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90例,按植入支架类型分为两组: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组(A组,100例)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支架)组(B组,90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0天、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支架内血栓(stents thrombus,ST)发生率进行随访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无急性、亚急性及晚期血栓发生,B组1例亚急性ST(0 VS 1.1%, P>0.05)。住院期间、术后30天、6个月随访终点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治疗AMI中与PARTNER支架一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合用对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6 209例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分为使用PPIs组(1 182例)及未使用PPIs组(5 027例)。比较两组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氯吡格雷与PPIs合用对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检查化验、合并用药及冠脉病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未使用PPIs组34例(0.68%),使用PPIs组4例(0.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7,P=0.18)。结论 PCI术后1个月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PPIs治疗,未观察到有增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郑晓  陈雪  杨枫  张楠  苏艳 《河北医药》2023,(6):833-836
目的 探讨1期支架植入和延期支架植入对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冠脉造影显示为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开通后是否即刻进行支架植入分为1期支架植入组和延期支架植入组,每组40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40例胸痛、胸闷但冠状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QTc离散度、心肌灌注情况(TIMI血流分级、血栓评分)、PCI情况以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1期支架植入组还是延期支架植入组,术后均显著降低了AMI患者的QTc离散度,提高了TIMI3级血流占比,降低了血栓积分,且以延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延迟组无论是在置入支架例数、平均支架数量,还是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方面,均显著低于1期支架植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及术后1年内延迟组的MACE发生率远低于1期组(P<0.05)。结论 AMI患者血管开通后延迟支架的植入利于患者QTc离散度的降低、心肌灌注情况的改善,且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效果优于1期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40例ULMCA病变患者采用PCI治疗,随访6~20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PCI治疗即时成功率10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7±2)个月,术后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l例,CAG证实回旋支开口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治愈;术后动员28例患者在6~12个月进行CAG复查,其中回旋支开口支架内再狭窄3例,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再狭窄1例,2例再狭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3例再次行PCI,无需要CABG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12.5% (5/40),再狭窄率10.0%(4/40).结论 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有良好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患者8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罗非班+PCI组)40例,对照组(PCI组)40例.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情况以及患者7d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术后两组惠者的出血发生率. 结果:介入术后造影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两组间术后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是有效并且安全的,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25例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AMI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溶栓加PCI组(47例),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溶栓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进行补救或延迟PCI;直接PCI组(78例),进行直接PCI。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PCI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的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27例,其中溶栓加PCI组19例(40.4%)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RA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左心室功能溶栓加PCI组LVEF为(59.8±7.3)%,高于直接PCI组的(5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溶栓加PCI组PCI术前已达TIMI3级血流者4周后LVEF明显好于直接PCI者(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值得考虑的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术中及术后注射替罗非班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效果。方法:2012~2016年患AMI并行急诊PCI患者53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3例)与常规治疗组(285例),观察两组患者3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30d MACE事件发生率及术中出现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替罗非班能降低A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并减少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新型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诊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采用一种新型血栓抽吸(PT)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发病12 h内的AMI病人42例,均行急诊PCI治疗,其中单纯PCI组23例,PCI PT组19例,比较两组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血流灌注水平(TMP分级)及30 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PCI PT组术后平均罪犯血管TIMI血流恢复至(2.74±0.56)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30±0.63)级,P<0.05];PCI PT组心肌灌注TMP分级(2.53±0.61)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13±0.55)级,P<0.05];30 d内的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运用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CI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77-179
目的分析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AST/SST)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5例PCI后AST/SST患者(视为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与50例同时期行PCI但未见AST/SST患者(视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SCr、GLU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的BP、HR、TC、LDL-C、HDL-C、TG、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支架贴壁不良比例、支架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以及糖尿病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AST/SST后,再次急诊行PTCA、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并强化术中、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结论 AMI、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以及糖尿病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行PTCA、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是治疗AST/SST的主要方法,强化术中、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的疗效。方法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例45例,26例行药物支架治疗(PCI组),1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CABG)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7.1±2.3)d,短于CABG组的(13.1±4.2)d(P<0.01)。住院期间PCI组心血管事件7例,CABG组4例;术后6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2例,CABG组8例;术后12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7例,CABG组11例。三个时间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BG比较,PCI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不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苑广洋  田凤石  刘勇  刘运德 《天津医药》2018,46(10):1058-1062
