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比较白芍配伍前后芍药苷的含量变化,探讨小建中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小建中汤复方煎液和白芍单煎液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Waters XTerra RP-C8色谱柱(3.9 mm×150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2 nm。结果芍药苷在1.006~15.09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白芍单煎液和复方煎液的回收率分别为97.2%和95.1%,单煎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明显低于复方煎液芍药苷的含量(P〈0.01)。结论白芍在小建中汤中配伍可以增加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2.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伟  王宁  秦林  张翔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680-683
目的:考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结论:川乌、白芍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芍与当归或玫瑰花配伍对其芍药苷煎出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柱:XDB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min,柱温25℃.结果 白芍与当归、玫瑰花配伍后芍药苷的煎出量较单味药均显著提高(21%;69%).结论 当归或玫瑰花与白芍配伍,对其芍药苷煎出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白芍配伍玫瑰花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四物汤中白芍与其它各单味药排列组合构成的8种样本药物中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白芍单煎芍药替煎出全为7.24 mg·g〈sup〉-1〈/sup〉;加其它药味合煎后,芍药普煎出量为16~20 mg·g〈sup〉-1〈/sup〉。结论 白芍单煎,芍药苷煎出量较低;而与四物汤中其它药味合煎后,有助于其有效成分芍药普煎出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垂盆草配伍柴胡后对总黄酮煎出量的影响。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单味垂盆草药材的水煎液及不同比例垂盆草柴胡配伍后的单煎合液及合煎液中3种黄酮的总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比例垂盆草柴胡配伍的单煎合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与垂盆草单煎液并无显著性差异,合煎液中总黄酮的含量显著增加。结论:垂盆草配伍柴胡对总黄酮的煎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情况。方法 UPLC-MS背景扣除法联合代谢组学技术对柴胡-白芍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整体分析,采用UPLC-MS分析柴胡、白芍及柴胡-白芍药对各8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并用质谱背景扣除法将柴胡-白芍药对合提物的质谱数据分别扣除白芍、柴胡单提物的质谱数据得配伍后柴胡、白芍的单提物的质谱数据,将柴胡、白芍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分别与配伍前各自的化学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柴胡-白芍药对组成药味柴胡、白芍配伍前后整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UPLC-MS检测柴胡-白芍药对共提物、柴胡及白芍单提物化学成分共57个,结合文献报道指认出其中32个。多元统计结果显示,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前后柴胡中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成分有6个,鉴定其中3个成分;白芍中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成分有3个,鉴定其中2个成分。分别为柴胡中柴胡皂苷a、3″-O-乙酰化柴胡皂苷a、4″-O-乙酰化柴胡皂苷a配伍后含量降低;白芍中芍药苷、没食子酰基芍药苷或其异构体配伍后含量升高。结论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前后的差异,为其配伍机制的阐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RP-HPLC法测定生白芍免煎饮片中芍药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国强  杨水新  叶勇 《中草药》2007,38(8):1190-1191
生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tifloraPall.的干燥根,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痉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病症。免煎饮片是中药饮片改革的一个新产物,服用方便,清洁卫生,便于储存与携带,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认同和广大患者的欢迎。白芍主要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等苷类成分[1~4]。因此本实验采用RP-HPLC法对生白芍免煎饮片中芍药苷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全面控制生白芍免煎饮片的质量提供了可靠方法,同时也为免煎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制川乌白芍合煎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微波法提取制川乌配伍白芍中有效成分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出65%乙醇为提取溶媒,进一步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料液比4个因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总生物碱,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并以其量及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以65%乙醇为提取溶媒,在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时间为0.5 h,固液比为1∶10时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提取量最高且浸膏得率最低。结论微波提取时间短,有效成分提取率高,此方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四物汤及其配伍组方中苯甲酸煎出量的HPLC法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容蓉  袁久荣 《中草药》2001,32(2):114-115
目的:考察四物汤中白芍与其它各单味药排列组合构成的8种样本药中 苯甲酸煎出量的变化。方法RP-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白芍单味药苯甲酸剪出量为2.74mg/g;加其它药味合煎后,苯甲醛煎出量为0.41-1.11mg/g。结论白芍单煎,苯甲酸剪出量较高;而与四物汤中其它药味合煎后,可显著降低苯甲酸的剪出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白金妇安颗粒中白芍和柴胡的提取工艺.方法:以HPLC测定芍药苷提取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柴胡总皂苷提取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提取溶剂,正交试验法对白金妇安颗粒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以70%乙醇为溶剂时芍药苷苷提取量最多,乙醇体积分数>50%时,柴胡总皂昔提取量基本不变;优选提取工艺白芍、柴胡粉碎成粗粉,分别加8,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结论:优选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1.
