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天然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颌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35例颌骨缺损,与应用不锈钢板修复30例颌骨缺损作对照。结果在2~4a随访中发现,在修复中断性骨缺损与骨腔性缺损中,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成功率分别为913%、100%,钢板成功率分别为583%、33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天然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引导产生新骨、修复颌骨缺损的能力,是自体骨移植理想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40℃冷冻胚胎骨移植修复12例颌骨缺损,通过临床、X片、放射性骨显象和术前、术后免疫功能测定观察,结果表明冷冻胚胎骨免疫性低,不会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改建成骨迅速,用于修复颌骨骨腔近期效果满意;移植胚胎骨除了起到传导作用外,还有较强的诱导成骨功能。作者认为冷冻胚胎骨是一种临床效果佳、制备简单、价廉及易于推广的颌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珊瑚/骨髓复合人工骨修复颌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珊瑚/骨髓复合人工骨用于充填9例颌骨囊肿和3例造釉细胞术后贵留的骨腔,术后1周、1、6和12个月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以评价其骨修复效果。结果:10例伤口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缺损区有新骨形成;6个月缺损区可见大量成熟的骨组织,部分珊瑚被降解吸收;12个月珊瑚完全被宿主骨取代,缺损区得到完全修复。另有2例因伤口袭开需去除珊瑚骨。结论:珊瑚/骨髓复合人工骨可促进颌骨缺损的修复,是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减少缝合时伤口的张力是植骨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观察固骼生人工骨在颌骨囊肿术后填充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病例报告]按照常规方法给83例颌骨囊肿病例摘除囊肿病变组织,用自体血液充分搅拌固骼生人工骨后填充颌骨囊肿缺损.83例应用固骼生后未见明显局部和全身反应,其中81例修复成功,X线检查结果示固骼生与宿主骨紧密接触,无脱落,术后随访2年见骨缺损被完全修复.83例中2例因切口缝合部位粘膜撕裂而修复失败.[讨论]固骼生安全无毒,使用方便,易塑性及生物相容性良好,可替代自体骨材料应用于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的方法。方法 采用异体冻干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骨对 18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移植。结果 术后随访 1~ 12个月 ,受植区无红肿 ,无瘘道。X片显示受植区骨小梁排列清晰。结论 冻干骨与自体骨髓复合骨移植是修复颌骨部分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交流     
颅颌骨假体修复颅颌骨缺损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德敏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悉心研究和改良创新,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并结合应用具有良好骨结合性和成型性的生物活性人工骨,成功地将患者颅颌骨缺损部位的螺旋CT扫描数据快速转换并定制出与缺损骨几乎外形一致的个性化人工颅颌骨假体,用以修复患者的颅颌骨缺损部位。这项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先天性畸形或肿瘤、外伤、车祸造成的颅颌骨缺损患者超过几十万例,陈德敏教授等发明的此项专利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胎儿骨代替自本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与畸形。方法:对64例颌骨缺损畸形的患做了胎儿骨移植整复治疗。从胎儿骨的制备、保存到手术方法进行了周密设计与观察。结果:64例患术后均无排异反应,颌骨功能及外形恢复较好。结论:胎儿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与畸形具有植骨后骨诱导作用强,取材容易,保存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小,患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颌骨缺损的类型及修复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07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的Brown分类及其修复方法。结果:1107例中可按Brown分类的1104例缺损中,最常见的为2a类缺损(559例,50.6%)。1107例患者中,自体组织移植修复349例,修复体修复443例,未修复107例,失访208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修复体的应用呈下降趋势。上颌骨缺损重建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为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腹直肌皮瓣较多应用于大型缺损。结论:上颌骨缺损的类型中,最多见的为Brown 2a类缺损;游离组织瓣已成为上颌骨缺损重建的最常用方法,可根据上颌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游离组织瓣。  相似文献   

9.
