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范鹏飞 《天津医药》2012,40(11):1155
目的 对我院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评估,筛选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本中心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我中心行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的7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供、受者年龄、手术时间、门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无肝期、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GRWR)、冷保存时间、供肝是否带肝中静脉、供肝胆道开口数量、胆道吻合口数量、是否行胆道成型术、胆道开口尺寸大小、是否存在肝动脉闭塞、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等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各因素与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二项分类回归分析筛选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20例(26.7%)。二项分类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间隔(P=0.018)、肝动脉闭塞(P=0.047)是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门静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间隔、肝动脉闭塞为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75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对活体肝移植的外科技术改进、建立供体安全保障体系和受体预后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适应证为良性终末期肝病72例,恶性肿瘤3例.75例供体术后顺利康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65例(65/75)受体健在,手术死亡5例(5/75),5例死于远期并发症(5/75).供体右半肝(不包括肝中静脉)21例,扩大右半肝(包括肝中静脉)2例,扩大左半肝(包括肝中静脉)48例,左半肝或左外叶(不包括肝中静脉)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以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细菌及病毒感染和肺部并发症为主.结论 活体肝移植具有供肝来源广泛的优点,适合我国国情,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改进活体肝移植技术,建立供体安全保障体系是改善受体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其叔父患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为挽救其生命自愿捐献部分肝脏,于2007年7月16日行亲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术前CT评估门静脉分型为B型门脉,即门脉右前支、右后支与门脉左支呈三叉型.肝左叶残肝体积占全肝体积的33%,肝活检证实没有脂肪变性.术中行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术.术中门静脉右支1个断口,残端予6-0血管线连续缝闭.残端关闭后检查可见门静脉主干末端与左支移行部及左支横部起始端略显狭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可,术后第2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为133和244 IU/L,第3天总胆红素74.6 μmol/L,直接胆红素升至12.2 μmol/L,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照剩余肝体积比(%RLV)、供肝受体体质量比(GRWR)和Ⅳ段静脉汇人情况来决定供肝切取时肝中静脉(MHV)的取舍对供体安全的影响.方法:43例供者拟行活体右半肝切取,当%RLV<35%且GRWR>1.0%时,入选B组;当%RLV≥35%且GRWR<1.0%时,入选A组;当%RLV≥35%且GRWR>1.0%时,如Ⅳ段静脉汇入肝左静脉为主入选A组,如Ⅳ段静脉汇入MHV为主入选B组.A组15例行带MHV的右半肝切取,B组28例行不带MHV的右半肝切取,分析比较2组供者术前和术中的一般情况以及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剩余肝脏的再生情况.结果:2组供者除%RLV和GRWR外,其他一般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供体的术后ALT、AST、TBIL的最高值和ALB的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状态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所有供者均于术后2周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生活.结论:依照以上预案来决定行是否带MHV右半肝切取,可以保障供体安全.  相似文献   

5.
