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楠 《中医药导报》2019,25(14):7-9
《燥气总论》(附《燥气验案》)为清代医家陈葆善(字栗庵)倾力所著。陈氏行医数十载,收集燥邪验案22个以示后人。从《燥气验案》中22个典型病例分析燥邪致病的特点,包括发病季节、发病年份、典型症状,具有特征性的舌苔脉象;结合《燥气总论》分析燥邪的发病机理以及治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提供燥邪发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辉瑶 《陕西中医》2012,33(7):931-931
<正>陈葆善,字栗庵,号湫漻子,瑞安人,邑诸生。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辛酉,卒于民国五年,享年56岁。主要医学著作包括《燥气总论》、《燥气验案》、《白喉条辨》、《本草时义》四种。他从实践中悟得"伤燥之理及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气之祖方",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发挥光大《素问》原已逸脱的"秋伤于燥"内容,著成《燥气总论》,进行理论推阐,明本义,述病理,详脉候,出治法,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燥气总论》由晚清医家陈葆善撰写,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燥邪证治的专著。该书认为燥邪兼具寒、火、湿三邪致病特点,在发病方式上有直中、伏气之别。外感传变遵循先肺后胃、先气后血再伤络脉的规律,重视运用辛散法治燥邪,尊《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祖方。书后附有《燥气验案》阐述《燥气总论》未尽细节,为后学提供参考印证。《燥气总论》对外感燥证之理法方药分析论述精辟独到,或能为放射性损伤、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试论《白喉条辨》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葆善(1861—1916),字粟奄,晚号湫漻斋主人,浙江温州人,世居瑞安北城锦湖里,撰有《白喉条辨》、《本草时义》、《燥气总论》、《燥气验案》等书,其中以《白喉条辨》一书影响最大。我们在整理校点白喉专著《白喉条辨》的过程中,体会到陈氏论治白喉,有很多独到之处,具有较大的学术成就。一、汇集了先贤论治白喉的主要精华书中注重博采众长,为己之用。如喻嘉言、沈目南、吴鞠通的燥气致病学说;张善吾、郑梅涧、耐修子论治白喉的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2):1758-1760
《两都医案》,又称《南北医案》,明代倪士奇撰,系仅录其在"两都"所治的异症验案而成。近年来有关《两都医案》的学术特色已有研究,但关于倪士奇的家世、生平,以及《两都医案》的成书、刊行、版本及流传的研究尚属薄弱。今文献考证认为,倪士奇为镇江人,出身世医之家。通过《两都医案》的序者进行考证,认为倪士奇为仕宦所看重的"儒医"。版本研究认为《两都医案》成书不晚于崇祯七年(1634),刊行则不早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现存版本有明崇祯刻本及巢念修抄本,前者藏浙江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后者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崇祯刻本发现并著于书目晚于巢念修抄本。本文详细介绍了两种版本的大略,比对了其中的差异,并对抄者巢念修作了生平研究。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广注》为清初钱塘名医李彣所著,成书不晚于康熙三年(1664),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此书刊行后,被后世众多医家广泛引用,但因种种原因流传不广,多数学者不得见其原貌;对于李彣生平及《金匮要略广注》成书背景更是知之甚少。对《金匮要略广注》成书背景及其作者李彣生平作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清初《金匮要略》注家源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秋燥质疑     
历代医家对燥气的认识不一,对燥气致病各持其理,对燥气的属性看法不同,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按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上燥、下燥之分”。笔者就历代医家的述点,结合实践,略阐己见,与同道共勉。1论秋伤于燥自顺治戊戌年《医学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成书、刊行、校订、内容和版本5个角度,对明代医家江瓘撰集的《名医类案》进行讨论.对江瓘撰集书成而终未刊行的原因、《名医类案》刊行的经过、清代校订该书的情况以及现存版本详予分析.  相似文献   

9.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其成为外感性致病因素时又称为邪气,即六淫。关于六气(六淫)的属性,风、火(热)、暑为阳,寒、湿为阴,已被公认。至于燥气,历来都有争议,现行教材中只讲有温燥、凉燥之分而不明言其阴阳属性。笔者管见,燥气属阴。本文对此略加考辨,以就正于同道。一、燥气的来由及其属性六气是古人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而归纳出的六种气候特点。《内经》中的运气学说(五运六气)把二十四节气划分为厥  相似文献   

