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方法 10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及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组(Ⅱ组).Ⅰ组用静脉镇痛泵,配方:20μg/kg芬太尼配成100 mL溶液,按2mL/h泵入.Ⅱ组关胸前用0.25%罗哌卡因25 mL阻滞切口及上下各2根肋间神经,术后按Ⅰ组同样剂量接静脉镇痛泵.2组均定时观察疼痛程度,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Ⅰ组患者术后0,3,6 h的评分明显高于Ⅱ组;Ⅰ组患者术后0,3,6 h的HR、MAP高于Ⅱ组,而PAO2低于Ⅱ组.结论 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术后接静脉镇痛泵为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对开胸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对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Ⅲ择期开胸手术的病人90例,分为三组,分别实施PCEA、PCIA以及肋间神经阻滞复合PCIA三种镇痛方法。观察三组病人术后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Ⅱ组在T0、T1时刻的VAS评分、MAP、HR显著增高(P〈0.05),在其余时刻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镇痛期间,三组间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病人术后镇痛期间没有发生呼吸抑制,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用于开胸手术病人术后镇痛,能获得与PCEA相似的镇痛,同时更弥补了静脉PCA早期镇痛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及两者联合镇痛三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以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 将胸外科105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及两者联合镇痛组各35例.比较观察3组患者术后在静止、活动、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者联合镇痛组在静息、活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及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均明显低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及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应用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金鑫 《中原医刊》2011,(3):92-93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乳腺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Ⅰ组)、PCIA(II组)两种镇痛方法。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T0、T1时刻的疼痛评分、MAP、HR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评分、SpO2变化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弥补了PCIA早期镇痛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早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大泡切除手术患者50例,美国麻醉学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A组(n=25)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合并皮下自控镇痛;B组(n=25)为单纯使用皮下自控镇痛,两组均于术毕关胸前启动皮下PCA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分别记录拔管清醒后、术后4 h的VAS疼痛评分,生命体征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术后早期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的用量以及术后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行肋间神经阻滞可增强开胸术后早期皮下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戍术后应用镇痛药组(A组)、硬膜外置管给药组(13组)及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C组),比较3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需要辅助应用镇痛方法。结果C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较A组和13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是一种可靠的预防开胸术后剧烈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 )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 ,注射时间10 min ,并于关胸前选择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传统PCIA的B组(n=40)于切皮前10 min输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运用舒芬太尼行PCIA。分别于术后2、4、6、12、24、48 h各时间点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VAS )镇痛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实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发应。结果与B组比较,A 组VAS镇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 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术后传统PCIA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高旭琴  范俊柏  赵小雨  张晴  秦文艳 《西部医学》2019,31(11):1704-1708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拟行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联合阻滞组(B组)与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和B组在脊麻前用033%罗哌卡因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20min后,神经阻滞起效后用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3ml行脊麻。当患者VAS评分≥4分,由专人负责开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简称PCIA泵)作为镇痛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PCIA泵由吗啡2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ml组成。观察术后1h、3h、6h、12h的动、静VAS评分,Ramsay评分,BCS评分和肌力分级。观察PCIA开启的时间、术后12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12h后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均大于C组(P<005),且B组大于A组(P<005),A组与B组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最早加用PCIA泵辅助镇痛,A组次之,B组最晚(吗啡的消耗量最少),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动、静VAS评分、BCS评分及PCIA有效按压次数,A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1)。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镇痛治疗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优的最高,且A组优于C组。C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可为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孙大新  邵军进  刘莹 《当代医学》2010,16(31):88-89
目的探讨特耐(帕瑞昔布钠)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并探讨是否减少开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82例行食管贲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静脉给予特耐复合肋间神经阻滞,B组(61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C组(61例)仅静脉给予特耐,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3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特耐复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加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评价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剖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350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施行持续硬膜外阻滞(A组,n=155)与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B组,n=195),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术后3天内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两组病人术后动脉血PO2、PCO2以及因镇痛措施所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自觉疼痛减轻,除术后第4h外,各时段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动脉血PO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PCO2低于A组(P<0.05)。B组镇痛副反应少于A组。结论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对于剖胸术后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镇痛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方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许宏亮  朱烨静  刘玮  方军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75-1977
