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BS)小鼠的影响.方法 将8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I-IBS组、诱导+PI-IBS组、诱导组,每组21只.PI-IBS组给予旋毛虫感染;诱导+ PI-IBS组先给予热预处理,再给予旋毛虫感染;诱导组只给予热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处理.Western blot检测肠道HSP70蛋白表达量,观察肠组织病理学表现,对肠组织行炎症评分,观察腹壁撤退反射(AWR)以评估内脏敏感性,观察肠道传输时间及粪便Bristol评分以评估肠道动力,ELISA检测肠道炎症细胞因子浓度.结果PI-IBS组、诱导组HSP70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诱导+PI-IB组较PI-IBS组亦明显丹高(P<0.01).PI-IBS组肠道炎症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诱导+PI-IBS组明显低于PI-IBS组(P<0.01),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IBS组AWR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诱导+ PI-IBS组明显低于PI-IBS组(P<0.01),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IBS组肠道传输时间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而诱导+P[-IBS组明显长于PI-IBS组(P<0.01),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IBS组Bristol评分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诱导+ PI-IBS组明显低于PI-IBS组(P<0.01),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I-IBS组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IL-17、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与PI-IBS组比较,诱导+PI-IB组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1),而IL-17、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IL-10、IL-17、IFN-γ、TNF-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导肠道HSP70可通过调节肠道炎症细胞因子平衡来改善PI-IBS时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
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的分布特点和数量,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测定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在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腹泻型IBS患者增加更加明显(P〈0.01)。而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没有看到肥大细胞明显增加,但可见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活动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患者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均可见到肥大细胞的轻度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血糖的浓度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SIRS组(78例)和非SIRS组(35例);SIRS组分为生存亚组(37例)和死亡亚组(41例);在SIRS组中随机选择血糖水平〉6.1mmol/L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测定IL-6、IL-10、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血清浓度和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强度。结果入院5d后,血清IL-6、TNF—α及血糖水平SIRS组较非SIRS组明显增高,分别为(80±38)×10^3μg/L与(42±7)×10^3μg/L、(52±20)×10^3μg/L与(17±6)×10^3μg/L、(11.9±1.1)mmol/L与(6.5±1.5)mmol/L;死亡组较生存组患者亦明显增高,分别为(108±21)×10^3μg/L与(66±22)×10^3μg/L、(28±8)×10^3μg/L与(16±9)×10^3μg/L、(14.4±2.1)mmol/L与(7.0±1.0)mmol/L。IL-10、IL-13和HLA—DR表达强度的变化却相反。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扭转上述变化,降低死亡率。结论SIRS患者的血糖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危重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 .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 .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 .05) ,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 .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结肠黏膜中肥大细胞与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肥大细胞在结肠黏膜的分布与计数,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类胰蛋白酶的含量,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肥大细胞计数与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肠黏膜固有层腺体之间.D-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肥大细胞计数与腹痛严重程度相关(r =0.35,P<0.05).D-IBS患者结肠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结论 D-IBS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增多与腹痛程度有关,可能是因为肥大细胞活化后类胰蛋白酶等产物释放增加调节内脏感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01),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01),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05),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特点及心理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0~2006年我院收治的9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评定.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EPQ中E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N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SCL-90评定显示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诸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在个性方面存在差异,社会心理因素对发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产生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BS患者外周血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hl型细胞因子IL-12、IFN-1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1)IBS组IFN-1、IL-12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1;与正常组比较,IBS组IL-4及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O.05)。②同正常组比较,pIBS组IFN-1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IL-4、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同正常组比较,非DIBS组Th1型、Th2型细胞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外周血Thl、Th2型细胞因子产生了失衡,呈Th1优势反应;感染因素影响了Th1/Th2失衡;腹泻型IBS患者焦虑状态亦可能影响了Th1/Trh2失衡;抑郁状态与Th1/Th2反应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及分析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显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68.8%.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复方谷氨酰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本院本科2005年5月到2011年6月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40名,分为益生菌组(用益生菌+常规治疗,12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120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益生菌组115例有效,有效率95.83%,常规治疗组97例有效,有效率80.83%(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能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再普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壁亮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20(2):107-108
