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2.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念斌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04-105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HE病理形态学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生物学行为的意义。方法: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28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患者,临床资料;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it(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1.6%(26/28)、CD34为72.8%、SMA为31.1%、S-100为8.6%。良性6例,恶性16例。首次切除大网膜18例,未切除大网膜10例;手术切断端距肿瘤〉5cm;19例,≥5cm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HE形态学改变结合c—kit(CD117)及CD34、S-100等免疫标记协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危险性10例(38.5%),低危险性9例(34.6%),中危险性2例(7.7%),高危险性5例(19.2%)。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26例(100%),vimentin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2例(84.6%)。平均随访21.2个月,随访率80.7%,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GIST症状非特异性,最终确诊依靠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方法,原则上完全切除肿并尽可能行受累脏器联合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诊断、良恶性的判定和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9月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肿瘤直径〉10cm 2例均为恶性,5—10cm 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例,),〈5cm 6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4例),核分裂≤5/50HPF 4例,〉5/50HPF 9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2例(92.3%),CD34阳性10例(76.9%),SMA阳性7例(53.8%),S-100阳性6例(4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良恶性的判断同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咆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咆型(13.3%),细咆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咆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免疫组化结果。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5年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存档的36份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来源的肿瘤CD117和CD34阴性,间质瘤是Desmin和Actin阳性反应以外CD117、CD34均为阳性表达,神经来源的肿瘤NSE和S-100均阳性表达。结论: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间质瘤的生物学特点与胃肠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免疫组化常表达CD117、CD34。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