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12月收治的4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调和阴阳刺法治疗),各21例,治疗约3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评量表)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0. 5%)高于对照组(76. 2%)(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理状态,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中风的辨证论治法治疗效果。方法对临床50例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结果中医治疗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疗效显著,尤其是中风后期的治疗。结论中风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在治疗上开闭固脱是本病的急救措施,潜阳息风,泻火通腑,豁痰利窍,活血通瘀是治标的常规大法,滋肾益肝,调和阴阳是治本之措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中风后出现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针灸疗法、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对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针灸治疗和康复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痉挛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肌张力上无明显差异,但在随访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和阴阳针法和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较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远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谢潇侠主任医师从肝论治中风后睡眠障碍经验。认为中风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多以肝郁气滞为始发环节,病机为肝失疏泻、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元亏损,脏腑功能减退,神机失用,阴阳失衡,阴不制阳,阳不入阴。临证确立了从肝论治的基本治则,以疏肝、清肝、化肝、柔肝、养肝为基本治法。同时配合针刺疗法,辨证配穴,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针药并用,可共奏疏肝理气,调和阴阳,宁心安神之功。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及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及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与结果 68例中风患者经用调和阴阳针刺治疗2个月后,基本恢复3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1例,无变化5例。治疗后,患者血过氧化脂质(LPO)显著下降(P<0. 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则明显升高(P<0. 01)。结论 提示本疗法有提高中风病人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抑制自由基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甲角"穴治疗中风偏瘫上肢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勇  吴思平 《中国针灸》2001,21(4):211-212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甲角”穴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之功效。对中风偏瘫上肢手指拘挛有明显改善作用,一般均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治疗147例,显57例,好转76例,有效7例,无效7例。取“甲角”穴治疗,可贯通阴阳,调和阴阳经之经气,从而达舒筋活络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常属中医学"中风"、"胸痹"范畴.虽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但总不外阳虚阴盛、气血瘀滞、本虚标实.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调和阴阳之功.笔者现将本方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心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阳经穴位针刺组,阴经穴位针刺组。采用Ashworth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及FMA运动功能评定、(ADL)Barthel指数记分评价两组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阳经组穴位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阴经组穴位针刺未见明显疗效。结论:阳经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高肌张力状态明显优于阴经组。  相似文献   

12.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机,故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可以防治疾病。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阴阳的枢纽,补肾中之阴阳即为治本之大法。中医学所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及"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用在妇科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阴阳开合枢协调寤寐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凤娜 《河南中医》2007,27(10):5-6
昼夜是天地阴阳变化的表现,卧起(寤寐)是阴阳之气规律转化的结果,即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寤寐与阳气的出入直接相关。三阳开合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合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4.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之一,其治疗为中风恢复的关键。历代针刺治疗本病多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其疗效不尽如人意。从痉挛性偏瘫的病机和特点分析,采用阴阳经合刺的方法治疗,证明此法可以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帮助其功能恢复,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天人阴阳关系的角度,对更年期失眠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行探讨,阐明了人体阴阳失调是更年期失眠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其中关键则在于肾气虚衰的总体生理趋势,导致气血、脏腑的失调,并伴随有病理产物等,影响营卫之气的节律运行,使得天人阴阳关系失调,从而引发失眠。因此协调人体阴阳以及恢复阴阳昼夜节律是解决更年期失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对“阴平阳秘”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从阴阳的相互关系对阴平阳秘这种状态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天地运行,通过日冕测影,得到阴阳变化。以阴阳的和为常数,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节点,通过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入射角与赤道面的夹角关系,得出阴阳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数学表达式。由阴阳数学模型,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19.
对《类经》中以气血论述阴阳的内容进行辨析,认为"以气血论阴阳"之阐述将"阳"等同于"气",将"阴"等同于"血",有以偏概全之误;同时《类经》中存在"以寒热论阴阳"的观点,与"气血论阴阳"相比,以"寒热"辨阴阳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0.
在张景岳《景岳全书》“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观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何时应以精气分阴阳,何时应以寒热分阴阳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