柴胡和白芍配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柴胡和白芍的抗抑郁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检索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 CNKI),以柴胡、白芍、抗抑郁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2012年的相关文献,筛选整理后按照化学组成、药理学研究、临床应用等几方面对柴胡和白芍的抗抑郁作用进行综述.介绍了柴胡和白芍抗抑郁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等,从而对柴胡和白芍抗抑郁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柴胡、白芍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 /MS)以及HPLC-DAD法从定性定量2个方面分别探讨中药白芍饮片与赤芍饮片化学成分以及含量差异,定性采用Q-TOF-MS法,负离子模式扫描,鉴定出白芍38个成分,赤芍30个成分.定量采用HPLC-DAD法,分析14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原儿茶醛、没食子酸甲酯、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苯甲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0),回收率(n=6)均在96.0% ~ 101.2%,RSD均小于2.78%,并且8种成分在白芍和赤芍中分布存有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PLC-DAD-Q-TOF-MS/MS联用技术,为鉴定白芍与赤芍的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综合评价白芍与赤芍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核心药组是方剂中的精髓,主导着方剂的作用趋势,也隐藏着重要的配伍规律。从功效上来看,柴胡-芍药是柴胡疏肝散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重要药对。从方剂组成来看,柴胡-芍药是柴胡疏肝散中的核心药组,构成了柴胡疏肝散的基本骨架,不可随意拆卸。该文主要从肝的治则治法、名医药论、柴胡疏肝散类方、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统计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柴胡-芍药在柴胡疏肝散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其疏肝养肝的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赤芍和白芍不同部位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14∶86);检测:UV 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不同。结论运用HPL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柴胡和白芍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常用的两位中药,二药前者功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后者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药配伍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中"四逆散"一方,方以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为君药,又以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二药配伍以其调肝作用之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严重类型,肝气郁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该证以情绪低落,抑郁悲伤为主要特点,患者多在黄体月经周期过程中出现,月经后几天消失或减轻,该病发病率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呈持续上升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针对PMDD发病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微观机制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证目前也已有较多研究。以柴胡配伍白芍为主要组分的方剂在治疗PMDD肝气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但缺少相关综述。本文以柴胡、白芍和PMDD肝气郁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历史沿革、药理作用机制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角度对柴胡配伍白芍治疗PMDD肝气郁证进行综述,以期在充分体现两药配伍精髓的同时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及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7.
赤芍与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赤芍和白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完善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的胶束电动色谱(MEKC)分离模式,测定了16个产地20个赤、白芍样品中的4个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芍药苷、苯甲酸、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并比较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①野生芍药根(赤芍)中芍药苷含量大于6%,D-儿茶素含量高于0.05%。未加工的栽培芍药根中芍药苷含量小于6%,未检测到D-儿茶素。在同样条件下,加工后的栽培芍药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下降了37%~56%,仍未检测到D-儿茶素,苯甲酸的变化最大,下降达83%~92%。②内蒙古多伦赤芍与大、小兴安岭所产赤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③不同产地、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的白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结论运用HPCE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野生与栽培芍药根的活性成分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芍的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检测白芍样品中的芍药苷,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测定10批白芍样品。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12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05%磷酸水。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10批白芍样品获得包括芍药苷(9号峰)在内的15个共有峰,其中安徽、浙江的白芍饮片指纹图谱相互之间差异较小。结论白芍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用于白芍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后的成分变化。方法:用HPLC法对单药煎液和两药共煎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柴胡和赤芍配伍合煎后有六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并有一个新峰产生。结论:中药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和。  相似文献   

20.
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对赤芍和白芍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药理活性比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出法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抗炎作用;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赤芍与白芍的提取物及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均有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作用,而均无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结论:白芍总提物对抑制炎性水肿和炎性渗出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赤芍总提物的作用明显优于白芍总提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