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NF-κBp65、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与乙酸复合灌肠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实验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两组.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各组结肠组织NF-κBp65、COX-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结肠组织中NF-κBp65、COX-2表达显著增高(P<0.05).在模型组中,NF-κBp65活性与COX-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NF-κBp65的激活可能调控COX-2的表达升高,从而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燕  黄益倩  童晓清  章小艳  束龙  郑培奋 《浙江医学》2022,44(3):236-240,245
目的 探讨低可发酵寡聚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FODMAP)饮食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NF-α、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FODMAP组、低FODMAP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其余3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干预阶段,高F...  相似文献   

3.
杨涛  周禾  崔旻  姚萍  谭庆华 《重庆医学》2017,(35):4938-4942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与汉族UC患者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该院住院UC患者30例(维吾尔族15例,汉族15例)作为UC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检查者26例(维吾尔族13例,汉族13例)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肠黏膜组织采用反转录PCR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2、IL-17A、IL-17F 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STAT3的检测.结果 与维吾尔族对照组相比,维吾尔族UC组患者IFN-γ、IL-22、IL-17A、IL-17F mRNA表达水平都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汉族对照组相比,汉族UC组患者上述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都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族UC组与维吾尔族UC组患者上述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STAT3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质中着色,汉族、维吾尔族UC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UC组与汉族U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患者肠黏膜IFN-γ、IL-22、IL-17A、IL-17F及STAT3表达明显增高,但上述因子在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U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70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塞米松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方法 用TNBS/乙醇复制大鼠结肠炎模型,6h后给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X)0.1mg/kg进行治疗,于处死动物前一天采血行白细胞计数并分类,5、7、10、14d处死动物,分离结肠,计算溃疡面积;取结肠粘膜测定SOD、MPO活性。结果 地塞米松能明显缩小溃疡面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结肠重量,降低结肠粘膜MPO水平;并能升高结肠粘膜SOD的活性,促进溃疡愈合。在地塞米松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见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胸腺萎缩,白细胞数减少。结论 DX对TNBS/乙醇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是治疗结肠炎急性期用药。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结肠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加丙酮局部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模型组、3个乌梅丸剂量组(0.575 g/kg、1.15 g/kg、2.3g/kg),造模后给药15天,处死大鼠收集样本,观察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减轻了大鼠肠道水肿程度,并减少了赘生物及溃疡的形成,作用优于SASP组;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现高于正常组(P〈0.01),乌梅丸组和SASP组则低于模型组,其中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尤其明显(P〈0.01)。结论乌梅丸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降低NF-κB p65的活性免疫调节,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白细胞介素 13受体α2 (IL 13Rα2 )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PCR扩增hIL 13Rα2基因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的基因片段F1~F6 ,其中F1和F2含有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 6 (STAT6 )的结合区域。将F1~F6连入载体pGEM Teasy中 ,转化 ,获得菌落 ,经鉴定后将pGEM Teasy构建体的插入部分F1~F6连入增强载体pGL3中 ,转化 ,获得菌落 ,再以pGL3构建体 (F1~F6 ,mock)转染入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TGMBE 0 2 3。转染 2 4h后 ,给予小鼠IL 4 (mIL 4 ,10 μg/L)和小鼠IL 13(mIL 13,5 0 μg/L)处理 ,2 4h后进行荧光分析。 结果  (1)基因组DNA(编号BCI0 0 1)IL 13Rα2启动子区的碱基序列与GeneBank中登录的序列完全一致。 (2 )各构建体转染后 ,对照组与mIL 4或mIL 13刺激组的相对荧光活性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IL 4、IL 13的刺激不影响hIL 13Rα2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翁连解毒汤对浊毒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翁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空白组,每组各大鼠10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复合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给药2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并对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MUC2蛋白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8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升高(P<0.05),IL-18、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MUC2蛋白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DAI评分降低(P<0.05),IL-18、TNF-α含量均有降低(P<0.05),MUC2蛋白含量升高(P<0.05);其中,与美沙拉嗪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DAI评分及IL-18、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大鼠UC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组、Cur组4组。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分别测定血清和肠组织中IL-1β、IL-6和IL-4浓度。结果 UC大鼠血清和肠组织中IL-1β、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4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ur组UC大鼠IL-1β、IL-6浓度明显减少,IL-4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明显好转。结论 Cur可能通过抗炎作用使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浓度减少,抗炎性细胞因子IL-4浓度增加,对溃疡性结肠炎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败毒饮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别给予清肠败毒饮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14d后处死.观察结肠黏膜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清肠败毒饮可显著改善实验性UC大鼠结肠黏膜病变,降低NF-κB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败毒饮能减轻实验性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降低NF-κB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抗补体C3a抗体治疗TNB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的可行性。方法 7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泼尼松龙治疗共5组,对照组直肠灌注50%乙醇,模型组给予TNBS(2.5毫克/只)。抗C3a抗体预防组分别在建模型前2天,建模后0、2和5天腹腔注射抗体[50微克/(次.只)],抗C3a抗体治疗组则在建模后2、5天给予抗体,剂量与前相同。泼尼松龙治疗组在在建模后2、5天给予药物[1毫克/(千克.次)]。每日测体重,观察腹泻、血便等性状。分别于建模后2、24h检测血浆和结肠中的C3a水平,建模后4天时检测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过氧化氢酶(MPO)的表达水平,观察期结束后,分离结肠病灶,观察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 TNBS肠炎建模后2h和24h血浆和结肠中补体C3a含量明显升高,尤以结肠更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组小鼠体重下降得到有效遏制,结肠病变程度出现明显减轻。抗体治疗组小鼠结肠中TNF-α和MPO的含量显著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泼尼松龙治疗组相当。结论上述结果证实了抗C3a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可行性,提示靶向补体C3a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是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和秦皮甲素组(EH组),每组10只。模型组、SASP组和EH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剂量为100 mg/kg)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 SASP组和EH组分别灌胃给予SASP (剂量为600 mg/kg)和秦皮甲素(剂量为100 mg/kg)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比较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肠黏膜损伤情况和血清TNF-α、 IL-10水平。结果秦皮甲素能显著改善UC大鼠的一般状态,显著缓解其结肠组织炎症。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各给药组DAI评分和TDI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 IL-10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 SASP组和EH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 IL-10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秦皮甲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分泌,上调IL-10表达,改善肠道免疫平衡紊乱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三硝基苯磺酸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NO、MDA、SOD的动态变化。方法38只SD大鼠留取6只作正常对照组,剩余32只大鼠按造模后处死取材顺序依次分为5个组:第1天(6只)、第3天(7只)、第7天(6只)、第14天(6只)、第21天(7只),观察大鼠结肠长度、溃疡分数,检测结肠上清NO、MDA、SOD。结果各造模组大鼠结肠缩短以第7天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1),其余各组(P〈0.05);溃疡分数以第7天组增加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1),其余各组(P〈0.05)。结肠上清第1天、第3天组的No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P〈0.05);第1、3.7天的MDA呈渐增趋势,其中第3天、第7天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SOD活力较正常组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NBS所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局部溃疡分数,结肠上清NO、MDA呈现先升后降的成模及自愈趋势,符合溃结研究模型所需。  相似文献   

