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及探讨有效防护对策。方法根据本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统计2007~2011年上报的39例锐器伤资料,对发生原因、受伤经过、受伤前后防护处理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病区、手术室是锐器伤高发科室。病区发生锐器伤构成比占43.6%,手术室发生锐器伤构成比占28.2%。工龄11~20年、护士、低年资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结论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针刺伤的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和制度,规范操作,标准预防,正确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预防医务人员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7,(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月20日—4月22日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481名,医务人员中259名过去1个月曾经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53.85%。不同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59.83%。工作年限<2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其他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针头和玻璃为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刺伤器具,分别占47.60%和40.12%。受伤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掰安瓿时、回套针头帽时和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时。发生锐器伤后有55.69%的医务人员未上报,未上报原因最主要的是认为扎伤器具为清洁器具,不需要上报,占45.35%,发生锐器伤后95.63%的医务人员都能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普遍存在,亟须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制定实施针对性职业防护措施,建议加强重点人群、高危环节的培训,掌握锐器安全操作方法,避免和减少锐器伤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锐器伤所发生的职业暴露危害最大,被各种污染的锐器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监测、及时处理及后期的追踪,对于锐器伤引发的感染非常关键。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医务人员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的掌握情况及剌伤的原因,拟制订防护对策。方法收集2004~2006年各科上报锐器伤的人数,从人员分类、刺伤原因、暴露于何种病原体、伤口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伤者以初级职称护士刺伤的最多,刺伤原因以拔针时刺伤为主,暴露的病原体以乙肝病毒为主,刺伤后的处理方法85.7%能按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处理,无一例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传染病。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尤其是《标准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同时医院应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和设施是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86.7%,致伤的锐器主要为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安瓿,以手术缝针刺伤最常见占66.7%,发生的环节是术中缝针的交接和传递。结论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健全职业安全制度,采取防护措施促进医务人员执业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有关情况。结果被调查178位医务人员中有159人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89.32%;锐器伤发生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分别占58.37%、33.48%。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并清洗消毒的有147人,占92.45%;定期做血清学检查的有29.56%;注射乙肝疫苗的22.64%。锐器刺伤率分别为:医生78.95%,护士95%。结论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较普遍,应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存在锐器伤以及血液、体液暴露并导致感染的风险,在我国以HBV、HCV、HIV最常见[1],护士、实习生、外科医生、检验人员等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全院61例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多数医院以及管理部门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预防作为工作的重点,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尤其是锐器伤关注甚少,为此作者对50例曾在或正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液传播性疾病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特别是锐器伤害所引起的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的现状,对大同市7家县医院、2家区医院的56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大同市7家县医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外伤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公安及交通伤门诊和外伤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病例514份,对抗菌药的应用种类、给药方法和疗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伤住院病例应用抗菌药涉及7大类23种,应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占66.4%;外伤门诊病例涉及5大类10种,应用最多的为大环内酯类,占69.9%。有3种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我院外伤病例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在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儿童脑保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1例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盐酸纳美芬治疗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儿童术后1d、3d、5d、7d各个时间点总动脉血流速度、血清神经功能(强啡肽、内啡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炎性因子(IL-4、IL-6、IL-10、TNF-α)指标差异,并分析两组儿童治疗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儿童血清强啡肽、内啡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3d、5d、7d依次降低,但观察组儿童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在3d、5d、7d依次提升,但观察组儿童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术前1天血清IL-6、TNF-α、IL-4、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血清致炎因子IL-6、TNF-α水平在术后3d、5d、7d依次降低,但观察组儿童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血清抗炎因子IL-4、IL-10在术后3d、5d、7d依次提升,但观察组儿童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可有效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儿童颈总动脉血流、减轻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强啡肽、内啡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颅脑损伤的继发性病理损伤,降低致炎因子高表达,促进抗炎因子高表达,从而对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儿童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处方点评工作的认知。方法:依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规定设计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9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结论: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回收有效率为83.33%。有47.2%的医务工作者未听说过处方点评制度,80.00%认为处方点评制度是很需要的,但认为目前处方点评工作效果很好仅占13.87%。虽然各医院均已实施处方点评制度,但医务工作者对于处方点评工作的认知是不够的,医院应加大对处方点评制度的宣传,确保处方点评制度实施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各层次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方法用问卷调查法对240名护生和240名临床护士进行锐器伤发生率、发生环节、处理措施以及开设安全防护课程前后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二年级护生(40.0%)、三年级护生(81.3%)、一年护龄护士(66.3%)、三年护龄护士(48.8%)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护生(15%)和五年护龄护士(28.8%),开设安全防护课程前各层次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开设课程之后。结论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的主要因素,医疗锐器的规范使用和处理可有效减少锐器伤的发生,设置系统科学的职业安全教育体系,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促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抽取萍乡地区三级医院5所、二级医院15所以及一级医院14所,对上述医院在岗的医务人员实施现场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萍乡地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对ADR英文缩写、ADR概念、上市后药品及中药是否存在ADR等知识认知度较好,而对医院ADR监测负责部门、ADR是否为医疗差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否有ADR法律条文等认知度较差;不同岗位对ADR知识的认知度存在差异,药学人员对ADR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人员;医务人员对ADR呈报态度总体基本端正,但也存在误区;医疗卫生机构ADR监测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结论:应加强ADR知识宣传培训,端正ADR报告态度,增强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重视程度,提高ADR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中药材苘麻根中弱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冷浸法、超声提取法、索式提取法对苘麻根中的弱极性成分进行提取,比较其浸膏得率,采用优化的提取方法提取苘麻根中的弱极性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时,苘麻根中的弱极性成分较多,利用GC-MS方法对苘麻根中的40个弱极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论作者建立的苘麻根中弱极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苘麻根中弱极性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丹参酮在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中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成组设计应用随机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再灌注治疗组、丹参酮冠脉结扎前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再灌注模型后经耳缘静脉给药。分别于结扎前5 min、结扎后1 h、再灌注后2 h时,取血清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的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Tn-Ⅰ)。并于再灌注后2 h,以1%的四氮唑红溶液制作心肌切片,以AutoCAD 2002图形设计软件计算坏死心肌范围。结果 ①丹参酮再灌注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在再灌注后2 h的CK、CK-MB、Tn-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酮再灌注组与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在再灌注后2 h的CK、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Tn-Ⅰ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丹参酮再灌注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心肌梗死范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酮再灌注组与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丹参酮可以降低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CK、CK-MB、Tn-Ⅰ,并减少兔急性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全国31个省级ADR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普发调查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回收率为75.2%。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量表KMO值为0.864,经Bartlett检验具有显著性,样本适合采用因子分析;7个公共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8以上,信度良好。7个公共因子中,"奖励认同"项的现状感知得分最低,"政策程序"、"目标认同"和"管理支持"项的得分较高,而"团队沟通"项的感知-期望差距最大。受访者对ADR监测工作各维度的认知没有因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工作年限的差异而产生显著的区别,而专业背景和职务的不同则影响了其对部分维度的认知。结论:我国ADR监测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制度建设、监测机构间的沟通交流、ADR监测工作指导、培训以及管理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我国ADR监测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采取在某院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3%。44.5%的受访者通过业务培训获得相关知识,51.9%的受访者则通过媒体宣传(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了解相关知识;超过80.0%的受访者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的、遴选原则等有一定了解,但分别只有46.6%、58.0%和26.9%的受访者对基本药物种类、使用原则、报销比例等操作细则有正确认识;受访者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与年龄、学历、专业及工作年限几个因素相关。结论:医护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一定了解,但仍有必要通过专题讲座、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其认知程度,以进一步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