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道藏》。本文以《正统道藏·洞玄部》为例,对《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各类文献内容侧重点不同。《道藏》中的医药养生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还有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对于现代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乘佛教与傣族养生初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650223)习俊峰云南师范大学(650223)周卫民傣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有本民族的文字,傣族的文学、艺术、科学、文化、历史、历法、天文、医药、养生等都记载于小乘佛教经之中而广为传播。因此小乘佛说...  相似文献   

3.
正史方技传     
《汉书·艺文志》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为方技,属于医药及养生之类技术,即所谓“生生之具”。大致可归纳为宽狭二义:狭义指医药。如《汉志》“侍医李柱国校方技”,颜师古注“方技”为“医药之书”。宽义则  相似文献   

4.
李良松 《中医研究》2013,26(1):52-57
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古代多儒医,而且也特重儒医,故先儒后医、弃儒从医、亦儒亦医者不胜枚举。至于文人谈医、谈药、谈养生,就更多了。如枚乘的《七发》、嵇康的《养生论》,早已脍炙人口,为世人所熟知。窃思文学乃文人学士所为,文人学士既知医药,时将医理、药理以及养生之理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养生古籍浩如烟海。养生文化不断吸收儒、释、道、医的思想精华与养生经验,不仅使其理论体系独具丰富哲学与中医底蕴,更将系统理论与实践方法融为一体。笔者将借此机会,梳理养生典籍,陆续介绍其要点。《周易》即《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在我国文化经典古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五经"之首。药王孙思邈曾曰:"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明代张景岳亦曰:"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医门棒喝》则记载有:"是以《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倪合一 《气功》2009,(6):503-503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9.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除包含一部较为完整的经脉文献《脉书·下经》外,另有一部残损严重的经脉文献,与《医马书》同置于一底箱内。本篇残存竹简中未发现自题篇名,考其文字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的文句多有相类,故整理者拟名为《经脉》。通过对本篇与已出土经脉文献及《灵枢·经脉》的比较,展示秦汉时期中医经脉学说的源流衍变,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历程。  相似文献   

10.
提起“药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药王究指何人,典故出于何处,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药王是神农,因传说他尝百草,“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医之称”(《辞海》1939年版)。又云:“药王”是佛书“药王菩萨”的略称(如《法华经》:“药王汝当知”);或“药师如来”(《维摩经》,“此有佛号日药王”)。也有说“药王”是章善俊者。《桐阴旧话》:“忠献公(指宋宰相韩琦)年六七岁,病甚。忽曰:有道士牵犬以药饲  相似文献   

11.
龙绘堂所著《蠢子医》从根源上揭示了人身产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人情与天理。人情,即是人之七情六欲,天理即是天之气运,两者是致病的内外因,并根据其病因学说指导诊断方法和用药的创新。一是根据气运的改变创造性地提出中指、寸口、尺泽三部脉法,用药区分霸道药和王道药,二是提出情志致病以欲火为主。从这个病因学说给出的养生启示是养生根本在于养心为本,重在食补。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说医喻经》中的医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佛说医喻经>乃北天竺(印度)人施护翻译的佛经,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中国传统医学息息相关,本文从评价良医之标准、治疗疾病之方法、与中医医理相通、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等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佛说医喻经>与中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御医的诊疗经验是研究燕京地区医学流派传承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借助《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大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工具书考查明代御医所著医学文献的存佚、类别等。梳理得知,明代御医群体当中有97位医家所著医学文献237部,存世99部,亡佚138部,种类繁富,覆盖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12个类别,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临证各科、方书、诊法、本草、医案医话医论、针灸推拿、医经、伤寒金匮、基础、综合性著作、养生、医史,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界多数学者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专著。本文作者则认为:该书系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从传说中的名医——伏羲、医书之祖——岐伯、敦煌遗书——《灸经图》、武威汉代医简惊世出土及晋朝高秀,洞明医术——皇甫谧5方面入手论述作为针灸发源地之一的甘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第一部经典医籍《黄帝内经》是甘肃庆阳人岐伯所作,之后安定朝那(甘肃平凉地区)皇甫谧历时25年写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充分表明了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在历史的发展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为祖国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丰富人类的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楼益圣 《养生月刊》2012,(3):280-282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因家居丹溪,故世称丹溪先生.青年时,研读儒家经典,36岁时,听到许谦承朱熹四传之学,就投拜为徒,学道德性命的学问.许谦年迈时患病,医药不见效,就劝朱震亨学医.震亨遵师命,于武林名医罗知悌门下受业,得到金代名医刘完素之再传,成为中国医药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震亨创滋阴派,且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故超出诸家.朱震亨在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中,也论述了房中养生,集中在《格致余论》中的《色欲箴》、《阳有余阴不足论》、《房中补益论》三篇文章中.朱氏的房中养生思想,批判了古代房中养生的一些谬论,并提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至今仍有生命力.为此,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佛教经典汗牛充栋,其中不乏摄生思想。“明心见性”即指清除内心所受世俗之尘的蒙蔽,恢复对自我本性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以显现般若智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薮,充满摄生之道。笔者撷取佛经、《内经》若干理论,旨在探索“明心见性”于养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这句话说的是: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故避邪风如避利箭。历代养生文献对此有载述。如《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20.
《养生类纂》是一部综合性养生著作,作者为南宋·周守中.此书在现代不同的工具书中,著录比较混乱,其书名、卷数、刊刻年均有不同的记载.经考证,《养生类纂》成于南宋(约1220年前后),又有《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养生延寿书》、《养生杂纂》等别名.现存三种明版,分22卷与2卷两类.原书当为22卷,包括养生部、天文部、地理部、人事部、屋寓部、服章部、食馔部、羽禽部、毛兽部、鳞介部、米谷部、果实部、菜蔬部、草木部、服饵部等14部.2卷本经明代胡文焕整理而成,内容有残缺.残缺的部分为原书卷八至卷十五之8卷,内容为“人事部”中的老人、小儿、乳母、妊妇、产妇、病忌,以及屋寓部、服章部、食馔部和羽禽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