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08例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当前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证及证型的构成情况.方法 对3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应用计算机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 8个基本证中湿热证179例次、血瘀证155例次、阴虚证122例次、火旺证89例次、气虚证16例次、血热证2例次、阳虚证和血虚证0例;证型分布:单证型107例、两证相兼型115例、三证相兼型53例、四证相兼型2例、无证型31例.结论 湿热证、血瘀证、阴虚证是构成糖尿病临床复杂证型的基础,湿热证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3.
1010例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IgAN中医证候谱分布.探讨证候、病机的演变规律,制定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根据两种中医辨证方案对IgAN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并对IgAN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观察指标及病理分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种中医辨证方案均显示气阴两虚证是IgAN的中心证候,随着病情的进展,IgAN中医证候呈现单证(气阴两虚证)→二联证(气阴两虚兼肾络瘀痹证、气阴两虚兼风湿内扰证)→三联证(气阴两虚兼肾络瘀痹兼风湿内扰证)的演变规律.结论 IgAN虚、瘀、风湿的新辨证方案,无论在辨证反映IgAN的症状表现上,还是在反映各证候之间的关联、演变规律以及预后判断上,均较原方案有优势,且辨证操作较简单、易掌握,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征候及辨证分型,以探讨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病因病机。方法 收集肝硬化、肝硬化合并糖代谢片常及2型糖尿病各3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辨证分型等信息,归纳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不同于普通糖尿病的特殊证候特点,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旰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以肝郁、脾虚、湿阻三证为主,同时兼挟有血瘀、湿热、阴虚证。肝硬化组各组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2h血糖均升高,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而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证与症状证候病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结常见辨证模式,认为临床辨证不能简单地依赖症状、证素、标准证、证型、方证等辨证模式,提出必须对症状体征和由此组成证候的病机进行辨识,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才能获取证候诊断结论,从而提出临床辨证的核心是审察症状和证候病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证候-治法-中药对应关系及时序演变规律,为辅助2型糖尿病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2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电子病例数据,利用复杂网络社团发现算法、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法、桑基图、核心网络分析法对不同证候在不同治疗下的时序演变规律和不同治疗下的核心中药配伍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49.5%的患者为...  相似文献   

9.
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其优势和特色是灵活、多变,缺陷是难以规范统一.基于审证求机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它是某种疾病范围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该病证的病机特征.病机证素源自病理因素,因其数量有限,内容相对清晰,故建立其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是完全可行的.研制病机证素诊断量表是规范化辨证诊断的前提.以出血性中风为例,探讨病机证素诊断量表研制的方法和步骤,进而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组合的证候辨证诊断方法.结果体现了辨证灵活性与证候规范化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中医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局面,为构建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相统一的中医辨证模式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10.
虚寒证的辨证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虚寒证候的辨证规律,设对照组比较,通过用15个辨证因子对20例典型虚寒证患者进行评分,对评分结果从证候与辨证因子、五脏阳虚定位分析、五脏证候组合、证候轻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个辨证因子与虚寒证的关系较密切,为进一步探讨虚寒证的基因表达谱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 itus, T2DM)中医证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指导T2DM患者筛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方法]选取T2DM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脉络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各30例,对照组健康人30例,测定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统计分析中医各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抗体间的关系。[结果]T2DM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高于对照组,阴阳两虚型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高于其余4型,阴虚热盛型患者TPOAb阳性率高于其余4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尤其是阴虚热盛型患者筛查甲状腺自身抗体对T2DM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TPOAb检查意义大于TGAb。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对40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并设健康对照组比较。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在SF-36量表的八个维度中,按受损程度大小依次为躯体健康、总体健康、心理健康、精力评分、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气虚证、阴虚证和肝郁证对2型糖尿病患者QOL的影响较大(P0.05),热盛证、肾虚证、脾虚证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一定影响(P0.05),湿热证对糖尿病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较健康人显著降低,不同中医证候对生存质量各维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型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症状采集,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总结及频次分析,最后总结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各证型所占比例。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分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和肝郁气滞四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肾阴亏虚型为34%,湿热内蕴型为33%,痰瘀互结型22%,肝郁气滞型1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可分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和肝郁气滞型,其中以前两证型为主,对日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状态及并发症,确立中医辨证种类和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回顾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病例31O例,依据术后患者状态,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经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症候规范》,结合专家辨证进行研究。结果:总结出六大症候群,经专家辨证为:脾气虚、气虚下陷、气血两虚、肾阳虚、肾阴虚、湿热夹瘀。据此分析四大并发症的证型分布规律:并发出血患者14例,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并发尿失禁患者37例,以气虚下陷和肾阳虚为主;并发尿路梗阻患者12例,湿、热、瘀为主;并发附睾炎患者14例,证型分布均为肾虚湿热型。结论: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可分为六类证型:脾气虚、气虚下陷、气血两虚、肾阳虚、肾阴虚、湿热夹瘀。并发出血、尿失禁者以虚证为主,并发尿路梗阻、附睾炎患者多兼湿、热、瘀。  相似文献   

16.
魏桂梅  赵璐  张珂珂 《中医学报》2021,36(5):1084-10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ms,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已确诊为T2DM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整理,记录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比较分析各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证型呈从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至阴阳两虚证的发展趋势;各证型的年龄、病程、HbA1c、SUA、TC、TG及IMT比较,阴阳两虚证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P<0.0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IMT增厚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T2DM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阴阳两虚证的HbA1c、SUA、TC、TG及IMT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7.
大鼠/小鼠证候及辨证论治方法学的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鼠/小鼠四诊和辨证方法的提出与创建,大鼠/小鼠计量化辨证方法的建立,荷瘤小鼠证候发生和演变的揭示,大鼠/小鼠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的研究,荷瘤小鼠个体化辨证论治及计量化疗效评价,以及不同证候荷瘤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基因转录与剪接的特征等方面,总结项目组长期以来所提出的系列假说及开展的大量研发工作,对所解决的学术问题,以及该领域存在问题、前沿和发展趋势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大鼠和小鼠辨证论治方法和标准是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方法和标准,其建立有助于满足中医药辨证论治研发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建立大鼠和小鼠辨证论治标准所开展的系列研发工作,发现:(1)大鼠和小鼠可以用于模拟中医临床的诊法和辨证,可以采集到大量的四诊信息,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2)利用大鼠和小鼠可以实现诊法和辨证的标准化、计量化,所建立的方法便于实验操作与普及;(3)正常大鼠和小鼠存在体质和证候的差异,常见疾病大鼠和小鼠会自发形成证候,发生证候的兼夹和演变,与人类近似;(4)证候存在复杂的物质基础,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各组织基因表达与剪接的差异;(5)利用大鼠和小鼠可以开展个体化辨证论治及计量化疗效比较与评价。该方法和标准的主要用途包括:(1)证候模型动物的证候属性鉴定;(2)中医基础学科的研究,如藏象理论、证候的物质基础、辨证论治方法和作用机制、中医诊断学等研究;(3)中医临床学科的研究,如辨证论治疗效的比较与评价、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防治未病的研究;(4)中药学科的研究,如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药和方剂的药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从辨证论治术语的提出,分析了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现状,并着重讨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研究进展和“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等新辨证方法的产生;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宏观辨证开始出现其局限性,而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并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