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农 《广州医药》1993,24(2):28-28,27
  相似文献   

2.
刘兵 《中国厂矿医学》2003,16(3):232-233
分析1991年10月~2000年3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并在治疗前经鼻咽部CT扫描的361例鼻咽癌病例,对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 男性247例,女性114例。年龄23~65岁。病理均为鳞癌,其中高分化癌12例(3.3%),低分化癌342例(94.7%)胞状核细胞癌7例(20.%)。 颈部淋巴结分期按1979年全国鼻咽癌会议(长沙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侵犯(LV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D2-40及CKpan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6例鼻咽癌患者蜡块组织标本的LVI阳性率及淋巴管密度,分析LVI与LVD、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66例NPC组织的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LVI阳性率为63.6%(42/66),LVI与瘤周LVD呈正相关(r=0.349,P<0.05),与瘤内LVD无明显关系(r=-0.340,P>0.05);淋巴结转移组LVI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预测N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58.3%.LVI阳性率与N分期呈正相关,且与T分期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可作为判断鼻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是我国九大癌肿之一。据国内外统计,鼻咽癌的颈部转移率为37~90%,约有45%的鼻咽癌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据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00例鼻咽癌中,颈淋巴结肿大初发症状有453例占45.3%,治疗时症状有774例占77.4%。国内前者统计略高。在合并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有11例入院作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8岁。起病至手术时间:1月者1例,3月者1例,4月者1例,7月陶正德(1979)报告的1647例颈部转移恶性肿瘤中,来自鼻咽部者为1053例占63.9%。一、临床及病理资料我院自1975年10月~1984年6月统计689例鼻咽癌的各种首发症状中,亦以颈淋巴结肿大为最多,计有430例占62%(见表1),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01~2007-12间,本院病理确诊鼻咽非角化性或未分化癌,分期为Ⅱ~Ⅳa(2008年广州鼻咽癌分期标准)患者102例,根据MR检查结果分为:无咽后淋巴结转移、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及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3组,Ⅱ期患者采用常规鼻咽癌根治性放疗;Ⅲ~Ⅳa期患者采用常规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及同期放化疗或辅助性化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鼻咽及颈部MRI、胸腹部CT、全骨ECT,所有患者随访2年,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 10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程放疗,同期化疗为顺铂(Cisplatin)30 mg/(次.周)-1×7方案,辅助性化疗为PF方案2~4个疗程,所有患者近期完全缓解率100%。随访2年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分期因素,Ⅲ期患者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a期患者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属于高危预后因素之一,较易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转移淋巴结血流显像与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E-FLOW超声显像观察32例鼻咽癌患者共计56枚颈转移淋巴结血流表现,将淋巴结血流丰富程度与鼻咽癌组织分化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中,高分化鼻咽癌8枚,其中0级血流4枚,1级3枚,2级1枚;中分化鼻咽癌16枚,其中0级血流2枚,1级3枚,2级5枚,3级6枚;低分化鼻咽癌32枚,1级7枚,2级12枚,3级13枚.鼻咽癌分化程度与血流丰富程度有关(x 2=-20.313,P<0.01,r=0.51).结论 E-FLOW超声显像检查可以敏感地显示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低速血流信号,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血流灌注有助于无创性的了解肿瘤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对住院治疗的201例声门上型喉癌中伴颈淋巴结转移的63例病例的临床及大块病理连续切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声门上颈喉癌发病率较高,占同期喉癌患者的60.7%,且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占31.3%,其中有24%的病例于就诊时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于原发灶切除3月至4年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而行颈部廓清术。  相似文献   

