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否涉及前炎症因子白三烯C4(LTC4)。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I/R组: 采用大鼠部分(70%左右)肝脏缺血60 min再灌注5 h模型,缺血前15 min开始至复灌5 h经颈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3 mL·kg-1·min-1);假手术组:只麻醉开腹,不阻断肝脏血流;IP组:在I/R前先阻断肝左、中叶血流10 min,然后开放血流10 min,余步骤同I/R模型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查肝组织LTC4含量,同时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肝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HE染色法检查肝组织学损伤。结果:肝脏IP处理完全逆转了再灌注5 h所致肝组织LTC4含量增加(P<0.05);同时增加肝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并减轻肝脏组织结构损伤。结论:IP处理减少肝脏I/R期间LTC4堆积,同时伴随血清肝酶释放减少和肝组织结构损伤降低,以及保护肝组织氧化还原状态,表明IP的有利影响可能涉及其在肝脏I/R损伤期间抑制LTC4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兔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成年兔(3~4周龄),体质量3.5~4.5 kg,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肝缺血再灌注+NAC组(IR+NAC组),于门静脉阻断前(T0)、门静脉开放即刻(T1)、开放后2 h(T2)、5 h(T3)和7 h(T4)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TUNEL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与T0比较,2组T1、T2、T3、T4各时间点ALT、AST及MDA显著升高、SOD显著降低;与IR组比较,IR+NAC组T1、T2、T3、T4各时间点ALT、AST及MDA明显下降而SOD明显升高,肝脏病理损伤改善;与IR组比较,IR+NAC组在再灌注后5 h、7 h,凋亡细胞减少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NAC对家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NAC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对肝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L组)、中剂量组(M组)、高剂量组(H组)和假手术组。H-E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caspase-1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光镜下I/R组肝细胞出现水肿及片状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PO预处理组出现肝细胞水肿、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各组肝组织MMP-9和caspase-1表达水平均上升,血清ALT和AST水平也均上升,且均以I/R组上升最为明显。EPO不同剂量组间比较,中剂量组大鼠肝MMP-9和caspase-1表达水平、ALT和AST的水平与低、高剂量组比较均降低。结论:EPO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最佳浓度是3000U/kg。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MMP-9、caspase-1介导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氧液预处理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氧液预防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探讨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70%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后8 h、24 h取材.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8 h和24 h两组,每组10只.在缺血再灌注前10 min经门静脉注射高氧液(20 mL/kg);对照组为生理盐水对照.在对应时间点取材,观察血清ALT、AST、GGT变化,酶组织化学检测过氧化氢酶表达变化,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GGT、ALT、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光镜下病理改变及电镜超微结构检查相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高氧液预处理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兔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对其再灌注后肝功能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冷保存6h后又分别经历0、15、30及60min复温缺血的4组供肝于再灌注2h时,复温缺血时间越长者,其受体兔血液中AST、ALT或AKP值越大;且各组彼此间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供肝在复温缺血末及再灌注2h时,组织中SOD活性或MDA含量彼此间也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复温缺血时间越长的供肝组织中SOD活性越低,而MDA含量则越高。结论:兔肝冷保存后即使经历一短暂的复温缺血也会给其再灌注后的肝功能带来显著损伤,且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兔肝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提示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可能是导致肝移植术后原发性供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肝蒂骚扰,不夹闭;模型组行肝门阻断,阻断入肝70%的血流,单纯缺血90 min后开夹。9周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黏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肝移植技术迅速发展,如何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效保护肝再生成为研究的热点。缺血预处理是保护肝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其确切机制尚存争议。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损伤和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肝移植组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在供肝灌注前阻断第1肝门行缺血预处理10min,再灌注15min。假手术组在开腹后游离肝周韧带,然后关腹。分别于术后0.5,2,6,24h取材。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移植肝组织病理检查评估肝损伤。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测定氧化还原蛋白1表达水平,检测移植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评估肝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肝移植组相比,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术后6,24h受体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P0.05;P0.01)。病理学分析显示肝移植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则损伤较轻。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移植肝中Ref-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这一结果同样在westernblot检测中得到验证: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移植肝术后24hRef-1蛋白表达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强(P0.05)。同时,术后2,6和24h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加(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肝损伤并促进肝再生,这与Ref-1蛋白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肝切除手术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参麦组(n=33)和对照组(n=29).在肝门阻断前30min,对照组经静脉滴入5%葡萄糖盐水250ml;参麦组滴入5%葡萄糖盐水250ml+参麦注射液2ml/kg体重,术后第1~3天继续使用.