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率。结果:36例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2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26例基于手术病理和影像方法共发现45 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4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66.7% 、86.7% 、71.1% 、65.2% 、93.3% 。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作者收集了12例经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重点讨论了肝脏FNH在三期螺旋CT中之非典型表现,并与以往文献所述之典型CT征象作了比较。12例肝FNH的三期螺旋CT扫描方法是先以5ml/s的速度团注20ml对比剂,在腹腔动脉水平扫描,以测定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然后团注180ml对比剂在峰值后5s、注药后60s以及12~15min时分别作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层厚5mm。结果仅2例FNH符合常规增强CT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了解螺旋CT诊断小胆总管癌(≤2cm)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表现。螺旋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10mm,增强采用薄层动脉和门脉双期扫描。动脉期扫描采用层厚5mm,螺距1.0,延迟扫描时间30s;门脉期扫描层厚和间隔均为5mm,延迟扫描时间70s。对比剂总量90ml,注射流率3ml/s。结果:10例小胆总管癌的肿瘤病灶均≤2cm,其中病灶直径最小为1.0cm,最大为2.0cm.所有病例均见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和胆总管扩张。螺旋CT平扫1例显示胰头平面高密度,其余均为等密度病灶;动脉和门脉期扫描胰头水平所有肿瘤均匀或不均匀的明显强化,同时2例肿瘤邻近层面的胆总管壁不规则的环状强化,其厚度超过2mm以上。所有胆总管至胰头平面均呈“截断”改变,50%的病例可见“晕圈征”。结论: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特征表现:薄层动脉和门脉期扫描胰头平面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5.
作者选择了欲行肝门恶性肿瘤梗阻切除术的19例患者,男10例、女9例,年龄43~73岁。其中胆管癌15例,胆囊癌3例,肝细胞癌1例。病例均行血管造影、CT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及彩色和光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各方法分别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比较。以5~7ml/s的速度将30~40ml对比剂(Renografin30或Iohexol 140)分别注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采用Digitron2(西门子公司)。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顶部,对比剂同前,速度1.5ml/s,总量150ml,延迟20~30s后10mm连续横扫,过肝门时5mm层厚,使用GEHiLite Advantage或GE HiSpeed Advantage行动态  相似文献   

6.
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8~88岁,平均61岁),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动态螺旋CT胰腺实质期及门脉期检查。实质期扫描:首先用低电流(150mAs)10mm层厚行胰腺定位的CT扫描。然后,静脉注入对比剂150ml,4ml/s,注入后40s获取实质期影像,3mm层厚,小视野(20cm),螺距1.8,扫描持续时间16~23s(平均18s)。电流为200~240mAs(平均220mAs)。门静脉期扫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70s行门脉期扫描,包括肝及胰腺成像,5mm层厚,螺距1.5,电流200~  相似文献   

7.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肝细胞癌和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37例患者(肝癌16例,血管瘤21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37例平扫均发现低密度灶。肝细胞癌在动脉期75%有显著增强,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则呈低密度;血管瘤54%动脉期有典型增强表现,门静脉期100%有增强,24%全部填充,延迟期91%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结论:肝细胞癌和血管瘤在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中,各有其典型的CT表现,两者鉴别的关键是门静脉期。  相似文献   

