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常规护理干预和品管圈改进后护理干预对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15日-5月31日42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月1日-10月31日4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品管圈改进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误吸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生误吸16例,误吸发生率为38.1%;实验组发生误吸5例,误吸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显著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误吸发生率,可制定为规范化护理流程。  相似文献   

3.
刘方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36-337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预防脑卒中鼻饲患者误吸中的效果,减少鼻饲误吸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脑卒中鼻饲患者误吸原因进行要因分析,提出目标,制定改进措施,开展活动。结果:鼻饲患者误吸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2%降低至活动后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吞咽困难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研究其对降低误吸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1月在吞咽困难人群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分析2005年6月-2011年6月发生误吸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过程和发生原因,查找引发误吸的危险因素,设立活动目标,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比较活动展开前和开展后6个月内吞咽困难患者误吸事件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组误吸事件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72%和0.00%,明显低于实施前组的10.53%和7.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55%(56/58),明显高于实施前组的87.72%(4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误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方法降低吞咽困难患者误吸发生率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收治的62例吞咽困难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收治的62例吞咽困难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P<0.05)。其目标达标率为166.0%;进步率为84.8%,圈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凝聚力、沟通配合能力、责任感、品管手法等方面均较活动前有很大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吞咽困难患者误吸发生率,且能提高圈员品质改善的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床旁盲插胃肠管技术在重症卒中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2例重症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美国CORPAK胃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NE)支持,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鼻胃管进行NE支持,对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为4.92%,对照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为31.15%,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14.25±3.8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06±5.86)d,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床旁盲插胃肠管技术应用在重症卒中患者预防误吸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误吸情况,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床螺旋形鼻肠管床旁盲插技术在重症卒中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入住重症监护的老年卒中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70例采用床旁盲插技术置管过幽门,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鼻胃管置入法,观察两组患者在发生误吸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螺旋形鼻肠管床旁盲插技术成功62例,成功率为89.85%,在患者发生误吸方面,观察组发生误吸4例,发生率5.7%,对照组误吸28例,发生率12.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14±3)d]显著低于对照组[(18±4)d](P<0.05).住院费用观察组为(9823.45±19.89)元,对照组为(15 850.56±20.35)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床旁盲插置管过幽门技术置管成功率高,大大降低了重症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老年痴呆患者摔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老年痴呆患者摔伤例数与之前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痴呆患者摔伤发生率的目标达成率102.74%;进步率57.2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预防老年痴呆患者摔伤中,可以大大降低摔伤的发生率,不但可以增加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而且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病人预防误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24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救治的24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误吸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20.83%,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病人预防误吸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误吸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确使用自制床头抬高角度量尺对预防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误吸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该院住院的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208例患者进行床头抬高情况及误吸情况的观察,根据是否使用自制床头抬高角度量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04例.非干预组使用目测法抬高床头,干预组使用床头抬高角度量尺抬高床头,对患者住院整个过程进行观察,比较两组床头抬高的准确率和误吸发生率.结果 与非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抬高准确率较高(干预组为96.2%,非干预组为89.9%(P<0.001),误吸发生率较低(干预组为3.6%,非干预组为5.2%(P<0.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床头抬高角度量尺可提高床头抬高的准确性,降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对预防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发现病房主要噪音来源,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开展以“降低病区噪音”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采用现状调查方法对16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病房噪音主观评价的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开展品管圈主题活动前后病区的噪音改善情况。结果:各类主要噪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对病区环境满意度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噪音活动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病区环境的舒适度、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品管圈是现代护理质量得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有力保障。本文从品管圈的概述、品管圈在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以及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护理管理者提供新的思路平台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3.
的 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133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36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 min(27.3%,15/55)、护士不知晓患者口服药物时间(20%,11/5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38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25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7.4%(7/95),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分别有3、2例患者在序贯治疗7 d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序贯治疗7 d内均无消化道出血。结论 应用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能够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流程,可以缩短患者药物中断时间,精确口服药物桥接时间,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肿瘤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提高PICC质量”为目标主题。以品管圈实施前226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15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PICC置管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PICC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变化。结果 品管圈实施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5.84%和96.74%,带管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42%和15.81%;护理人员PICC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均达优秀、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1.59%和97.21%,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品管圈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科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肿瘤科PICC护理管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展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以“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为主题,对68名护士心电监护技能调查评估,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心电监护技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心电监护技能,能有效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蒋小平  郑显兰  吴利平  崔璀  李平 《重庆医学》2016,(4):460-461,464
目的 探讨担任品管圈圈长对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为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寻找方便实用的工具.方法 选取该院担任品管圈圈长的的42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在其担任品管圈圈长前(2014年2月)、后(2014年12月)进行两次测评并比较.结果 10个月后,观察对象的科研基础知识、论文写作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4个维度的科研能力自评得分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参加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者可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呼吸机报警频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各个步骤,针对引起呼吸机报警频次较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严格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后呼吸机的报警主要类型均为气道压高、呼吸频率高、吸气潮气量超限,报警主要原因均为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者不舒适、呼吸系统泄露,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呼吸机报警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呼吸机的报警频次,但目前尚无法显著改善引起呼吸机报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吸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老年患者吸入治疗的正确率"为主题.品管圈活动前,在本科室随机选取60例初次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后,随机选取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就吸入治疗的知晓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吸入治疗操作的正确率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患者对吸入治疗的知晓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吸入治疗操作的正确率分别为13.3%、61.7%和8.3%,活动后则分别为93.3%、96.7%和95.0%.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老年支气管哮喘和COPD 患者的吸入治疗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颌面外科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20名颌面外科护士通过运用品管圈活动步骤和方法,分析影响其学习自主性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活动周期为12个月,包括40次理论授课和40次课堂互动,比较活动前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分,以及医生、患者对颌面外科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中自我动机信念、自我评价2个维度得分较开展前提高,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较开展前均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激发颌面外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护士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