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菌强化治疗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方法选取收治ICU的重型颅脑损伤并机械通气的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联合组n=38),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72h内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统计比较两组患者VAP、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VAP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强化治疗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的发病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32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纳入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实验组(n=66)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及VAP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气管切开及VAP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较于对照组均有所缩短(P0.05)。结论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患者VAP的发病率,较大的缩短了患者总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临床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时机对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行经皮气管切开(PDT)的患者274例,按照从气管插管到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3 d)和晚期气管切开组(>3 d)。观察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镇痛镇静时间、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28 d及90 d病死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诊断为急重型颅脑损伤占比高于晚期组,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占比低于晚期组(P<0.05);入院双侧瞳孔光反应灵敏占比低于晚期组,光反应消失占比高于晚期组(P<0.05);入院GCS评分低于晚期组(P<0.05);入院时急性生理与APACHEⅡ评分高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VAP发生率、镇痛镇静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NSICU住院时间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在总住院时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探讨持续侧方旋转治疗(CLRT)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主要检索Me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两个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中干预组予以CLRT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治疗。从每项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包括研究人群、纳入与排除标准、VAP诊断标准、VAP发生率、ICU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作为二分类变量提取,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作为连续变量提取。用ReviewManager5.0系统分析VAP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95%CI,临床异质性采用I2统计量检验。结果共有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CLRT治疗能显著降低VAP发生率(OR=0.50,95%CI0.32~0.78),且临床异质性检验无显著性。CLRT治疗不能减少患者ICU病死率,对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也无显著影响。结论目前的研究支持CLRT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对于ICU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需更多的研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入院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康复治疗组予以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吞咽治疗、咳嗽训练以及轮椅-床转移训练等,依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训练方法。观察两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30天住院病死率、拔管失败率、气管切开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治疗组患者ICU-AW(14.28%比37.14%)、VAP(8.57%比28.57%)、谵妄(40.00%比65.71%)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谵妄持续时间[(3.50±1.31)d比(6.40±1.47)d],机械通气时间[(6.32±2.19)d比(9.40±4.43)d]、ICU住院时间[(10.80±3.64)d比(15.31±3.85)d]、总住院时间[(22.52±7.56)d比(30.22±11.54)d]显著缩短(均P0.001),气管切开率(25.71%比51.42%)及30天住院病死率(28.57%比54.28%)显著降低(均P0.05),气管拔管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比11.42%,P0.05)。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未出现管道脱出、肢体损伤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降低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ICU-AW、VAP、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ICU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4~5天)和晚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9—10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在ICU行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48小时,且插管前无肺部感染,均预期行气管切开,入ICU即行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予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予晚期气管切开,观察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7天、1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人工气道7天、14天观察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天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予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对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幽门后肠内营养联合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25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3例,即早期行幽门后肠内营养及早期气管切开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对照组62例,即普通经鼻饲管肠内营养及气管插管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观察二组患者经不同部位肠内营养处理,不同改善气道通气处理后两周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性肺炎,反流误吸,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使用呼吸机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通过二组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O2、SaO2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P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和延迟气管切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8月—2012年12月收入ICU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组105例和晚期(10d以上)气管切开组75例。观察二组患者气管切开率及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95例(90.48%)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晚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34例(45.33%)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二组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27,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晚期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1,P〉0.05)。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0d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拟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症患者,除非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疗程能被准确的预测,应尽量避免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中经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对照组(早期气管切开术)与观察组(延迟气管切开术),各33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显示出,对照组ICU滞留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且术中镇静药物用量与治疗后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治疗可达到理想预后效果,减少患者ICU滞留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降低镇静药物用量与治疗后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0年9月-2012年1月期间88例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早晚(气管插管7 d为界)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和晚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之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明显缩短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镇痛剂的用量,对VAP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以从早期气管切开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VA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ICU机械通气 > 48 h病人112例,其中经临床诊断为VAP 42例(VAP组),非VAP 70例(非VAP组)。比较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意识状态、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在气管切开、肠内营养、频繁吸痰、气压治疗、早期康复治疗、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联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气管切开、住院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和抗菌药物联用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VAP可由多种高危因素引起,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加强VAP危险因素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62例和对照组(持续有创机械通气)58例,试验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之间的切换点,对照组持续使用有创通气直至拔管。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VAP发病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O.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且降低其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d)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 +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为VAP的防治提供细菌学依据.方法:对在ICU行机械通气发生VAP的36例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原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67.92%,病死率为47.3%%,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其中革兰阴性细菌(G-菌)占67.16%,革兰阳性细菌(G±菌)占17.9%,真菌占14.93%.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VAP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另选取2011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半卧位;口腔护理每日2次;每日唤醒和每天评估拔管脱机的可能;预防应激性溃疡。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增加口腔护理的频次为每日6次;重视?肖毒隔离。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VAP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 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 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 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 = 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 = 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 < 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 ± 3.2) d和(17.1 ± 4.1) d,P < 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 = 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 = 0.029)。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米洁  周发春  刘丹 《重庆医学》2011,40(22):2211-2212,221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疗效。方法将78例重症胰腺炎所致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通气组(A组,n=38)与序贯通气组(B组,n=40),对比分析两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等。结果 B组有创通气时间[(3.45±1.24)d]较A组[(4.27±2.53)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P发生率(5.00%)较A组(26.32%)明显降低,同时B组病死率(2.50%)较A组(10.5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到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两组,A组47例:伤后12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43例:伤后12 h后行气管切开术。结果:A组治愈25人,中残11人,重残5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2.7%;B组治愈16人,中残10人,重残7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23.2%。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