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加强对贲门失弛缓症致纵隔炎变的影象认识。方法:回顾总结临床确诊并手术证实贲门失弛缓症致纵隔炎变3例CT影象表现。结果:胸部纵隔炎变CT表现有:①纵隔增宽,边缘模糊,脂肪间隙密度增高;②纵隔蜂窝组织炎,脓肿形成;③纵隔、颈部气肿;①胸膜炎;⑤强化扫描纵隔炎变轻度强化。结论:纵隔炎变是贲门失弛缓症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主要由CT扫描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超声诊断对纵隔子宫早孕终止妊娠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纵隔子宫合并早孕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分析纵隔子宫合并早孕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对人工流产手术的价值。结果:纵隔子宫合并早孕时,因妊娠侧妊娠囊和非妊娠侧增厚宫内膜的衬托,超声下纵隔易于显示,可以明确诊断,协助临床,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超声检查可诊断出纵隔子宫,是纵隔子宫人流术成功的极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纵隔五分区法在纵隔占位病变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块患者的胸部平片和CT图像,按照五分区法统计不同性质病变在纵隔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前上纵隔主要分布有胸腺肿瘤和淋巴结肿大,前下纵隔分布有胸腺肿、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后纵隔只集中神经源性肿瘤1种。85.7%胸内甲状腺肿居中上纵隔,全部的支气管囊肿、食道肿瘤、胸主动脉瘤、膈疝、脂肪瘤和88%的淋巴结肿大分布在中纵隔。结论:纵隔五分区法简便易记,在胸部平片和CT图像上划线标记明确,以五分区法定位为基础,结合影像征象,能更准确地对纵隔占位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右前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报告1例右前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殊性,CT检查以及病理结果有诊断意义;提倡综合治疗,可望治愈。结论:提高对纵隔原发性性精原细胞瘤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TVS)对纵隔子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子宫畸形的76例患者(有症状者41例,无症状者35例)进行TVS检查,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对照,并对两组纵隔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VS诊断纵隔子宫的准确率为97.37%。纵隔内有血流显示的患者其流产的发生率较纵隔内无血流显示的患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TVS对纵隔子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彩色多普勒技术可提示纵隔子宫患者发生流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干部。1998年3月30日入院,入院前10个月出现面部浮肿,1个月前出现声音嘶哑,2周前出现呼吸困难伴喉鸣、咳嗽、咳痰。入院查体:T36.5℃、P 100次/min、R26次/min、BP17/11 kPa,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面颈部浮肿,右锁骨上穷饱满,上纵隔浊音界增宽,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音钝,节律整齐,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胸X线片及CT片示右上纵隔增宽。入院诊断:“纵隔恶性淋巴瘤”“肺部感染”。入院次日突然神志不清,行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  相似文献   

7.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对1989~1999年收治的9例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均被误诊为单纯口底感染,延误治疗,致6例死亡,3例经多科协作治疗后痊愈。结论:严重的口底蜂窝织炎可向下蔓延引起纵隔感染。应提高对纵隔感染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58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77例,畸胎瘤111例,神经源性肿瘤99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9例,其他肿瘤79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534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52例;术后死亡15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10例张力性纵隔气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张力性纵隔气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0例张力性纵隔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均行纵隔切开引流术,无手术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抢救张力性纵隔气肿的关键。纵隔切开引流术是治疗张力性纵隔气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hamberlain手术在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和前纵隔占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左前纵隔切开人路,对胸部CT等检查发现的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占位进行活检术,其中2例同期行心包开窗术。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确诊率达100%。2例心包积液患者同期行心包开窗术效果良好。本组手术时间平均短于1h.手术出血量少于1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d,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Chamberlain对于纵隔镜难以到达的第5、第6组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的纵隔占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并可同时尝试进行诸如心包开窗术等一些简单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酷似镜像右位心的心房反位心电图1例胡晓红,瓮新新,黄承(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内科南京210002)1病例报告患童A,男,7岁。自幼口唇紫绀,无晕厥史,不喜蹲踞。查体:心前区无震颤及杂音,P2亢进,X线片示心尖部饱满,心腰平直,右上纵隔较宽,左侧位食道...  相似文献   