活体肝移植基于供体的短缺,最早将供者左半肝或左外侧叶应用于儿童.对于成人受者,左半肝移植易导致小肝综合征,因此越来越多的成人与成人间的活体肝移植采用右半肝作为供体.右半肝切除相对左半肝而言,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笔者对本院供体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以期对提高该类患者临床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肝动脉解剖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智  吴旻  唐晓军  陈刚  戴峰 《江苏医药》2012,33(5):543-54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评估作用。方法上腹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患者500例,将动脉期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根据Michel′s分型标准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进行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00例(60.0%)[肝动脉变异者为200例(40.0%)],Ⅱ型40例(8.0%),Ⅲ型42例(8.4%),Ⅳ型10例(2.0%),Ⅴ型28例(5.6%),Ⅵ型30例(6.0%),Ⅶ型18例(3.6%),Ⅷ型6例(1.2%),Ⅸ型8例(1.6%),Ⅹ型6例(1.2%);另外12例肝动脉变异不在Michel′s分型中(2.4%)。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非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肝动脉解剖变异分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评价儿童活体和尸体肝移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0 例终末期肝病儿童肝移植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根据肝移植手术方式的不同, 将 320 例受者分为活体肝移植组(活体组)252 例和尸体肝移植组(尸肝组)68 例。 活体组所有供者均为 3 代以内的直系亲属; 尸肝组所有供者均为心脏死亡或脑死亡供者。 比较两 组受者术后存活情况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活体组受者 1、2、3 年的总体存活率分别为 95.1%、93.5%和 93.5%, 尸肝组分别为 92.3%、92.3%和 82.4%,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69, P=0.41)。 随访期间, 活体组死亡14 例(5.56%), 其中 8 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 3 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例死于移植肝功能衰竭; 尸肝组死亡 5 例(7.35%), 其中 1 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 2 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 例死于腹腔出血, 1 例死于其他原因。 两组门静脉血栓(PVT)、流出道梗阻、胆道并发症、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活体组肝动脉血栓(HAT)比例低于尸肝组(1.98% vs. 10.29%, χ2=10.245, P < 0.01)。 结论 活体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 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技术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的显微外科技术,以降低肝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移植后的生存率。方法 本组24例,其中右半肝活体肝移植6例,左半肝移植16例,左外叶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肝动脉吻合。吻合的方式是端端吻合。结果11例肝动脉直径<2mm,重建肝动脉时间为24~88min。行单支动脉吻合20例,两支动脉吻合4例;2例患术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均须行再次肝移植后恢复。本组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3%。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可减少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动脉变异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变异分型,提高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诊疗。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解剖实验室标本、回顾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近年开展的数字减影及CT血管成像资料,分析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变异发生率及确定变异类型。结果正常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干)7123例,占77.27%。变异的肝动脉2095例,占22.73%。其中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1031例,占11.18%;起源于胃左动脉(LGA)787例,占8.5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胃左动脉的87例,占0.94%;起源于腹主动脉32例,占0.35%;起源于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30例,占0.32%;起源于腹腔干和腹主动脉58例,占0.63%;起源于胃十二指肠15例,占0.16%;其余各类起源复杂罕见,共55例,占0.60%。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男性肝动脉变异比女性高。根据起源分型变异肝动脉,对于临床医生加深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龙  孙建永  金科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71-1572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资料并对图像进行重建,结合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其中13例患者的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13例(10.83%)变异肝动脉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6例(占5%)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4例(占3.33%)为替代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3例(占2.5%)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可作为上腹部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邵华  阮标 《云南医药》2012,(1):7-11
