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24灶)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确诊为FNH的患者的CT、MRI资料并分析,13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6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13例CT检查出1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个、等密度3个,其中9个可见中央更低密度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组织无强化,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无明显包膜;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前降低,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以等密度为主,6个瘢痕组织出现强化。11例MRI检查出14个病灶,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11个见瘢痕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呈高信号,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下降呈稍高或等信号,瘢痕组织可见延迟强化。结论 CT及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是临床诊断FN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学检查明确为肝FNH的32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行CT检查32例,MRI检查21例。结果 32例共计36个病灶,单发29例,多发3例。CT平扫呈略低密度20例,等密度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同程度减低,呈高密度26例,等密度6例;延迟期呈稍高密度5例,等密度21例,低密度6例。MRI平扫T1WI等信号13例,低信号8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15例,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信号18例,等信号3例;延迟期呈稍高信号6例。CT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4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11例,假包膜5例。MRI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2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7例,假包膜4例。32例中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肝腺瘤。结论 对于典型的肝FNH,根据CT和MRI图像一般能做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肝FNH需要加强认识、 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59岁, 因"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周"入院。患者入院1周前单位体检B超发现右肝占位, 4.2 cm×4.0 cm大小, 无腹痛、腹胀, 无黄疸、食欲下降等表现。查体:巩膜不黄, 全腹无压痛, 未及腹部包块。既往无"乙肝、丙肝、血吸虫肝"等慢性肝病史, 有高血压病史5年, 15年前有外伤性脾破裂行开腹脾切除术史。入院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入院CT(图1):右肝后叶占位, 边界清, 平扫为等密度,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为等密度。MRI:T2W1高信号, TIWI低信号, 增强后动脉期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肝胆排泄期强化减弱, 呈低信号。科内讨论考虑为肝脏良性肿瘤可能性大, 恶性肿瘤不能排除,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行手术治疗。行荧光腹腔镜下右肝肿块连同周围2 cm正常肝组织的局部切除(术前48 h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25 mg), 术中见右肝后叶肿块边缘清楚, 呈被周围肝组织包绕而内陷状, 病灶无吲哚菁绿残留, 周围2.0 cm范围正常肝组织吲哚菁绿有部分残留(图2)。采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因尿泡沫多9年,右足背肿痛4 d于2006年9月入院.患者有慢性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型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B超检查:左肾上极见2.8 cm×2.5 cm较低回声团块,形态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CT检查:左肾可见类圆形病灶.平扫CT值34 HU,呈等低密度,境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强化,强化CT值165 HU;实质期对比剂向病灶内充填,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46 HU,高于肾实质,病灶境界清晰;延迟期病灶仍呈高密度,CT值121 HU.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脏病灶在CT和MRI出现不同强化方式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5例肝内病灶,所有病例同期进行标准的三期CT和MRI增强检查,并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评估肝内病灶不同的CT和MRI强化方式。结果 35例病例中:①肝癌15例,其中12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而相同病灶MRI检查呈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仍有强化,呈相对高信号影;3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有强化,而MRI相同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信号。②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等密度;而同一病灶MRI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高信号。③血管瘤7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边缘持续强化;而MRI动脉期呈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呈持续强化。④肝脓肿8例,炎性假瘤2例,CT强化时,包膜或分隔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持续性强化,MRI对同一病灶强化明显。结论 增强CT和MRI对肝内病灶强化规律大部分一致,但是在个别病灶中,出现两者强化方式不同。所以,对肝内强化病灶,需结合CT和MRI检查后综合分析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8例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4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3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伴癌变,1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癌。