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Hantaan病毒(76-118株)悬液以不同感染剂量采用灌胃和浸泡毒米任实验鼠自行取食两种方法,对捕自非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表明:实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破损的消化道粘膜感染,感染剂量与感染率呈正相关,最低感染剂量为10ID_(so)/ml。  相似文献   

3.
将含有EHFV的黑线姬鼠的血、尿和粪悬液采用两种方法对捕自非EHF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一为用感染材料灌胃,另法用感染材料浸泡大米任鼠自行取食。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EHFV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损伤的消化道粘膜感染。  相似文献   

4.
报道泰山南麓黑线姬鼠的分布、种群结构及生活环境,为控制黑线姬鼠的数量、监测鼠情变化及开展定期的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病例摘要患者女,16岁,因发热6天、少尿3天于1986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于6天前始畏寒、发热,体温达39℃,伴头痛及全身痛,近3天来恶心、呕吐,持续性腹痛,尿量少,曾在某医院给予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4年10月至1986年9月入院的457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了分析。大多数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全部病例有蛋白尿。由于重视了β_2—MG 肾功能检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对421例患者进行了血清学检查(间接免疫荧光法),其中361例血清特异性抗体呈阳性(85.75%)。治疗过程中重视了输液疗法,并试用了免疫疗法,提高了治愈率。由于在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体内均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相关抗原,认为是农村型和城市型的混合流行。  相似文献   

7.
用IFAT检测77例临床诊断为EHF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率为50.6%。2—5病日的早期病人阳性率为64.3%(27/42)。并发现,病日越早,病情越重,阳性率越高。试验中应用了抗EHF病毒McAb4B_9、4E_7、3H_4株。抗原阳性者对3种McAb的反应表现为5种类型。不同McAb对抗原的检出率不同,混合使用McAb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在EHF病毒抗原阳性早期患者中,急性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96.3%。若联合检测EHF病毒抗原和急性期血清IgM抗体,可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水平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特异性IgG抗体,并对266例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全程接种与未加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63%,59.79%,并拍摄到抗原抗体免疫荧光结合物。结论:全程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保持较高水平,加强接种后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用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54份EHF病人血清全部阳性,32份正常人、19份发热病人和18份误诊为EHF病人的血清全部阴性,与IFA检测结果相同。检测EHF病人系列血清,发病3d就可检出抗EHF IgG,抗体滴度随病程升高,表明间接法ELISA可用于EHF临床诊断。将间接法ELISA与IFA、RPHI和HI平行检测30份EHF病人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3 211、1:413、1:253和1:143,有高度相关性,且ELISA比RPHI和HI更能检测出早期抗体。检测疫区人群血清4134份,间接法ELISA检出490份阳性,而IFA仅检出470份。结果表明间接法ELISA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IFAT、ELISA、HI平行检测了出血热患者血清161份的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57.9~95.1%;ELISA、HI和IFAT分别于2、4病日出现阳性;ELISA、IFAT分别于60、90病日阴转,HI94病日仍阳性;HI的阳性率(95.1%)高于IFAT(IgM57.9%、IgG88.4%)及ELISA(IgM75.6%、IgG65.9%),其发热期阳性率亦高于其他两法;ELISA-IgM、IgG的阳性率及ELISA-IgM、HI抗体的滴度随病情加重而增加。因此,ELISA(主要是ELISA-IgM)和HI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度,阳性出现早,HI在三法中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出血机理,我们将31例出血热患者各病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涂片,用羊抗人IgG和C3荧光素作荧光染色后,再用出血热单克隆荧光抗体作特异性染色。血小板、红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在发热期即出现,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5.8%,至休克少尿期仍存在,到多尿和恢复期则基本消失。发热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均显著下降。各病期血标本纤维蛋白原半定量测定的结果均属正常。但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在发热期已有增高,休克少尿期增高显著,多尿期仍高于正常。直至恢复期渐趋正常。本文资料提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细胞表面沉积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与免疫荧光抗体变化趋势相近似。  相似文献   

13.
从1977年2月~1985年12月共收治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09例,其中死亡30例、病死率为14.13%。本文对这30例死因进行分析,9例死于休克期;16例死于少尿期;2例死于移行期;3例死于多尿期。进行性肾衰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0%)。为了降低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对控制肾衰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文中对本组死亡病例的经验教训和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1980年起,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市流行,病例逐年增多,误诊为数不少,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肾脏疾病、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等。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获得了减少误诊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1986~1988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小静脉活检工作,获取发热期患者小静脉标本8份、休克期患者标本20份(其中14份重度休克)、对照组小静脉标本8份。测定了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能力及其6-酮-前列腺索F_(1α)(6-k-PGF_(1α))含量。结果表明,重度休克患者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抑制作用,而其他各组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测定各组浸液中6-k-PGF_(1α)含量,发现浸液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能力与其6-k-PGF_(1α)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305例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肝功能检查,异常者251例(82.29%),主要为血清 ALT 升高(82.29%)及血清白蛋白降低(71.8%)。发热期肝功能异常者为74.55%,休克期96.77%,少尿期91.95%。绝大岁数病例进入恢复期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恢复者则与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对死亡8例肝穿及1例尸检肝组织光镜检查证实有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上述结果表明出血热患者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