8.
翁玉玲 《当代医学》2013,(16):58-59
目的探究分析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V-DNA血清学标记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8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NPC患者共100例,测量NPC咽后转移淋巴结的横截面积,横截面积<5mm为阴性,横截面积≥5mm为阳性。利用PCR技术测定血清EBV-DNA水平,根据试剂盒给定的标准:>5×102copies/mL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即拷贝数为0。结果此100例患者发生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共有88例(88.0%),无淋巴结转移者有22例(22.0%),其EBV-DNA含量水平为0copies/mL。其中单侧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有54例(54.0%),其EBV-DNA含量水平为2.2×104copies/mL;双侧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有34例(34.0%),其EBV-DNA含量水平最高为1.1×105copies/mL。经统计学检验证明:阴性组与单侧阳性EBV-DNA含量水平以及单侧阳性组与双侧阳性组EBV-DNA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DNA的检测可以作为CNP患者的诊断依据之一,其含量亦可以对CNP是否发生咽喉淋巴道转移的判断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判断以及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发生于左或右侧壁者,颈淋巴结转移常见于同侧,次为双侧。咽后壁者,可转移至左或右颈淋巴结,也可双侧有转移。转移癌的组织学类型与原发癌基本相同。原发癌间质胶元纤维和嗜银纤维少似有利于发生转移。鼻咽粘膜固有层的毛细淋巴管靠近粘膜上皮,对早期淋巴道转移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鼻咽癌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46例为鼻咽癌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鼻咽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2例为颈淋巴结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患者VEGF-C表达阳性者34例,阳性率达到80.95%,而鼻咽癌组患者中VEGF-C表达阳性者20例,阳性率仅为43.48%,组间对比发现,颈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鼻咽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4,P〈0.05);此外,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VEGF-C表达呈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57.6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0%(2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6,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行,其检测可用于临床诊断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对首次进行放射治疗并伴有颈动脉鞘区受侵的115例鼻咽癌病人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了分析。左颈动脉鞘区受侵时,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4.8%,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1.9%;二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右颈动脉鞘区受侵时,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42.2%,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0%,二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须动脉鞘区受侵时,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71.4%,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1.3%,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颈淋巴结转移与预动脉鞘区受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是影响鼻咽癌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化疗药物的不断更新、热疗设备的改进,救援性手术等治疗手段的综合,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消退率、患者的生存率都较前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易炜  夏云飞 《广东医学》2007,28(3):492-494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的高发肿瘤,绝大多数病理类型为低分化癌,其易浸润性生长及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征尤为显著,特别是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率可高达78.9%[1].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适形调强放疗(IMRT)在临床上的应用,更精确地控制放射剂量的分布成为可能.对鼻咽癌来说,对颈部淋巴结进行选择性的放射治疗可在不减低局部控制率的情况下使要害器官所受的剂量大大减少,从而减少放疗后副反应.本文试从颈部淋巴系统的解剖特点出发阐述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特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放疗计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楼建林  郭良  赵佳正  郑伟慧  韩春  谭向荣  赵坚强  梁忠 《浙江医学》2017,39(22):1961-1964,1980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行手术治疗的2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与手术治疗特点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5岁。5例为初治患者,23例为再次治疗患者(其中15例有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史)。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采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5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6例转移淋巴结位于鼻咽部或口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上),12例转移淋巴结位于喉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下)。所有患者均经颈部切口入路达根治性切除。全组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或颈部淋巴结复发5例,出现咽旁淋巴结复发2例,伴远处转移8例。随访中死亡5例,其中1例死于肺转移,3例死于颈部肿瘤进展,1例死于恶病质,5年累积生存率82.5%。单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虽然病期较晚,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好。颈部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喉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下)转移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正> 1 病例资料 男,36岁,咽干,低热,进行性消瘦,颈部无痛性肿块半年,他院诊断“颈淋巴结结核病”,抗痨治疗4月余,因无明显疗效,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4℃,呼吸117/min,心率88/min,血压125/80mmHg,慢性消耗性病容,中度消瘦,右侧颈部有约0.3~3.0cm大小,不规则成串之肿物,质硬;X线见:左肺上叶有约0.5cm大小之钙化灶(入院提示,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热疗配合放射治疗王言(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王勇(兴城市人民医院)我院自1991年6月~1993年11月对27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其中4例是复发病人)进行热疗配合放射治疗。1临床资料与方法初发23例低分化鳞癌20例,泡状核细胞癌3...  相似文献   

17.
超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部超声检查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OSHIBA-350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3.5 MHz和7.5 MHz;患者仰卧位或向对侧偏斜,以7.5 MHz探头检查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甲状腺、腮腺;以3.5 MHz探头取下颌角和乳突间的耳垂下斜横断面和下颌骨升支旁的斜冠状切面显示鼻咽部,测量并记录检查部位的声像表现,并对其作出超声诊断.所有肿大颈淋巴结均经活检取材后送病理检查.结果 50例肿大的颈淋巴结病理诊断中,33例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3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7例淋巴瘤,2例肺癌颈淋巴结转移,3例淋巴结结核,2例炎性淋巴结.超声诊断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79.8%.结论 经颈超声检查鼻咽部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提供了简捷、方便的鉴别方法 ,提高了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19.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磁共振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ng GY  Liu LZ  Hu WH  Zhao C  Gao YH  Liu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65-1268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诊断标准。方法275例初治鼻咽癌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抗肿瘤治疗前行磁共振(MRI)检查,测量咽后淋巴结的最长和最短轴径,并依据MRI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轴径和界值。结果275例患者共检出468个咽后淋巴结,经随访240个为阳性,228个为阴性。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的最短轴径值分别为9.9mm±4.8mm和3.3mm±1.2mm(P<0.01),而最长轴径值分别为12.9mm±5.8mm和5.7mm±2.0mm(P<0.01)。在各轴径值中,以最短轴径≥6mm作为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最为合适,此时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4.3%,准确率为89.1%。50个存在中心坏死的淋巴结中,最短轴径<6mm的有3个。辅加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转移诊断标准,可稍提高敏感性。结论以最短轴径≥6mm和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更科学。  相似文献   

20.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误诊为鼻咽癌一例华东医院耳鼻喉科王沁,阮盛祥患者男,54岁,因声音嘶哑三月余,于1995年9月22日入院。患者1995年6月出现声音嘶哑,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有吸烟史二十余年,每天约20支。检查:心率76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