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儿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张尔康 《安徽医药》2012,16(6):814-815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探索该病的早期识别、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住我院治疗的44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部分伴有易惊、四肢抖动、嗜睡、呕吐、惊厥;治愈43例,死亡1例。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3岁以下小儿,四肢抖动及易惊是重症的早期表现,早期识别和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制定处置流程。结果检测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77例,进展至3期患儿39例,进展至4期18例,死亡3例。抽查咽拭子、大便标本56人份,病原学结果柯萨奇A组16型(CoxA16)5例(8.9%)、肠道病毒71型35例(62.5%),肠道病毒未分型16例(28.6%)。结论本院制定的处置流程,能够使手足口病重症得到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本地区的类似传染病防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死亡病例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北海市承担手足口病诊治医疗机构上报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北海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49例,其中死亡15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7:1;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核酸阳性107例,阳性率为71.8%,(死亡病例阳性率100%);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皮疹不典型或无皮疹、初步诊断不明确、呼吸急促或不规则、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粉红色泡沫痰发生率在死亡病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部分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因皮疹不典型或无皮疹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呼吸急促或不规则、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EV71核酸检测阳性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本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了解早期临床特点,总结救治经验,为临床上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内容为病情、实验室指标、救治方案。结果 78例患儿均为EV71感染,6例为3期A期病例,其余均为2期病例,早期的临床症状有持续高热、呕吐、皮疹、头痛及精神萎靡,其中有抽搐1例,脑疝4例,均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给予相应的救治后,均治愈。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救治的关键时期为2期和3期A,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等精神症状,给予降颅压,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酌情使用激素可有效的治疗重症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中,男38例,女26例,5岁以下者占81.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在病程第2~4d,经过治疗,发热3~5d体温正常,4~7d皮疹干燥结痂并消退,神经系统症状,56例治疗5d症状减轻,7~10d症状消失,10~14d痊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且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早发现、早诊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重症迹象,给予规范治疗可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重症病例的发生,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梁粤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149+151-149,15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脱水降颅压,大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蛋白的静脉补充,同时配合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支持治疗。使用脱水降颅压,大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蛋白的静脉补充,同时配合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支持治疗。结果:60例患者均为EV71感染,其中5例属于3期A期病例,其余55例均为2期病例,早期均有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症状,所有患者均有神经系统症状,经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感染发生在病程第2~4天,经过治疗后3~5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救治的关键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死亡。我院于2009年5月21日收住1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该例患儿合并病毒性脑炎,病情凶险,进展快。为救治该患儿,我院要求临床药师参加全院会诊,并实施药学监护。患儿最终救治成功,并于5月28日治愈出院。现将该例患儿药学监护过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岁以内占86.42%;发热及皮疹100%,不典型皮疹38.46%,尤其要重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多伴有易惊,呕吐,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EV71感染比例较大;脑脊液检查提示无菌性脑膜炎;及时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9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危重患儿7例(10.1%)。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后依次为惊跳、呕吐、肢体抖动、嗜睡等。脑脊液压力升高64例(92.8%)。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31例(44.9%),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感染38例(55.1%)。重症7例均有心率、血压、血糖升高,EV71阳性。结果重症7例中死亡4例,余均存活。结论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控制手足口病流行很重要。临床医师需警惕病情进展,一旦发现,立即入院予以综合支持治疗,才能更好地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1.
苏梅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83-184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早期救治及护理。方法对592例手足口病进行细致病情观察,及时识别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并进行及时救治及护理。结果早期重症手足口病16例,15例患儿治愈,1例好转出院。结论加强细致的病情观察,早期识别重症先兆,及时早期救治及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8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急救,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以来收治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的38例重症患儿,治愈出院33例,转上级医院5例。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53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8年4~8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手足口病患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皮疹主要发生在手、足、口腔等部位.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患儿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均痊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及早治疗可防止严重并发症及本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在重症手足口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前的临床意义。方法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5例,采用紧急气管插管前0~24h内监测动脉血气。结果20例动脉血气氧分压<80mmHg,12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轻度升高,5例偏低,18例正常。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脑脊髓炎前血气分析监测结果作为是否应用机械通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喜炎平与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喜炎平组和痰热清组,比较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2组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组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表明喜炎平疗效优于痰热清。结论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在皮疹和口腔溃疡消退方面效果优于痰热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热毒宁+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连续用药3~5 d.观察和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和手足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有效缓解症状、体征,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院内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向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普及预防知识,并将患儿集中诊治,实施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强诊疗器械、环境级患儿消毒的隔离管理等处理措施.结果 经过采取健康教育和严格的防控措施后,患儿对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率、手卫生的依从性均明显提高,与控制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无一例患儿出现医院内传播.结论 健康教育、集中诊治以及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等多个环节联动能使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曾韶 《中国医药指南》2014,(16):192-19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提高手足口病的防控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预防与控制对策。结果本组78例手足口病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控制疾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给予常规护理、退热、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等。对照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最大剂量10mL/d.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组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热毒宁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利巴韦林剂量10~15me,/(kg·d)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两组疗程均为3。5d.有细菌感染者酌情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高于对照纽的83.3%(P〈0.05),发热、皮疹、口腔溃疡消退快于对照组(P〈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伴发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优越性。方法将240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120例,用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发热消退时间、手足口疱疹消失时间及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率为73.3%;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手足口疱疹消失时间、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快,检查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减轻,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