摘要:目的 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SST)的价值。方法 分析自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 因AMI接受PCI治疗的9 261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SST的72例(0.78%)患者为SST组,根据年龄、性别比例在术后未 发生SST的患者中抽取21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临床资料[收 缩压、舒张压、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冠脉造影结果情况(病变血管、支架贴壁不良等)。 将上述资料统计学分析时P < 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hs-CRP和D-dimer进行ROC曲线分析, 评估两者联合对SST的预测价值。结果 SST组患者术后D-dimer、hs-CRP和Glu水平、支架贴壁不良例数、支架置 入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示 D-dimer 升高、hs-CRP 升高、血糖升高、支架贴壁不良是 SST 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0.50 是 SST 的保护因素。 hs-CRP和D-dimer的联合指标hs-CRP-D-dimer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对SST的最佳cutoff值为14.28,其敏感 度为 77.8%,特异度为 80.5%。结论 D-dimer、hs-CRP 和血糖升高、支架贴壁不良是影响 SST 的独立危险因素, LVEF>0.50是SST的保护性因素。hs-CRP和D-dimer联合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SST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 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至直接PTCA+Stent治疗12小时以内的AMI患者42例,按照PTCA+Stent治疗是否成功分为再通组30例,无再通组12例.以同期胸痛、胸闷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术前术后做12导联心电图,测定其QTcd值,进行比较.结果(1)AMI患者QTcd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AMI组前、下壁梗死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3)PTCA+Stent治疗成功后(前向血流均达TIMIⅢ级,残余狭窄<30%)QTcd明显缩短,从(87.5±19.7)ms降至(58.7±20.6)mS(P<0.01).未再通组QTcd仍保持高水平.(4)8例AMI患者治疗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cd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其中6例PTCA+Stent治疗成功后QTc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AMI直接PTCA+Stent术再灌注成功,缩短QTc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会军  郭宏  王安杏  贾军正 《河北医药》2016,(19):2927-292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术后Kllip分级、心脏功能及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共110例,依据PCI术前随机静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2组,其中A组(76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8%,而B组患者(34例)糖化血红蛋白值≥8%;比较2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 A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Dd和LA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严重影响术后心脏功能改善,增加MACE发生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诺迪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成功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诺迪康组(同时加用诺迪康胶囊),每组各38例患者,共治疗6个月。PCI术后24h内、第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节段运动评分指数(WMSI)。同时测定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对照组有37例患者人选,诺迪康组有36例患者入选。PCI术后6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诺迪康组的LVEDD显著缩小(P〈0.05)、LVEF显著升高(P〈0.01),WMSI显著降低(P〈0.01);血ET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NO(P〈0.05)、GSH(P〈0.01)和SOD(P〈0.01)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诺迪康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血管内皮损伤和抗过氧化损伤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24h内的QTd、Tp-Te以及各导联J波的时限和波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术后QTd和rrp-Te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263);急诊PCI术前小J波、大J波及巨大J波分别为90、31、4个,术后三者分别为92、1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7,P〈0.05)。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可能无影响,但对QTd、Tp-Te的大小和缺血性J波的等级的变化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12月确诊为AMI,并行PCI治疗的473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患糖尿病及入院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者为A组298例,患糖尿病且HbA1c<6.5%者为B组53例,患糖尿病且HbA1c≥6.5%者为C组102例.比较3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C组10年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服用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药物为PCI治疗AMI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P<0.01,P <0.05).年龄、吸烟、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脑卒中病史和心肌梗死病史均为PC1治疗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P<0.05),其中有糖尿病史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31倍.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差,提示强化降糖治疗可能会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陈孟英  王伟 《天津医药》2012,40(9):892-894
目的:探讨血浆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水平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23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按2年随访期结束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MACE组(95例)和无MACE组(128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浆sPLA2水平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无MACE组血浆sPLA2水平的P75为截断点(5.48μg/L)分为高sPLA2组和低sPLA2组,应用乘积极限法分析sPLA2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MACE组的男性、2型糖尿病、白细胞计数(WBC)、尿素氮(BUN)、入院血糖(Glu)、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PLA2、多支病变(≥2支冠状动脉病变)、从发病到球囊扩张的时间和无复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无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无MACE组;Cox回归分析显示sPLA2>5.48μg/L(RR:3.23,95%CI:1.24~12.36,P<0.001)、2型糖尿病(RR:2.78,95%CI:1.52~7.24,P<0.001)、多支病变(RR:2.37,95%CI:1.66~6.79,P<0.001)和LVEF<0.50(RR:1.74,95%CI:1.07~2.94,P=0.037)是AMI患者急诊PCI术后长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结论:血浆sPLA2水平的升高与行急诊PCIAMI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后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对41例AMⅠ患者分别予强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药物组,n=22例)和在此基础上予择期PCI治疗(PCI组,n=19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AMI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药物组和PCI组各时点亚组PICP及PCⅢ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的6月亚组PICP较1周及3月亚组均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ICP均较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3月亚组PCⅢ均较1周亚组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CⅢ均较3月及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PCI组3月、6月亚组PICP以及3月亚组PCⅢ与药物组同时点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6个月内择期PCI在抑制胶原重塑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至12个月时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