两组患者分别在肝门阻断前及肝门开放后24小时和48小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在肝门阻断前和肝门开放后60min切取肝脏组织匀浆取上清,ELLISA方法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在肝门阻断之前检测血ALT、AST、LDH均正常,MPO、MDA、SOD的测定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参麦组患者ALT、AST、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门阻断开放后60min参麦组患者MP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参麦注射液对肝切除手术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IRI实验组(HIRI-Dex组)、HIRI模型组(HIRI-C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0只。前2组采用肝门部血流阻断法制备HIRI模型,Sham组仅开腹显露肝门,随后关腹。HIRI-Dex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HIRI-C组及Sha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6 h后取各组大鼠血液和肝组织标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介素-6(IL-6)水平; MDA、MPO试剂盒检测肝组织MDA水平和MPO活性;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JAK1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IRI-C组大鼠AST、ALT及MDA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 0. 01); HIRI-Dex组大鼠AST、ALT、MDA、IL-6水平、MPO活性、PMN计数、p-JAK1和p-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HIRI-C组(P 0. 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和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有关,并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激活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当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时序不同时,是否会加重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探讨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78只SD大鼠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肝动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以40C乳酸林格液由门静脉灌肝40min,开放肝动脉及下腔静脉,10min后开放门静脉;门静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门静脉开放恢复肝脏血流后10min再开放肝动脉血流;假手术组(n=6):打开腹腔,游离肝脏后关腹。观察各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各实验组不同时段先后出现小肠绒毛排列不整或紊乱,小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上述变化在术后12h达高峰。术后肝动脉先复流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门静脉先复流组。提示,肝动脉早期复流可以通过早期肝脏供氧以减少移植肝脏的损害,但门静脉的延迟开放则加重了肝移植大鼠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报道牛磺酸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多种动物疾病模型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肝脏是牛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其重要的靶器官,因此牛磺酸与肝病的关系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牛磺酸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四氯化碳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牛磺酸组给予含20%四氯化碳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牛磺酸500 mg/(kg•d)灌胃至第10周。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肝脏指数增加(P < 0.05),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牛磺酸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肝脏指数降低(P < 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结果表明牛磺酸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通过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沙立度胺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对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同时用沙立度胺10 mg·kg-1·d-1和100 mg·kg-1·d-1灌胃8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NF-κB p65、α-SMA 在肝内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NF-κB p65、IκBα、TNF-α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结果: 高剂量沙立度胺治疗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低于模型组;其ALT、AST水平,HA、LN及羟脯氨酸含量,肝组织细胞核NF-κB p65和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而PA水平和细胞质中IκBα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沙立度胺可有效地抑制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发展,通过抑制IκB解离和降解从而减弱NF-κB通路对TNF-α表达的诱导可能是它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测定114例不同病因肝病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Ⅲ型前胶原(PⅢN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同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进行纤维化分期,分析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清ALB、GLO、PLT、PT、PⅢN P、HA、Ⅳ-C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有统计学差异,而且PLT与ALB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T和GLO与肝纤维化时间呈正相关,血清PⅢN P,HA,Ⅳ-C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在常用的血清学指标中,血清ALB、GLO、PT、PLT、PⅢNP、HA、Ⅳ-C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PT及PLT在诊断肝硬化时有指导意义,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判断上有一定意义但是价值有限。不论何种病因,血清PⅢNP、HA、Ⅳ-C更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Kupffer cells are majo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producing cells in the liver. The production of metalloproteinases in Kupffer cel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ducing liver cirrhosi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 OK-432 (a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on the dimethylnitrosamine-induced liver cirrhosis in rats. Dimethylnitrosamine (10 microg/ml)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20 male Wistar rats 3x/week for 4 weeks. For the subsequent 4 weeks, the animals were injected with saline (1 ml, 1x/week) (Group I, n=10) or OK-432 (1 Klinishe Einheit, 1x/week) (Group II, n=10). The control rats were injected with 1 ml saline for the initial 4 weeks and subsequent 4 weeks (Group III, n=10). The degree of hepatic fibrosis, the immunolocalization of type IV collagen, hyaluronic acid, and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by