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3.
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此方向相关性研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项高新无损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简便快捷之优点,可与超声、MRI等技术形成互补手段。该文旨在分析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观察人体经穴与非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不同经脉经穴的红外线热成像差异、同一经脉不同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论述经穴特异性在热学特性上的具体差异,为今后经穴特异性相关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医生殖轴”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中医针灸古代及现代文献,从经穴特异性来探讨"中医生殖轴"理论。提出了应用经穴特异性探索适合针灸学科特点的且与"中医生殖轴"理论相应的经穴表述模型的研究思路,即可通过研究调节肾气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气血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冲任的经穴及效应机制,以及影响月经和妊娠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推断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经穴表达模式和方法,再用相应的实验模型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大样本研究结果得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理想经穴表述模型。  相似文献   

5.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所载理论精要、临床内容丰富.尤其对特定穴的论述,规范了特定穴的位置,补充了新的内容,丰富了特定穴的种类,进一步明确了特定穴的主治范围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为后世医家学习、研究和运用特定穴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特定穴理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今某些主要针灸书籍和医案中处方用穴的统计资料,对经穴中冷僻穴的分布经脉与部位、存在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有必要对经穴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删除名存实亡的冷僻穴,把疗效确切,又便于归经的奇穴纳入经穴之中,以突出经穴的重点,提高经穴治疗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经穴特异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但随着针灸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加速更新,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穴特异性受到了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多方质疑与挑战.因此,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已经被列入《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未来较长时期需要深入研究的针灸学科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提出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难经>从第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讨论了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特别阐述了特定穴俞穴、募穴、原穴、八会穴、五输穴的内容,补充了<内经>对这些特定穴论述的不足.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难经>关于特定穴的论述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足厥阴经经穴的特异性,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有效改善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结论针刺足厥阴经经穴能有效地治疗偏头痛,并影响颅内血流动力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支配颅内血管的植物神经功能而调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解剖学、生理学方面对家兔经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其目的在于总结家兔经穴的研究资料,为针灸实验研究提供相关知识,促进针灸学深入发展。其方法是检索近20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资料及相关兽医献,进行分类综述。各家研究结果表明:家兔具有与人相似的体表经脉线及穴位,其经脉线皮肤下角质层较薄,富集神经未梢及肥大细胞等,其穴位同人体穴位同样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并有相类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自号孙真人,唐初著名医学家,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孙氏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其学术思想是多方面的,如重视医德与医术相结合,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重视对药学和方剂学的研究,被后世誉为药王;研究伤寒的观点和方法对后世启发颇多;提倡食治与养性、养老等。此外,孙思邈在针灸学研究方面亦十分突出,他保存了唐以前重要的针灸文献史料,并首绘彩色《明堂经图》;明确指寸取穴法,勘定穴位,发展经穴理论;完善针灸治疗大法,重视针灸预防与治疗作用;临证重视诊脉刺灸,治疗疾病针、灸、药并重,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今以《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中的针灸内容为据,探讨孙思邈在针灸学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变化的循经特异性。方法:以慢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足三阴经所有经穴体表红外热成像,分别进行组内测温点红外温度,组间同名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经穴体表红外温度有升高趋势;中都、地机体表红外温度高于组内总体均值(P〈0.05),组间相对温度比较,地机高于对照组(P≥0.05),中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呈高温变化,中都病理性升温显著,体现了经穴反映病症效应的循经性特异性和阴经郄穴治疗血证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针灸对梁门穴研究的文献,归纳实验针灸学从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生理学等角度对梁门穴的研究进展;基础研究也证明了梁门穴或足阳明胃经作用的特异性.梁门穴在消化系统尤其是胃部疾病运用广泛,临床运用主要集中于胃脘痛(相当于胃炎、胃溃疡等)、消化不良、单纯性肥胖等.  相似文献   

15.
“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初探薛有平,姜礼,高天虹,陈光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胰腺穴,针灸学笔者观察了18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发现具有诊断特异性的“胰腺穴”,论述如下。1本穴简介1.1位置位于胫骨内侧踝与内踝高点联线中点,胫骨内侧后缘1寸处,即漏谷穴...  相似文献   

16.
制作了内脏痛的单纯胃痛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考察了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时效关系及经穴特异性治疗规律,证实了经穴脏腑间有相对特异性联系。就明针刺镇痛过程中存在中医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规律,并为临床施治时间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代针灸文献、针灸临床等角度 ,对经穴数量及经穴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概括考察了有关经穴概念的形成、沿革等 ,分析并质疑现行经穴的概念和数量 ,提出了新的经穴概念和经穴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或非穴后,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区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高频电针经穴组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电针经穴组、高频电针非穴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30、60 min,应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升高(P0.01),高频电针非穴组"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以治疗后30 min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 "内关"穴区皮肤温度能相对特异性地反映大鼠心肌所处的不同状态,高频电针"内关"穴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下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针灸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穴位的概念、特异性治疗作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切入,探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的研究意义,对穴位的普及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今足少阳经经穴图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古今具有代表性的《十四经发挥》,《针灸学手册》,《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学》中的经穴图,分析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及交会穴的所属情况,认为该经目前较为公认的循行路线和交会穴是逐渐演变而来的,这对针灸献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