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对比两种不同机型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添加 PAS-ⅢM 液后,检测体外与血小板活性有关的指标的差异。方法将两种机型采集到的各6袋单采血小板,分离出血浆后加入 PAS-ⅢM 液,制备成PAS-ⅢM 含量为70%的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实验的第1、5、7、9、13、14天对三组单采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MPV、PH值、HSR、PCO2、PO2、葡萄糖的含量。结果比较添加 PAS-ⅢM 液单采血小板和未添加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对照组),在实验的第5、7、9、13、14天,MPV、PCO2、PO2、葡萄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实验的第13、14天血小板计数、PH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种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制备成含量为70%的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后,在实验第1~5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第7天开始,两种机型采集的添加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的一些指标开始分化:HSR 值和 PO2值在第7、9、13、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CO2值在第9、13、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葡萄糖含量在第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PV 在第1、5、7、9、13、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BCT 机型采集的添加 PAS-ⅢM 液单采血小板与对照组在实验的第1~14天,HSR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CS +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与 BCT 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相比,更适合添加 PAS-ⅢM 液,以延长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目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概率及探讨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方法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837份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4袋(0.22%),复筛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经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结论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模式是安全的,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成为了外科手术、众多血液性疾病必要的处理措施与有效的治疗手段。常见的血小板制品分为两类,即单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其中,单采血小板是由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符合要求的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的单采成分血;手工血小板是采集后置于室温保存和运输的全血于采集后6h内,或采集后置于20~24℃保存和运输的全血于24h内,在室温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流失原因,探讨流失献血者召回策略。方法 绍兴市中心血站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3 446人,筛选出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 860人(54.0%)。比较流失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人群特征上的差异,回访调查流失原因及血小板捐献再动员,分析流失后成功召回情况。结果 相较于固定单采献血者,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非本地籍、女性、18~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学生占比较高。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1 860人中召回后再捐献145人,召回率7.8%。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中因“主观意愿不愿意再献”“没时间或交通不便”“工作人员联系不上或已离开本地区”的占比分别为11.5%、26.4%、35.2%,召回成功率为2.3%、14.3%、0.5%,因“工作人员联系少或没联系”占2.2%,召回成功率最高(62.5%)。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后再捐献人群中,本地籍、捐献次数> 5次者召回成功率明显较高。结论 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重新召回需要充分了解发生流失的原因,针对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定向再招募召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基于精准招募策略下顺德区中心血站(以下简称“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特征及采供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精准招募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的620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5446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461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4663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进行招募,观察组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精准招募策略进行招募。比较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特征(包括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特征(包括职业、年龄、性别),单采血小板采集、供应情况(包括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血小板供应总量、血小板采供比)。结果 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职业、年龄、性别比较,...  相似文献   

6.
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宗骧  刘军 《天津医药》1998,26(7):403-405
回顾分析80例单采前后和60例反复单采血小板和血浆10次以上献血者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使用CS-3000 Plus(Baxter)血细胞分离机,每次采集献血者血小板≥3.0×10~(11),悬浮于200ml血浆中,同时献血浆400ml,献血间隔为1个月。观察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80例单采血小板前后比较,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下降30%(P<0.01),白细胞中的小细胞下降18%(P<0.01)。首次采血与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的血细胞无显著变化。单采后较其前,各项血浆蛋白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但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与首次相比,血浆蛋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连续单采血小板1年以上,对献血者健康无影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成分输血技术的开展,机采血小板捐献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成分献血方式[1],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用量也越来越大。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导致出血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单采血小板采集时间长、保存时间短、储存条件特殊等特点,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所在血站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机采献血QQ群,极大地提高了招募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东华医院收治的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种血小板质量、两组患者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白细胞残留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输注1、24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间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输注1、24h后的C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少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血站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将临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均明显降低,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有所提高,CCI输注1 h和24 h有所提高,有效输注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塑料血袋单采收集法对血小板收集效果如何,我们对51份保存期末的单采成品进行了各种成分的检测,并对51名献血者单采前后的血小板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结果 51份血样是从本站近期体检合格的51份献血员每人采二轮全血(平均1010ml)。