/2003-12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64例有51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χ2=33.6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χ2=11.65,P<0.001,χ2=15.45,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χ2=14.03,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危险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报价值。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组126例,初发组8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 IL-18、MMP-9水平,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分型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复发组血清 IL-18、MMP-9水平,颈动脉 IMT 及易损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8、MMP-9水平与 HbA1c 和易损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P <0.05),IL-18与 MMP-9呈正相关(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证实 IL-18、MMP-9及易损斑块积分是糖尿病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 IL-18、MMP-9高表达及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在糖尿病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脑梗死二级预防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安徽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采用非条件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5.9%(141/16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多见(134/164,81.7%),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6/164,15.8%);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9/134,51.4%)。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抽血化验血脂,并与4201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比。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09%,对照组为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6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数量并分析斑块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年龄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65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表明,405例斑块阳性,260例斑块阴性。颈动脉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且以后壁多见,斑块呈强回声、低回声或等回声。单因素分析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及年龄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χ2=42.322、9.682、140.658,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5岁、45~65岁和>65岁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积分分别为(3.50±1.16)分、(3.46±0.92)分、(3.21±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1,P<0.001),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危险因素积分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084、2.002、3.786、3.474、2.877、2.504,P均<0.05)。>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斑块的风险是<45岁患者的28.732倍,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积分每增加1分,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性增加1.201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后壁,呈强回声、低回声或等回声。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年龄>45岁的患者进行重点早期干预,避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胆红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以及斑块发病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92%vs31%),内中膜厚度(1.3±0.4mm)vs(0.7±0.3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显著增高(82%vs22%),斑块类型多为不稳定型软斑,发病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彩超可以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彩超早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患者,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中青年(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Iwamoto等[2]研究表明,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临床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126例及正常对照者6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02例,无斑块组24例,将102例有斑块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5例及不稳定斑块亚组67例;比较各组脑梗死危险因素,测量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质因子salusin-α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80例。根据脑梗死情况不同分为非脑梗死组与脑梗死组各4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的血清salusin-α与Lp-PLA2水平、血压、血脂和炎性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非脑梗死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血清salusin-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发脑梗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DBP、SBP、TG、HCY、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TC与LDL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脑梗死组(P0.05)。salusin-α与LDL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alusin-α明显减少,而Lp-PLA2明显增加,而salusin-α为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