CT动态增强扫描后病肝动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高于正常肝组织平均值,呈现相对高密度。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病灶CT值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变组织平扫和动脉期CT值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与肝细胞癌(HCC)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2例肝脏NENs患者和49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按病灶直径是否≥3 cm进行分层,比较不同分层内的肝脏NENs患者和HCC患者的CT征象。结果在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中,肝脏NENs组和HCC组患者的病灶直径、病灶边界、假包膜情况、平扫密度、富血供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动脉期强化方式、肝内子灶、肝包膜凹陷、肿瘤新生动脉、动静脉受侵、门静脉癌栓、淋巴结直径及淋巴结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病灶位置、病灶形状及门静脉期强化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C组比较,肝脏NENs组患者的病灶多位于全肝,病灶形状多呈类圆形,门静脉期强化方式多为持续强化。在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中,肝脏NENs组和HCC组患者的病灶直径、病灶边界、平扫密度、富血供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动脉期强化方式、肝内子灶、肝包膜凹陷、门静脉癌栓、淋巴结直径及淋巴结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病灶位置、假包膜情况、病灶形状、门静脉期强化方式、肿瘤新生动脉及动静脉受侵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C组比较,肝脏NENs组患者的病灶多位于全肝,多无假包膜形成,多呈分叶状,门静脉期强化多呈持续强化,肿瘤多无新生动脉形成,且动静脉多未受侵。结论无论病灶直径是否≥3 cm,肿瘤位置、病灶形状及门静脉期强化方式均有助于鉴别肝脏NENs与HCC。当病灶直径≥3 cm时,肿瘤假包膜、肿瘤内新生动脉、动静脉受侵犯等有助于鉴别肝脏NENs与HCC。  相似文献   

8.
脾巨大血管肉瘤肝转移自发性破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因查体发现肝脾占位性病变1个月.腹胀5~6d入院,查体:腹稍胀,中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区无叩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右精索处可触及4cm×4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挤压无明显缩小。CT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占位性病变,平扫呈低密度,边界尚清.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10min)期见多个病灶不增强,呈水样密度(图1)脾脏明显增大,多病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排螺旋CT检查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3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将所有数据传输至CT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周围表现、腹膜是否增厚等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结肠旁.病灶部位:盲肠旁1例,升结肠旁4例,结肠肝曲旁1例,降结肠旁6例,乙状结肠旁7例.病灶形状:呈卵圆形或戒指样14例,呈火焰样5例.病灶直径为0.8~3.7 cm.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团块呈脂性密度,CT值为-101~-34 HU,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CT增强扫描:病灶常呈环状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见片絮状稍高密度炎症区域,9例患者病灶中央见点状或线条状稍高密度影;局部腹膜增厚14例;局部结肠壁水肿增厚1例;盆腔积液5例.4例患者复查CT结果示:周围炎症区域缩小、消失,病灶缩小、结节化、钙化.结论 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具有特征性,联合多平面重建能准确诊断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37岁,2天前体检发现肝内异常占位,外院腹部增强CT未能确诊而转来我院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二维超声:肝右后叶(S6及S7段)实质内见类圆形等回声结节(图1A),约2.75 cm×2.16 cm,形态规整,边界清晰;CDFI于病灶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EUS:肝脏S6段动脉期可见周边结节样强化灶约2.57 cm×2.06 cm,造影剂逐渐向中心填充,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高增强,未见明显廓清,实质期扫查全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例PRCC在常规双期MSCT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特征,测量PRCC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t检验比较平扫、增强各期中肿瘤实性部分和正常肾皮质的CT值及其强化程度的比值。结果 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肾实质,但CT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程度显著低于正常肾皮质(P0.001),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特征;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分别与平扫期的CT值比较,其强化比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PRCC双期增强扫描强化值均显著低于肾皮质的强化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HIMT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接受CT检查,7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MR检查,6例接受增强MR;6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平扫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边界模糊;MRT1wI均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除1例3期增强均无明显强化外,余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6例超声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部分病灶内见液性低回声区,或病灶内可见带状高回声及密集点状高回声;CDFI均探及少许血流信号。结论HIMT的增强CT及MRI表现有较明显特征,以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