16.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 ,观察结肠组织中 NO、 MDA、 SOD的变化。方法  3 0只 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 1 0只 ,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SASP( 80 mg/kg/d) 1 ml/d灌肠 ,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 ;生化法检测组织中 NO、MDA、SOD值。结果 实验组 NO ( 51 8.7± 4 5.3μmol/g)、 MDA ( 3 0 .6± 2 .1 8nmol/g)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 ( 1 96.5± 2 9.1μmol/g,6.82±0 .81 μmol/g,P <0 .0 1 )、治疗组 ( 2 98.2± 2 7.1 5μmol/g,1 4.79± 1 .92 μmol/g,P <0 .0 1 ) ;实验组 SOD( 1 1 .0 6± 1 .82 u/g)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 2 2 .2± 1 .62 u/g,P <0 .0 1 )、治疗组 ( 1 7.7± 1 .76u/g,P <0 .0 1 ) ,实验组的损伤指数 ( 3 .89± 0 .78)显著高于治疗组 ( 1 .3± 0 .4 8,P <0 .0 1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结论 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并降低自由基水平 ,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 ,观察结肠组织中NO、MDA、SOD的变化。方法 :3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 10只 ,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SP 80mg/(kg·d)各 1ml/d灌肠 ,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 ;生化法检测组织中NO、MDA、SOD值。结果 :实验组NO[(5 .19± 0 .4 5 ) μmol/g蛋白 ]、MDA[(30 .6± 2 .18)nmol/g蛋白 ]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 [(1.96± 0 .2 9) μmol/g蛋白 ,(6 .82± 0 .81)nmol/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2 .98± 0 .2 7) μmol/g蛋白 ,(14 .79± 1.92 )nmol/g蛋白 ,P <0 .0 1) ];实验组 [SOD(11.0 6± 1.82 )U/g蛋白 ]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2 2 .2± 1.6 2 )U/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17.7± 1.76 )U/g蛋白 ,P <0 .0 1],实验组的损伤指数 (3.89± 0 .78)显著高于治疗组 (1.30± 0 .4 8,P<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降低自由基水平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俊  罗和生  李颖 《微创医学》2001,20(6):757-759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观察结肠组织中NO、MDA、SOD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10只,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SP(80mg/kg/d)1ml/d灌肠,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生化法检测组织中NO、MDA、SOD值.结果实验组NO(518.7±45.3μmol/g)、MDA(30.6±2.18nmol/g)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196.5±29.1μmol/g,6.82±0.81μmol/g,P<0.01)、治疗组(298.2±27.15μmol/g,14.79±1.92μmol/g,P<0.01);实验组SOD(11.06±1.82u/g)显著降低于对照组(22.2±1.62u/g,P<0.01)、治疗组(17.7±1.76u/g,P<0.01),实验组的损伤指数(3.89±0.78)显著高于治疗组(1.3±0.4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并降低自由基水平,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Wistar大鼠和Sprague-Dawley(SD)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情况.方法 注射以豚鼠脊髓匀浆-完全福氏佐剂制备的完全抗原,辅以百日咳疫苗加强诱导,复制Wistar大鼠和SD大鼠EAE模型,比较两组大鼠EAE的神经症状及中枢神经不同部位病理学改变.结果 Wistar大鼠组发病数、潜伏期、发病达峰时间以及神经症状最高评分分别为9/12、12.33±1.37、15.17±3.19、1.33±0.41;SD大鼠组分别为11/12、15.88±0.64、18.63±1.52、3.13±1.89;两组大鼠相比,SD大鼠EAE潜伏期延长(P<0.01),达峰时间相应推迟(P<0.05),但神经症状较Wistar大鼠严重(P<0.05);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CNS均以脑干病理改变最为严重,而大脑病变最轻,SD大鼠总体中枢系统炎症改变较Wistar大鼠严重(标准评分P<0.01,血管套计数P<0.05).结论 SD大鼠EAE与Wistar大鼠EAE比较,发病过程很相似:发病率接近,中枢炎症病理改变相仿,两者均以脑干炎症变化最严重;略有不同点是:SD大鼠EAE发病潜伏期较长(P<0.01),神经症状较严重(P<0.05),总体中枢炎症改变较为严重.故SD大鼠也是制备EAE模型的理想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20.
卢月月  何长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06-1407,1409
目的:探讨二白连地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造模,随机分组处理,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和大便性状,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动物状态进行评分,观察其结肠形态及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清TNF-α升高、IL-10下降。SASP组及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TNF-α下降、IL-10升高。SASP组与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血清TNF-α、IL-10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白连地汤可抑制UC大鼠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组织修复,能有效治疗U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