10.
《圣济经》一书,十卷,四十二章,成书于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乃宋徽宗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内经》之奥旨.本书流传较广且未有散佚,南宋与金元时期,多见于史书、私家藏书载目.明清时期版本流传完整,清人陆心源刊行《十万卷楼丛书》时收录《宋徽宗圣济经》,始得以流传至今.当代有关《圣济经》多以研...  相似文献   

11.
汪廷元,字瓒禾,号赤崖,安徽歙县人,为清代新安著名医家。汪氏毕生鉴于前贤,精研经旨,临床辨治有理有法,潜方用药灵活效验。行医数年兢兢业业,苦于钻研,名震一时,治病多奇验,则为案笔之书,即《新安医案》(又称《赤崖医案》),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该书凡五十一条,涉猎广泛,案多典验,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今有幸拜读,现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现存第一份较完整的病历(诊藉)是淳于意所记录(公元前180年),共25个病例. 见于《史记》. 现存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为春秋战国时人所著,成书不晚于公元82年. 现存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 第一部临床专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约成书于公元210年. 第一部病因病理专著《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成书于公元610年. 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王叔和著)成书于公元242年. 第一部舌诊专著《伤寒金镜录》(敖氏著)成书于公元1341年,有36种舌苔并附图. 第一部诊断专著《四诊抉微》(林之翰著),成书于公元1723年.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成书年代久远,篇幅繁多,文辞古奥,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学者“知”(研读经典)“行”(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相合学之,方能多有获益。吾师赵国仁,于《内经》深有造诣,验之临床,每获良效,今结合验案,由赵师口述,笔者整理,遴取三段陈述之,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4.
《本草纲目拾遗》是浙江钱塘赵学敏氏撰述的。医史、文献、出版诸家都认为成书于乾隆二十左右年;刊行于乾隆三十年,这是据《本草纲目拾遗》小序所署的乾隆乙酉八月而定此论。①有谓刊行于1871年,②笔者阅读该书,发现其条目中的纪年,最早是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落得打条)最晚是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陈仓米条)。如果这书刊于乾隆三十年为什么书中出现乾隆三十年以后的条目呢?因此有商榷之处。《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利济十二种总序》末署及序文、著作年间都用干支纪年,其中可资启发的条目如“庚辰(乾隆廿五年)予读书西山寺回峰精舍,”赵氏苦读寒窗之余,“著《升降秘要》,辛已撰《药性玄解》”。在这之前六、七年间的甲戍始成《医林集腋》;乙  相似文献   

15.
《彤园妇科》,妇产科著作。六卷,清郑玉坛(彤园)撰,约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系《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清嘉庆二年刻本,二是清光绪25五年己亥(1899年)长沙述古书局木活字本。  相似文献   

16.
《名医类案》(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系明代江璀及其子应元、应宿所编集,成书于嘉靖三十一年,全书十二卷,分二百零五门,是书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囊括临床各科之萃,穷源竞委,尤以疑难奇症为先,笔者仅摘其误治与救治一二,以示其要。  相似文献   

17.
秦景明,明代上海松江人,悬壶于杭嘉湖一带久负盛名。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清代精抄本《医验大成》,款题:“海上景明秦先生著”。今人俞景茂等人点校、并确认为秦氏晚年,集平生验案类编而成,还确定当时尚未付梓,仅手抄流传而已。读了点校刊行本后,感到秦氏辨证之精细、立法之得当、方药之轻灵、救危急之有胆有  相似文献   

18.
正四物汤方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后被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次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本方古今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心得~([1])。清代陈治所著《济阴近编》中善用此方加减治疗月经病,简述如下。1《济阴近编》概述清代陈治(三农、山农、泖庄)所著《济阴近编》,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17世纪末刊行,共五卷,前四卷论述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卷五附录李士材《女  相似文献   

19.
《伤寒心要》是金元时期镏洪所编的一部有关伤寒用药的著作,一直附于《伤寒直格》一书之后刊行。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历代来学者皆无考证。通过对《伤寒心要序》的再考察,可以确定其成书时间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此书版本现存有明代刊本6种,清代刊本1种。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部分版本间存在着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医药文献中,关于"燥"的论述不少,但与风、寒、湿、火等六气因素相比,那一时期对"燥气致病"的论述甚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少燥,"燥"不是影响人体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燥气致病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