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治疗分析,以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35例,均进行切开复位,下胫腓联合采用拉力螺钉固定,术后用石膏外固定4~6周。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效果为优者18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29%。随访期间发生感染2例、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与治疗前比较,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固定法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82例患者,有42例患者予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踝关节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相比,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对患者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及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影响差异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的2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前外展型12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后外旋型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在16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无切口皮肤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疗效评价优11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89.29%。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利于早期恢复及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31-232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1~2枚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远端胫、腓骨四层皮质的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5例。28例3个月左右拔除下胫腓联合螺钉,4例在合并之骨折愈合后拔除,未出现1例断钉。结果所有32例患者6~14个月随访均未再发下胫腓分离及断钉现象,优良率为93.7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通过斜行拉力钉固定胫、腓骨四层皮质修复是一种可靠方法,符合下胫腓联合负重力线,分散剪切应力,可减少断钉并促进踝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骨螺栓内固定治疗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 对7例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采用骨螺栓内固定手术治疗,参考Mast和Teipner术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和X线检查综合判定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2 ~36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为优,无良及差的病例.结论 骨螺栓内固定治疗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操作简单,承受剪切力较大,螺帽松紧好控制,固定可靠,有利于踝关节早期负重和功能练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方法 4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31例,其中Ⅲ度22例,Ⅳ度9例;旋前外旋型8例中Ⅲ度6例,Ⅳ度2例;旋前外展型Ⅲ度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参照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4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优良率88.9%。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能够使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皮质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三皮质下胫腓螺钉治疗的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往期采用拉力螺钉治疗的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手术耗费时间、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踝关节残留疼痛.并根据手术后半年随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踝关节残留疼痛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组的手术总优良率高达93.9%,对照组手术总优良率82.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皮质下胫腓螺钉与拉力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拉力螺钉相对皮质骨螺钉更容易产生踝关节的残留疼痛,皮质骨螺钉在临床上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王一飞 《河北医药》2012,34(5):701-702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78例,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27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时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1例,良17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7.2%.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的关键是达到踝关节解剖复位,早期正确锻炼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可吸收螺钉(PDLLA)选择性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作者采用可吸收螺钉选择性内固定治疗21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AO-Danis—Weber分型:Ba型5例,C1型10例,C2型6例。结果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内固定无外露无移位;均无感染,无非特异性积液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3月。术后21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术后患者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疗效评定按照Baird 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7.1%。结论PDLLA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2种手术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探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最佳内固定方案。方法选取53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骨折并拉力螺钉固定下胫腓骨关节分离,A组(31例)拉力螺钉穿透3层皮质骨,B组(22例)拉力螺钉穿透4层皮质骨。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2%高于B组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感染者,无骨髓炎发生。A组断钉率为3.23%明显低于B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采用手术治疗时,选择钢板内固定骨折并采用拉力螺钉穿透下胫腓关节3层皮质骨可良好恢复胫腓骨关节关系,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曾庆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46-214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至少行4孔或8孔普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行长螺钉固定,陈旧性骨折行腓骨截骨植骨术,术后石膏托固定1~4周。结果:随访40例。随访时间4个月~4年8个月,优27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认为按照Ld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阐明受伤机制,能够表达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指导临床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而恢复外踝长度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疗效。方法 35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Bonnin分度法,Ⅱ度19例,Ⅲ度16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疗效评价分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本组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4~20个月)。本组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8个月,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14例(14/35,40.00%),良12例(12/35,34.29%),可6例(6/35,17.14%),差3例(3/35,8.57%)。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是一种合理的内固定器,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了治疗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在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56例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用Mazur[1]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49例,良7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除了要固定内、外踝,还需常规探查三角韧带有无损伤,若有损伤则予以修复。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就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4月~2003年4月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中,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17例,旋前外旋10例,旋后外旋7例,均手术内固定治疗,必要时固定下胫腓联合,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随访8个月~3年.结果功能满意31例,达90.9%.结论坚强内固定同时,注意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腓骨长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踝部骨折43例,外踝骨折用三分之一管形钢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踝骨折主要通过闭合复位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2枚长螺丝钉在下胫腓关节上方固定。结果43例病人经随访6月~3年半,根据Leeds标准评定,优良39例,可4例。结论 本内固定方法能恢复踝关节稳定,手术创伤小,能使踝关节得到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踝部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常合并出现,在手术治疗后易出现断钉,在我科治疗中总结一点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远端骨折5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骨折9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