病人,女,68岁.因右侧腰背部隐痛7 d入院.无肝炎病史.体检肝右肋下3 cm,质中等,表面尚光滑,无明显压痛.腹壁静脉无曲张.脾不大.乙肝5项(-) .肝功能正常.AFP <20 μg/L,CEA 10.97 μg/L,β-HCG >3.1 μg/L(正常<3.1 μg/L).B超:肝右叶下缘10.8 cm×7.9 cm不均质低回声,可见部分包膜,血流丰富,考虑为肝癌.CT:肝右叶下段10.8 cm×8.5 cm卵圆形低密度影,边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考虑肝血管瘤.手术探查:肝无硬化表现.肝Ⅴ、Ⅵ段悬垂性肿瘤,10 cm×10 cm×8 cm大小,质软,血管瘤样,边不清.行肝肿瘤切除及胆囊切除.术后顺利恢复出院.病检结果:成人型肝母细胞瘤.免疫组化:AFP(+),HCG(-),AAT(-),CK(±),EMA(±).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7岁,既往乙型肝炎病史2年,在治疗乙型肝炎期间,自感腹痛、腹胀,以中腹部疼痛为主,放射至腰背部,伴呃逆、乏力,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查体:慢性病面容,无黄疸,中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肝功能正常,全腹CT平扫+增强提示:左侧膈下病灶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随时间推迟造影剂向中间逐渐推进,延迟扫描病灶内大部分充盈造影剂,密度高于肝脾实质,病灶与脾胃分界尚清(图1).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30岁,平时无任何症状体征,体检时发现左肝实质巨大占位性病变。彩超示:肝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内—强回声光团22 cm×17 cm×11 cm,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其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以周边为主,PW:示以门静脉血流为主,肝静脉走行欠清。诊断为肝血管瘤。CT示:肝脏增大,左叶明显,平扫肝左叶呈巨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范围约23·4 cm×17 cm×11cm,CT值36~50 HU,边界尚清,有包膜、肝右叶受压,三期增强扫描:AP:肿块强化呈不均匀略高密度,可见有供血动脉,PP:肿块呈等密度,DP:肿块呈低密度,门静脉及腔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8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患者肝脏病变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4例患者中,误诊3例,分别为肝未分化肉瘤、继发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正确诊断1例,为胆囊癌肝转移。肝未分化肉瘤表现为囊实性占位,周围实性部分及分隔显著持续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可见较多钙化灶。肝继发性淋巴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灶,多数信号均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较低,不伴肝内血管侵犯,伴随肝外淋巴结肿大;少数病灶内见出血。肝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肝脏多发病灶信号及强化方式多样,提示病灶由多种成分组成,处于病变的不同阶段,多数病变呈环形进行性强化表现。胆囊癌肝转移肝移植术后复发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结论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的影像学征象各有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上述少见移植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rimary clear cell of liver,PCCCI,)的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PCCCL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3例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男性2人,女性4人,5人有乙肝病史,AFP阳性2例。病灶数6个,83%(5/6)位于肝右叶,17%(1/6)位于左内叶。50%(3/6)病灶边界不清,动脉期增强扫描病变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多呈轻度持续性强化,1例等一低混杂密度病变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并见假包膜。结论 PCCCL的CT动态增强呈持续性不均匀强化,三期扫描均低于正常肝实质,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能够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患者女,19岁,患者自诉偶感膝关节疼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畏寒发热,无心慌心悸,无进食后饱腹感。患者于2015年3月行体检,结果提示:血生化:谷丙转氨酶77 U/L,谷草转氨酶48 U/L,碱性磷酸酶172 U/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326 U/L,尿酸860μmol/L,甘油三酯4.97 mmol/L;甲肝,乙肝,丙肝抗体阴性。B超提示:肝肿大,弥漫性肝占位,最大一枚约9.3 cm×5.4 cm。CT提示(见图1):肝脏体积增大,密度减低,低于脾脏密度,肝实质内件多枚大小不等结节状,团块状稍高密度影,最大病灶最大径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 10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80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71例,转移性肿瘤2例,单纯性肝硬化6例,1例无明显肝实质异常。71例HCC均经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71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52例)和周围型(1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②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③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型”。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③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可望替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倒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共捡出9个病灶,7倒为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CT平扫痛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痛灶均明显强化,4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4个病灶见中央疤痕;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延时期痛灶呈稍低密度;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FNH的病理及血供特点,能对大部分FNH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