目的:观察再普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IBS 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口服谷维素10mg,tid]和治疗组[32例。口服再普乐1.25 mg,qn],每组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嗳气、纳差、腹胀、腹痛、腹泻、失眠等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53.2%)(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再普乐可迅速控制抑郁、焦虑和躯体性消化道症状,是治疗IB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伴抑郁症状患者,抗抑郁能否改善IBS相关症状.症状程度与抑郁症状相关性.方法将临床诊断为IBS伴抑郁症状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得舒特 诺为 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得舒特 诺为)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疗程4~6周.治疗期间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及Zung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2周末、4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86.6%、93.3%与对照组比较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治疗组2周末与4周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2周末、4周末Zung氏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BS伴抑郁症状患者抗抑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加色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估.方法 64例符合IB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替加色罗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替加色罗治疗组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1.3%,对腹痛、腹泻、排便困难、粘液便、腹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3%、51.8%、83.3%、70.0%和73.1%,两组比较,腹泻症状的改善,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的组间差异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替加色罗对伴有腹痛、便秘及腹胀的IB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IBS患者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乙状结肠动力的改变。方法 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便秘型和腹泻型IBS患者各 2 0名及对照组 1 5名 ,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餐状态下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 ;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结果 在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1 5 9± 4 9)显著高于便秘型IBS组 (1 0 9± 5 6 )和对照组 (9 4± 3 6 ) ,主要表现为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延长 ,便秘型IBS组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进食后 30min内 ,对照组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2 1 8 7± 76 5 )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 ,腹泻组的动力指数 (86 5± 5 3 4 )改变幅度也显著高于便秘组 (4 2 4± 2 9 6 )。试餐后第 6 0min ,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6 5 4± 1 1 7)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便秘组 (1 9 8± 1 4 5 )和正常组 (2 3 2± 1 1 3)。结论 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IBS患者乙状结肠推进性运动增强 ;胃结肠反射主要表现为蠕动性收缩增强 ,发生较晚 ,持续时间较长。便秘型IBS患者胃结肠反射强度弱且消失快 ;健康人胃结肠反射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5-羟色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作用以及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免抗人5-HT多克隆抗体测定5-HT阳性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数量井进行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5-HT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增加曼明显(P〈0.01)。结论:5-羟色胺对结肠的运动、分泌以及感觉等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mucosa tight junctions (TJs) claudin-1, -3, -4 proteins and mRNA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to elucidate their possible roles in the changes of bowel evacuation habit and formation. Methods: Claudin-1, -3, -4 proteins and mRNA were evaluated in intestinal mucosa in control group, D-IBS (diarrhea IBS) group and C-IBS (constipation IBS) group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and Realtime-PCR. Results: It was observed that claudin-1, -3, -4 proteins were localized in the membranes of epithelial cells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plasma membrane including the apical end of the epithelial cells. The elaudins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site of TJs only. Claudin-1, 3, -4 mRNA and claudin-1 protein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and colonal mucous in D-IB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P〈0.05). Claudin-1, -3, -4 mRNA and proteins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and colonal mucous in C-IB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P〈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claudin-3 protein in both small intestinal mueosa and colonal mucous between D-IB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Similarly,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xpression of claudin-4 protein in colonal mucous in D-IBS group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5). Otherwise, the expression of claudin 4 protein i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decreased in D-IBS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audin-1, -3, -4 may play a potential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s of bowel evacuation habit and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IBS. It is not due to the localization changes of claudin proteins in TJ, but may be caused by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the expression of TJ proteins and mRNA. 相似文献
18.
吴松芝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2):104-105
目的: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联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和治疗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小剂量奥氮平),每组38例,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1.1%,有效率21.1%,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显效率39.5%,有效率18.4%,总有效率57.9%(P〈0.01)。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用小剂量奥氮平较单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IBS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