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符合条件的168例老年(年龄〉65岁)患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冠状动脉CT造影。根据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4例,血管狭窄程度〈25%;B组38例,狭窄程度25%~49%。C组66例,至少一支血管狭窄〉50%。采空腹时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血清总胆红素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及C组之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与三支及以上病变的总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越低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有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水平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别。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住院病例227例,确诊冠心病者140例,选择CAG正常的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中不同性别的TBIL、UA及部分相关危险因素的含量,分析其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①两组中不同性别之间危险因素水平均值t检验显示:冠心病组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高,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比例高,与男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吸烟比例较女性高。对照组除吸烟外,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低HDL-c及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BIL(P〉0.05)被排除在外。性别分组后,男性组年龄(P=0.001)、尿酸(P=0.003)为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组则以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为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年龄、糖尿病、低HDL-c、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他危险因素如高LDL-c、低胆红素亦不可忽视,并且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危险程度有所不同。总胆红素不是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可能通过其它相关因素间接对冠心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173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清hs-CRP和TB浓度,比较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hs-CRP和TB的差异。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冠心病患者组血清TB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TB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或冠心病患者应定期监测hs-CRP和TB,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冠心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奥美沙坦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方法: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奥美沙坦酯20mg或氯沙坦50mg,qd治疗,总疗程8周。结果:奥美沙坦酯组和氯沙坦组治疗前后肌酐清除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酯组和氯沙坦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奥美沙坦酯后肌酐清除率有轻度上升,提升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监测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实现个体化给药,为临床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方法监测使用左氧氟沙星(左克)注射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海他欣)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倍)注射液3种药物的老年患者(年龄>55岁)血清肌酐浓度,计算肌酐清除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生理性肾功能减退现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老年患者中存在大剂量使用现象,而患者肌酐清除率不符合用量要求的约占1/3。结论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监测老年患者肌酐清除率,对实现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最优化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重症患者,对其中肌酐清除率大于120ml/min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共计96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仅21.88%(21/96)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其中低于15 mg/L者62.50%(60/96),高于20 mg/L者15.62%(15/96)。肌酐清除率相对偏低组(120~149 ml/min),谷浓度达标率及超标率均高于其他组,肌酐清除率>240ml/min与Ccr120~149 ml/min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时影响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年龄、SOFA评分、血肌酐、总胆红素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P=0.406)。结论: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临床达标率低,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冠状动脉造影用Judkins法,血管狭窄程度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经定量计算出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数,冠状动脉分支1支血管直径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CHD)151例,男101例,女50例,年龄27~76岁(平均56岁).其中单支血管病变42例,双支血管病变53例,三支血管病变5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CAG normal)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32~73岁(平均55岁).两组患者均排除明显影响胆红素水平的下列情况:①肝胆系统疾病;②血液系统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饮食、体重、吸烟率方面等均相似. 相似文献
9.
内生肌酐清除率在高血压病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患者114例,按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分为A、B、C、D、E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组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差别.结果 随着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降低,各组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病发病率A、B组为76.8%,C、D、E组为92.5%(P<0.05).A、B组总死亡率为14.5%,C、D、E组为44.1%(P<0.01).结论 内生肌酐清除率是高血压病患者预后估计中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在疾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3至2004年在我院心内科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6例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学生,以上受试者均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和细菌感染.所有受试者均空腹12 h,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胆红素测定采用钒酸盐法,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观察CHD组和对照组血清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结果 CHD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CHD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清胆红素偏低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都是CHD的危险因素,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和 CHD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CH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方法:选择784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支数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分组,比较各项血脂指标(包括单项血脂和血脂比值)。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成4组后比较,载脂蛋白(Apo)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HDL-C和ApoA1/B水平在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三酰甘油(TG)和ApoB水平升高,ApoA1/B水平下降(P<0.05)。糖尿病组TG和TC/H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poA1/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比值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高血压、糖尿病均影响血脂代谢,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需控制多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尿酸(UA)水平与冠心病(CA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251例分为CAD组148例和非CAD组103例,以发生病变的血管支数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D4组,分别对应冠状动脉正常、1支、2支、3支病变,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根据尿酸水平按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第1~4组.结果:(1)CAD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CAD组(P<0.01),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尿酸水平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n=0.229,P<0.01),其中女性组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n=0.317,P< 0.01),而男性组无此相关性(rs=-0.36,P=0.671).(3)血尿酸水平第3、第4四分位的CAD患病率明显高于第1、第2四分位(P<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患病率有关,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17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28例无冠脉病变的对照者的血浆Hcy,并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2支和3支组,观察冠脉病变程度与Hcy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cy及血脂(HDL降低)水平随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Hcy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165,P<0.01),而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y是引起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新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对冠心病患者的检验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35例组成观察组,另从同期正常体检人群中抽取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比其血尿酸与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多支动脉出现病变患者相较单支病变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与正常人差异较大,且这两项指标对冠状动脉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此可以在临床上作为冠心病患者的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IMT≥1.3 mm)和非斑块组102例(IMT<1.3 mm),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间接胆红素、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的异常,干预二者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为预防、治疗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奥林巴斯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16例诊断为冠心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进行检测。并选取2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是防止冠心病的有效保护因子,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ib)在男性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59例男性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74例男性无冠脉病变者(对照组)血浆中Lp(a)和Fib水平。结果:冠心病组Lp(a)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Lp(a)和Fib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和Fib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a)和Fib与男性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浆内皮素和前列环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1例冠脉造影及19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6-酮-GPF1α的检测结果。单纯冠脉造影的患者血浆ET及6-酮-PGF1α在手术前后无明显的变化(P>0.05),而PTCA后24小时血浆ET和6-酮-PGF1α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周又复降至接近术前水平(P>0.05)。单支血管和多支血管的PTCA,血浆ET和6-酮-PGF1α浓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PTCA 24小时后应注意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术后1周内最好服用预防冠脉痉挛药物。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65例2型糖尿病及157例非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者确诊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未见狭窄者为冠脉正常组。再按照病变血管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3组。糖尿病患者按照上述条件分组,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尿酸、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78.46%,冠脉复杂病变的比例为72.55%,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低,尿酸升高,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双支、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降低,尿酸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降低、尿酸升高,且胆红素降低、尿酸升高程度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探讨解决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368例,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8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1067例(78.00%),依从性差者301例(22.00%)。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医患关系、发病次数、对冠心病及他汀类药物知识的了解、医生随诊、独居、固定陪护人员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对策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