12.
摘要:对65例行经电子支气管镜针吸纵隔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充分局部麻醉,密切观察术中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弹出穿刺针、进行有效负压抽吸、迅速固定涂片。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获取标本,明确诊断。提示娴熟、准确的配合是经支气管镜针吸纵隔淋巴结活检术顺利进行,并确保成功获取标本的重要措施。关键词:纵隔病变; 电子支气管镜; 纵隔淋巴结活检;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09-0025-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与宫腔镜联合电切子宫纵隔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在B超监视下,应用持续灌沈宫腔电切镜,对7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镜下切开子宫纵隔术。结果:7例均手术顺利,时间均在30min左右,出血少,无并发症出现。结论:B超监视能保证子宫底厚度在1cm,对预防子宫穿孔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纵隔镜检查的术中配合高威,王晓关键词纵隔镜,肿瘤,手术配合Keywords:MediastinoscopyTumorCoordinateoperation纵隔镜检查术是现代胸外科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查明前纵隔原发性或继发性淋巴结肿大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食管内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食管纵隔气管瘘。材料与方法:对58例食管癌患者分别置入64个国产记忆合金食管内支架,先用导丝探索通过狭窄段,经球囊扩张后应用支架置入器置放。结果: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食管纵隔瘘封堵成功,所有患者均可顺利进普食,疗效满意。结论:国产食管内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食管纵隔气管瘘,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23例原发性肺癌的99mTC─MIBISPECT的表现。与胸椎的放射性浓聚相比,将肺部病变的放射性浓聚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在本组病例中,肺癌病变的放射性的浓聚均在Ⅱ级以上,其中,Ⅲ到Ⅳ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SPECT可清楚显示肺癌纵隔转移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80%。肺癌病变的平均放射性摄取比值为2.28,鳞癌稍高于腺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纵隔脓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8例纵隔脓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9~75岁;5例为中上纵隔脓肿,3例为下纵隔脓肿;诊断明确后均给予积极的手术引流、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愈7例,住院时间10~62d,除1例食管癌颈部吻合术后2年吻合口复发癌穿孔的患者出现食管狭窄外,其余6例均能正常饮食。死亡1例。结论:纵隔脓肿明确诊断后应及早手术,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充分的引流;足够的营养支持及细致的呼吸道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15例胸部结节病,对其x线包括胸片、CT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例纵隔淋巴结和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倒纵隔淋巴结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仅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伴肺内多发小结节。结论:胸部结节痛影像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或治疗中动态观察确诊。  相似文献   

19.
后纵隔巨大类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纵隔巨大类癌1例许志民作者单位:130200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类癌,亦称嗜银细胞癌,多发生于消化道,据统计占消化道肿瘤0.87%。发生於纵隔者罕见。我院曾处理一例发生于后纵隔的巨大类癌,报告如下:患者,女,58岁。因反复发作性咳嗽、喘、心悸气短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PET/CTFDG显像为手段,探讨老年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代谢变化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60岁的FDGPET/CT显像受检者61例纳入研究。根据肺门和纵隔高代谢淋巴结(HML)分布状况,将受检者分为斗组:无HML者为A组、双侧HML者为B组、肺部占位性病灶同侧HML高代谢者为C组、其他HML者为D组。结果:35/61例(57.4%)老年受检者出现高代谢肺门和纵隔淋巴结。61例受检者中,分别有7例和54例发生和没发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A、B、C、D组受检者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别为0、3、4和0例,非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6、13、2和13例,χ2为23.9,P〈0.001。结论:老年人肺门和纵隔高代谢淋巴结发生率高,肺门和纵隔高代谢淋巴结分布形态对于判断是否为恶性病变累及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