Northern blotting and the activity by gelatin zymography of metalloproteinase-9 were evaluated. Serum aminotransferase, hyaluronic acid, interleukin-1bet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levels were measured. The deposition of á-smooth muscle acti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ntaining type IV collagen and hyaluronic acid was markedly suppressed by OK-432. The mRNA expression and the activity of metalloproteinase-9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by OK-432. The serum aminotransferase and hyaluronic acid levels were decreased by OK-432. The serum interleukin-1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values were lower than the detectable limit in all samples from all three 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K-432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metalloproteinase-9 and improved the rat dimethylnitrosamine-induced liver cirrhosis. OK-432 is suggested to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肝功能损害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观察组)及同时期100例重度子痫前期未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对照组)、正常住院分娩的100例孕妇(正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正常组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r-谷氨酰转肽(glutamyl transferase,GGT)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围产儿结局,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血清ALT、AST、GGT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ALT、AST、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围产儿死亡、胎盘早剥、死胎的发生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GGT水平与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肝功能损害与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增大,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围产儿死亡等不良围产儿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缺血后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SD大鼠继发肝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5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组)、缺血再灌注+酮替芬组(IR+K组)和缺血再灌注+compound 48/80 组(IR+CP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C、IR+K和IR+CP组分别在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给予相应药物,S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及评分,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组胺含量,检测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P<0.05),血清ALT、AST水平、组胺含量、肝LDH活性、MDA、TNF-α、IL-8水平升高,SOD活性减弱(P<0.05)。与IR组相比,IR+C和IR+K组肝脏损伤减轻,以上指标呈相反趋势(P<0.05),IR+CP组则加重肝损伤及恶化检测结果(P<0.05)。结论:再灌注前抑制肥大细胞功能可以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组胺释放、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蓝莓对肝纤维化模型中抗纤维化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11(KLF11)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同周龄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蓝莓对照组、模型组和蓝莓预防组,每组10只,使用四氯化碳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水平;Masson和HE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KLF11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KLF11和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KLF1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蓝莓预防组KLF11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ColⅠ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它各组大鼠血清ALT、AST、HA和PC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蓝莓预防组大鼠肝纤维化分级显著降低(P<0.01)。结论:蓝莓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KLF1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核黄素预处理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核黄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大鼠喂以正常饲料,核黄素预处理组(R+I/R组)大鼠补充核黄素。喂养4周后,阻断大鼠肝门1 h,再灌注1 h建立I/R模型。术后采血并收集肝脏标本,分别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 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血清AST、ALT活性及MDA水平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亦明显下降(P<0.01),MDA水平及HO-1蛋白表达则显著增高(P<0.05)。而R+I/R组较I/R组大鼠血清AST、ALT活性及MDA水平均明显下降,SOD活性显著增强(P<0.01);肝组织中MDA水平亦明显降低,SOD及HO-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组织切片显示I/R组大鼠肝细胞肿胀,炎症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紊乱;R+I/R组大鼠肝细胞仅轻度肿胀,几乎无气球样变,小叶结构清晰。结论: 核黄素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核黄素通过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及HO-1蛋白表达,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血清CG和HA RI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血清甘胆酸(CG)和透明质酸(H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CG和HA的含量.结果: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组血清CG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组HA的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血清CG和HA的测定能反映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肝损情况.  相似文献   

20.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缺血再灌注见于许多临床疾病和手术过程中。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有待研究,本实验对此进行初步观察,为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与分组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兼用,体重200~250g。禁食12h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300mg/kg(体重)施行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