9.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78例可能供肾者作了螺旋CT动脉成象评价,男75例,女103例,年龄20~62岁。用连续横断面通过肾的平扫以确定兴趣区,并评价双肾存在、异常的肾和血管钙化。然后以4ml/s静脉注射1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开始注射后14~20s,从肾上方至主动脉分叉下3cm,以层厚3mm、螺距1.5~1.8.进行螺旋扫描。再以7mm层厚完成腹部和盆腔扫描以评价肾实质肿块,并获得延迟腹部影像观察输尿管和膀胱。将螺旋CT影像进行1mm厚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的问世,使病人肝脏三相扫描(即肝动脉强化期、门静脉强化期和延迟期)能够实现.本文阐述了肝肿瘤(富血供肿瘤和乏血供肿瘤)螺旋CT三期相检测的理论根据.讨论了对比剂类型、注射量与注射率、从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到CT扫描开始之间的延迟时期等因素,以及层厚(准直器宽)、螺距等技术条件的选择.分析了三期相螺旋CT各期相对肝脏小结节性病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价值,以及肝螺旋CT扫描的伪影和潜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的问世,使病人肝脏三相扫描(即肝动脉强化期,门静脉强化期和延迟期)能够实现,本文阐述了肝肿瘤(富血供肿瘤和乏血供肿瘤)螺旋CT三期相检测的理想根据,讨论了对比剂类型,注射量与注射率,从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到CT扫描开始之间的延迟时期等因素,以及层厚(准直器宽),螺距等技术条件的选择,分析了三期相螺旋CT各期相对肝脏小结节性病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价值,以及肝螺旋CT扫描的伪影和潜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作者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肝血管肉瘤,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80岁。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剂量150ml,注射速率2.5~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28s后作动脉期扫描,70s后作门脉期扫描。层厚7mm或10mm,螺距1.0~1.5,其中1例在对比剂注射4min后作了延迟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对每例CT图像作了分析。确定各例病灶的数  相似文献   

14.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48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动态CT和碘油CT扫描。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检测的价值。通过血管造影发现新生血管及碘油CT中发现团块中滞留碘油,选出48例富血管肝细胞癌患者。男性41例,女性7例,年龄35~68岁。48例中通过碘油CT发现了79个病变。所有检查均使用螺旋CT扫描。增强检查中以3ml/s的速度静脉注射120ml对比剂。螺旋CT参数:采集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目的是评估暂时闭塞肝静脉后肝癌及其周围肝实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1例结节型肝癌病人使用螺旋CT行CT动脉造影(CTA),共检出28个肿瘤。将病人分成A、B两组:A组(11例)在肝固有动脉和左或右肝动脉内注射对比剂,B组(10例)在邻近HCC的亚肝段动脉内注药。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持续30s,总量6~75ml。准直线束7mm,进床速度7mm/s(螺距1)。注药后10s开始行常规CTA和以球囊行肝静脉闭塞下的CTA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癌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0s和60s分别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另有14例加做4~15min的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内胆管癌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病灶肿块型16例,浸润狭窄型2例,胆管内生长型2例。增强早期边缘无强化者6例,边缘强化者14例,延迟增强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8例,均匀强化者2例,无强化者4例。病理学上周边强化是由于肿瘤边缘存在活癌组织,而延迟强化是由于肿瘤中心部分存在丰富的纤维组织。此外螺旋CT还清楚显示了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病灶周围异常强化区等间接现象。结论:肝内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早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心部强化是诊断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发现微小肝癌病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发现微小肝癌病灶的作用,提高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而导致的术后复发。方法:选择原诊断为单发性肝癌并可手术者200例,前瞻性薄层THCT,即平扫、动脉期(24-25s)、门静脉期(45-50s)和延迟期(2-3min),对比剂为非离子型(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发现54例患者(27%,54/200)在主病灶周围或肝内有多发的微小病灶(<10mm)。CT图像在PACS的网络工作站上,采用Rad-works^TM5.1版本软件,由3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观察分析。在CT检查后数天,行TACE(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果:在54例病例中,共发现微小病灶270枚,平均5枚。CT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1.85%,门静脉期85.56%和延迟期88.89%,综合三期扫描敏感性为93.33%。DSA上发现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为80.74%。结论:薄层THCT扫描对发现肝内微小病灶是必须的,显示微小病灶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佳,综合三期扫描的影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单一层面肝动脉造影薄层动态CT扫描(SLDTS-CTHA)结合对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研究,评价富血供肝细胞癌(HCC)血流动力学以确定肿瘤主要引流血管。32例HCC患者普通肝动脉造影CT发现32个直径9~53mm(平均25mm)的高密度瘤灶,SLDTS-CTHA时肝动脉内注射320mgI/ml对比剂10ml(1ml/s),层厚1mm(22例)或3mm(10例),以1s间距重建图像。对包括本组9例在内的40个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