颌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而目前最常用的是使用骨替代材料进行修复,本文对这些骨修复材料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自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不少学者探讨并介绍用带蒂颌骨片滑移修复邻近颌骨的小量缺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下颌植骨,初期采用肋骨及胫骨片游离移植,以后着重于髂骨。由于髂骨在质与量上对于修复颌骨缺损具有较多优点而被广泛选用迄今。最近虽又见用游离颌骨片修复面颌部骨缺损的报道,但为数少,被修复的缺骨量也都在4cm 范围之内,因此应用尚不普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牙齿为中心的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畸形缺乏生理性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的问题,"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围绕牙齿,颌面骨及提供口腔支撑环境分泌唾液的涎腺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专题研究。利用涎腺内镜及基因转导技术诊治阻塞性涎腺疾病,恢复涎腺功能,重建放射损伤涎腺功能。提出"生物牙根"理念,利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再生了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牙根;基于牙发育提出牙再生新方式并发现种子细胞。确立颌骨牵张成骨关键技术及参数,通过数字测量技术提高颌面创伤的整复效果,研发专用牵引装置及关键技术进行颌骨内源性骨再生。该项目的研究及应用,提高了我国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修复的诊治水平,推动口腔医学领域及转化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康月刚 《医学综述》2006,12(13):811-812
牵张成骨是通过对切开的骨段施加特定大小的牵引和扩张力,使骨段间隙内再生新骨,从而达到使骨骼延长的目的。近年来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文就牵张成骨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各种组织瓣和代用品修复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技术特点及适应症。方法对203例口腔颌面部手术后大、中型组织缺损的患者,立即采用带蒂和游离的各种组织瓣以及自体骨组织和金属代用材料进行舌、口底、面颊部、软腭部、腮腺区、下颌骨等部位的修复重建,并对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203例手术中,成功率为89.7%(182/203),所用各类组织瓣可以较好地修复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结论立即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应根据缺损的组织量、部位、缺损范围和全身情况选用不同的组织瓣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术中采用根尖刮治保留根尖联合应用Bio-oss骨粉/海奥人工生物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颌骨囊肿病人55例,分为2组,A组(15例)术中行根尖周刮治术保留根尖,用骨粉覆盖牙根暴露于颌骨缺损的部分,并应用生物膜覆盖;B组(40例)行单纯囊肿摘除术+根尖切除术。所有病人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颌骨囊肿累及牙功能恢复、颌骨缺损骨再生及改建情况。结果A组术后囊肿累及牙恢复正常功能优于B组(P < 0.01),A组根尖植骨区成骨效果优于自体愈合区。结论颌骨囊肿摘除术中保留根尖联合引导骨再生术疗效较好,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李凯  付明  王玉学 《医学综述》2012,(21):3532-3535
骨肿瘤的治疗导致骨缺损很常见,修复缺损的方法是采取骨移植。骨移植材料根据来源大致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骨替代材料。骨组织工程的兴起为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利用骨组织工程培养的人工骨不仅可以修复大面积骨缺损,而且可以按需塑形并大量制备,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现就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四肢长管骨肿瘤手术,既要彻底地切除病灶,又要尽力保全肢体和关节以达到满意疗效,难度较大。本文介绍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骨肿瘤局部大块或大段切除、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 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或肿瘤段截再植术共49例。术后随访3~6个月植骨区全部达到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得以保全或改善,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联合种植于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64侧,分4组修复(n=16),A空白未治疗组,B单纯材料组(植入β-TCP),C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β-TCP),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植入MSC+EC+β-TCP),各组交叉配对.术后4、8、12、16周行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完美修复骨缺损,且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C组织工程骨组,C组织工程骨组优于B单纯材料组,A空白组未能修复骨缺损.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与其诱导EC联合种植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因创伤、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造成的成骨缺损是骨科治疗的难题。近年来,以成骨细胞作为靶点利用研究骨组织工程方法材料和或基因治疗方法修复骨缺损逐渐成为热点。而大量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不仅可以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决定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 向。为了更好地揭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调节的分子机制,我们就转录因子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雪晖  许建中  王序全  罗飞  曾玲  谭洪波 《重庆医学》2006,35(22):2058-206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时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顿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厦经成骨诱导的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及骨密度改变。结果术后2周,EPCs组与对照组的X线观察厦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EPCs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示EPCs组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8周可见EPCs组髓腔部分再通,对照组髓腔尚封闭。12周EPCs组新生骨密度均匀,髓腔已完全再通,对照组新生骨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区,髓腔大部分再通。术后16周,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示EPCs组新生骨已基本完成塑形,对照组髓腔完全再通,新生骨处于重建塑形期。结论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的成骨能力,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