目的 探讨静脉镇痛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经浙江省肿瘤医院临床确诊后进行治疗的92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选择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并按单双号分成2组。对照组(单号)46例仅给予术后静脉镇痛泵治疗,观察组(双号)46例给予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应用静脉镇痛泵治疗。比较2组智力检查评分(MMSE)、疼痛评分(VAS)、舒适评分(BCS)以及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MMSE[(24.79±2.66)分]以及POCD发生率(8.70%)明显优于对照组[MMSE (20.87±2.43)分、POCD发生率(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后1 h静息VAS[(0.44±0.08)分]、运动VAS[(1.42±0.36)分]、BCS[(3.76±1.95)分],苏醒后24 h静息VAS[(2.23±1.92)分]、运动VAS[(3.79±2.66)分]、BCS[(2.55±1.4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苏醒后1 h静息VAS (1.78±1.28)分、运动VAS (3.47±1.23)分、BCS (2.56±1.88)分,苏醒后24 h静息VAS (4.18±1.88)分、运动VAS (6.87±2.43)分、BCS (1.8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结果 MA组与RP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1、6 h MA组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RP组(P<0.05);术后1、6、24 hMA和RP组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嗜睡在MA组和RP组均显著少于P组(P<0.05);PCA药量消耗MA与RP组均显著低于P组(P<0.05),而MA组的消耗量又明显低于RP组(P<0.05)。结论 MA组、RP组与P组相比镇痛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开胸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与传统静脉自控镇痛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该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B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48、72 h持续被动运动时的VAS评分,术后2、3、4、5、6d肌力分级及膝关节最大被动屈伸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下肢超声监测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24、48、72 h持续被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第2、3、4天被动屈伸活动度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患肢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加用镇痛药情况无明显差异(P>0. 05).A组术后6、24 h CRP水平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超声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围术期D-二聚体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能减轻术后应激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美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与硬膜外术后持续镇痛方法对剖胸术后病人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接受剖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胸段硬膜外镇痛组和美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组,以VAS评分判断其术后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比较,美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组的VAS评分明显优于胸段硬膜外镇痛组,且其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美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胸段硬膜外镇痛组.  相似文献   

15.
张峰  程肇燕  张波  陈华增  冼国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57-158,160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择期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仅给予双氯芬酸钠栓剂进行镇痛,分别于术后6、24、48h对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态评分(BCS)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舒适状态评分(BCS)于术后6、24、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问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股神经阻滞组(A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B组)。麻醉诱导完成后,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股神经阻滞,推注0.5 %罗哌卡因20 mL;随后B组通过超声引导行术侧闭孔神经阻滞,推注0.5 %罗哌卡因10 mL。术后VAS评分≥3分时行PCIA,镇痛药物为纳布啡1.5 mg/kg,剂量3 mL/h,锁定时间25 min。若VAS评分仍≥3分,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补救镇痛。记录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术后24 h和48 h纳布啡总用量、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纳布啡总用量、术后48 h纳布啡总用量少于A组(P < 0.01);2组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纯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24-127+封三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面阻滞(Shallow serratus plane block,SSPB)和前锯肌深面阻滞(Deep serratus plane block,DSPB)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6月20日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超声引导下S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P组)和超声引导下D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C组)。P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SSPB阻滞,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DSPB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18 h和24 h的伤口疼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镇痛泵输注总量、患者自控追加按压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5 min后D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3~T8脊神经支配节段,S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2~T9脊神经支配节段;两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1 h、6 h、12 h及1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泵输注镇痛药物总量、追加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PB联合PCIA泵在胸腔镜术后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自控静脉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将择期拟行膝关节置换术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50例,术毕时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行自控静脉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2组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前静息和运动状态时VA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状态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动直腿抬高45 °时间、主动屈曲膝关节达90 °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0%)(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