目的模拟上颌窦后壁进路翼腭窝,定量研究该区重要结构的形态特征及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规律及变异,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观察10例(2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的重要骨性标志,并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行上颌窦后壁进路显微解剖,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上颌窦后壁的中上1/3与内壁、顶壁交角点处周围1cm的范围进路翼腭窝暴露清晰。结论上颌窦后壁进路翼腭窝创伤小,暴露清晰,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临床肝胆手术避免肝管及副肝管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测量 5 0例成人尸体肝管的长度、外径和汇合角度 ,同时观察副肝管。结果 :与右肝管相比 ,左肝管粗、短、直 ,左、右肝管在长度、直径方面存在差异 (P <0 .0 1) ;副肝管的出现率为 10 %。结论 :在胆道外科手术时应注意副肝管与周围的胆道和血管的关系 ,以免损伤肝管及副肝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inicholecysectomy ,MC)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 199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 6 10 0例MC术后发生胆漏 2 3例 (0 38% )的原因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 :4例 (17 4 % )行再次手术引流和 18例 (78 3% )经非手术治疗均治愈 ,1例(4 3% )高龄患者死于肺心病。结论 :严格选择MC适应证 ,仔细分辨Calot三角解剖结构 ,正确掌握缝扎胆囊三角系膜技术 ,把握术中延长切口的时机是预防胆漏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以期为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2例甲醛固定成人头颅,以红色乳胶灌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解剖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对其位置、形态、走行、分支血管及毗邻结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前交通动脉变异较多,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Y"型以及网状型,单干型前交通动脉仅占56.25%;前交通动脉的长度平均为(3.84±1.33)mm,管径平均为(1.56±0.43)mm,分支平均为(3.47±1.25)支,分支管径平均为(0.31±0.14)mm;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走行、管径和分支与大脑前动脉A1段关系密切.结论: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复杂,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6,7-dimethoxy 4-(p-chlorobenzyl) isoquinoline (PV 2) in mouse and rat show that it is 52% absorbe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undergoes a marked hepatic first-pass effect (83%). Tissue distribution shows an affinity for the aorta, cardiac tissues a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t is excreted in the urine (20% dose) and faeces (70%); biliary excretion is high (80% dose). It is metabolized mainly by O-demethylation to 6- and 7-desmethyl-PV 2 and 6,7-didesmethyl-PV 2, as well as to six other non-identified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0例骨性鼻腔外侧壁的观测,旨在了解鼻道窦口复合体区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50例骨性鼻腔外侧壁标本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区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测量有关数据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窦自然孔与中鼻甲前缘附着处的距离为15±0.85 mm,与鼻泪管的距离为9±0.25mm。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4%)、气化(20%),钩突肥大(8%)、偏曲(10%)、气化(2%),筛泡过度气化(8%),鼻丘过度气化(2%)。结论: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解剖变异常见,故手术前详细检查,对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安全地施行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霞  肖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1-2482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并发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DM并发肝脓肿病例。结果 :DM并发肝脓肿多发生于肝右叶 ,血糖控制不理想。胆道疾病为主要病因 (40 % ) ,临床症状不典型 ,容易误诊、漏诊 ,诊断首选B超检查(92 9 % ) ,治疗总有效率高 (93 3 % )。结论 :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是改善本病及预后的关键。治疗应以控制感染 ,处理脓肿为主 ,兼顾血糖控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门静脉的CT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门静脉的CT解剖结构。方法:利用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方法,按指定的部位测量各血管的短径。结果:正常对照组的门静脉短径为1.32cm,脾静脉短径为0.96cm,肠系膜上静脉的短径为1.23cm,PV/AO为0.61,肝硬化组门静脉短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脾静脉短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比值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门静脉短径不能用于诊断门脉高压症,脾静脉可以用于诊断早期门脉高压症,如果加上比值则更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of using right lobe liver grafts to reduce biliary complications in adult-to-adult (A-A)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From January 2002 to October 2007, 124 adult patients underwen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using right lobe grafts at th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China. There was no death in all donors. Biliary reconstruction for 178 hepatic duct orifices from 124 donor grafts was performed which included 106 reconstructions of duct-to-duct anastomoses and 72 cholangiojejunostomy. Nine recipients had biliary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ix bile leakages (four from the anastomotic site and two from the cut surface of the liver graft) and three biliary strictures. With the improved techniques for biliary reconstruction, we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124 recipients of A-A LDLT. We ascribe our succes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use of fixed operators which help in decreasing the biliary complications of LDLT.  相似文献   

20.
肝叶比例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螺旋CT研究肝脏的影像解剖结构及其与肝肝疾病诊断的关系。方法:在选定的肝脏横断面CT图像上划出代表肝脏左右叶的测量径线,分别在冠状轴和矢状轴上测量,并计算比例关系,结果:正常肝脏的右叶冠状径A为5.60cm,矢状径B为5.52cm,肝左叶冠状径C为7.25cm,矢状经D为6.82cm,肝左右叶比值A/C为0.79,B/D为0.84,肝硬化以肝右叶萎缩为主,在叶增生不明显,肝癌和慢性以肝左叶增生为主,尤以肝癌增生最为明显,结论:肝脏径线的测量可以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