利用国产图门LSC—04R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次单采血小板对高原人群献血者的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48例连续多次不间断捐献血小板的高原居民献血者资料,对其中的血常规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本组48例连续5次的外周血象结果观察出,除血小板WBC、RBC、MPV出现较大变化之外(P <0.05),其他5项结果(Hb、Hct、PLT)比较变化无显着性意义(P> 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不会对高原人群的外周血象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但受环境特殊影响,应在献血后适当补充营养,以降低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成分输血是输血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血液中心于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应用BaxterCS 3 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粒细胞 ,共采集单采成分 6773人次 ,现将对单采献血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护理过程1 .1 采前护理  ( 1)献血者选择 :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有过捐献全血的经历 ,属于低危、安全、自愿的献血者。 ( 2 )采前 2周内献血者进行血液全项化验检查 ,红细胞压积为 0 .3 5~ 0 .5 ,血小板计数单人份大于 15 0× 10 9 L ,双份大于2 3 0× 10 9 L。血小板形态及功能正常。采前一周内没有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献血的106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设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延续性护理,比对两组持续献血情况、生活方式变化情况以及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再献血小板及持续献血率(0.00%、94.33%)较对照组(22.64%、32.07%)优,且作息紊乱及坚持运动率(5.66%、77.35%)较对照组(15.09%、24.52%)优,献血反应总发生率24.52%较对照组56.60%低(P<0.05).结论 给予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续性护理可促使持续献血者增加,改善献血者生活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之后献血者血清铁、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12)水平变化。方法选择60例捐献血小板达10次以上的献血者,应用化学法和酶联法,分别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和多次血小板后检测其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次单采血小板前和捐献达1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者相比,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均有所下降,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清铁和铁蛋白均有所下降,故对长期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要注意补充铁。  相似文献   

15.
临床应用的血小板有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我国临床以单采血小板为主,随着临床对单采血小板需求量的飙升,血小板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凸出.因从单袋全血中提取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低、输注过程繁琐、含有的白细胞多,反复输注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等,限制了手工血小板在临床应用.欧洲国家普遍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甚至有些国家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占有绝对的比例[1].为满足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需求,综合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资源,进一步提升血小板的质量和更理想的提高手工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我们开展了利用汇集白膜层方法、用单人份男性献血者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研究,并与单采血小板的输注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9例。3组均采取常规疗法,包括给氧、补液、固定、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洗涤红细胞悬液等抗休克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联合输冷沉淀10~30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B组单纯输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C组单纯输冷沉淀10~30单位。3组均在治疗前1h及治疗后2~12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A、B、C3组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BG、PLT较输注前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后A组TT、PT、APTT小于B、C2组,FBG、PLT大于B、c两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比单独输注冷沉淀或单采血小板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周婷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29-229
目的研究急性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治疗的疗效。方法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共34例)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共9例)。联合输注组先后输注血小板1~4个治疗量,冷沉淀10~40U;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输注单采血小板1~4个治疗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输注单采血小板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显著性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结论在急性大出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能有效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止血功能,改善出血症状,达到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预测乌鲁木齐市2010年临床血小板用量。方法:应用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对2005年至2009年的单采血小板月用量数据建模,预测2010年前3个月单采血小板用量。结果:建立的单采血小板预测模型为:(1+0.412B)(1-B)Yt=(1-0.949B)at,平均预测相对误差为1.78。结论: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可较好的分析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前后各抽取产科DIC患者静脉血5ml,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出、凝血时间(CT、BT),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结果产科DIC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后,PT、CT、BT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显著增多。结论产科DIC患者早期及时适量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自身的凝血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单采血小板制品的临床用量和疗效,评价向临床提供单采血小板制品预约模式的适宜性.方法 分析临床使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用量及疗效,探讨向临床提供冰冻单采血小板改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做法.结果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疗效要明显优于冰冻单采血小板(P<0.05),支持了建立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结论 取消冰冻单采血小板,实行并满足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是保障临床使用单采血小板制品和疗效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