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具有特异性肝素受体,推测该受体在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间起分子连接作用。本文介绍以实验方法探讨胰蛋白酶处理后原虫表面肝素受体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观察辛伐他汀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辛伐他汀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辛伐他汀对细胞周期的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辛伐他汀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l蛋白表达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体外辛伐他汀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F浓度=1264,P<0.001 ;F时间=17.466,P<0.001;F浓度*时间=35.053,P<0.001).辛伐他汀处理组G0/G1期细胞增多,但细胞凋亡不明显;体外辛伐他汀可增强HepG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蛋白的表达(F=512.133,P<0.001).结论 体外辛伐他汀对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使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及增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与细胞周期性蛋白(cyclins)、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KI)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真核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分子基础。CDK10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家族成员~([1])。前期研究表明CDK10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表达下调或缺失,推测其可能是新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原虫侵入宿主细胞是成功感染宿主的重要条件,侵入过程是通过受体配体识别而诱导的。虫体表面膜上分子量为63kDa,并县有酶活性的表面糖蛋白gp63和另一类表面膜糖脂物质——脂磷酸糖(LPG)是涉及侵入的虫体表面主要配体。巨噬细胞表面的补体3(C3)之受体CR3是它们主要对应受体。实验证明这些分子对手虫体侵入巨噬细胞起了关键作用。巨噬细胞上MFR受体对侵入亦有作用,其配体是虫体表面一些单糖物质。另外,非免疫血清亦有促进侵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 (receptorforactivatedproteinCkinase ,RACK)基因家族的成员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类型中普遍存在 ,在利什曼原虫体内也不例外[1] 。利什曼原虫表达的RACK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能够诱导感染机体的免疫系统 ,产生针对RACK蛋白很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2 ] 。为了研究硕大利什曼原虫RACK的基因结构特点 ,及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应用前景 ,我们从体外培养的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中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获得了该原虫的RACK基因 ,并对该基因和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 Mac- 1单克隆抗体 ( M1/70 和 M18/2 )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 M1/70 和 M18/2 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 :巨噬细胞经上述单抗处理后 ,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明显降低 ,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 M1/70 和 M18/2 两种单抗同时应用 ,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巨噬细胞受染率只有 13.8% ,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仅有 1- 2个。结论 :M1/70 和 M18/2 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 Mac- 1的结合 ,分别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不同的连接位点 ,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7.
通常,利什曼原虫属表面都表达一种分子量为63 kDa的糖蛋白。该蛋白与原虫毒力及前鞭毛体感染宿主的起始阶段有关。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L.c.)至少有18种编码GP63的基因,称为主要蛋白酶(msp)基因。根据基因3′端非翻译序列及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可将之分为 3类:mspL、mspS、mspC。作者研究了msp mRNA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原虫的LACK抗原是利什曼原虫的蛋白激酶C受体的同源物 ,是新发现的一种抗原蛋白。本实验用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编码LACK保护性抗原的基因片段 ,测序并对其序列分析比较。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L dSC10 )LACK抗原基因片段的大小为 94 2bp ,与GenBank中LACK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 94 %以上 ,呈高度同源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LAC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 95 %以上 ,具有高度保守性 ;该蛋白质属于WD蛋白家族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病临床表现的较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混合感染同一巨噬细胞后,发生基因重组现象造成的。本文作者用不同的活性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分别以单种和双种方式感染人巨噬细胞U-937,并用流式细胞仪对感染细胞进行分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CDKI p27Kip1及其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周期进程受到一系列细胞周期素(cyclins),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复合物的正性调控,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I)是一类通过抑制cyclin-CDK复合物的蛋白激酶活性,阻断其对pRb的磷酸化作用,从而实现细胞周期完整精确调控的负性调控因子。已发现的CDKI依其构效性质可分为两大家族:INK4家族包括p16INK4a,p15INK4b,p18INK4c,p19INK4d。这些蛋白均有4个回钩状重复序列(ankyrin repeats),能特异地与cyclinD-CDK4/CDK6形成复合物,抑制其激酶活性。Cip/Kip家族包括p21/WAF1/Cip1,p27/kip1以及p57/kip2,这些蛋白高度同源,其羧基端均含有一双枝核定位信号(bipartiti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可与多种cyclin及CDK相结合,广谱抑制G1期cyclinE-CDK2,cyclinD-CDK4/CDK6以及其他cyclin-CDK的激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抗寄生虫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是一种重要的促炎和免疫调节蛋白,作为天然免疫应答级联反应的上游因子,参与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负反馈调节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功能,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并参与调节多种寄生虫感染与免疫过程。疟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马来丝虫等多种寄生虫的MIF与哺乳动物的MIF为同系物,并参与调控虫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发挥新型的免疫逃避作用。因此,针对抗MIF的小分子抑制物和疫苗的研发为上述相关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3.
在地中海地区,人和犬感染婴儿利什曼原虫可引起内脏利什曼病(VL),且艾滋病患者常易感VL,因此对VL疫苗的研制很有意义,目前主要集中于利什曼原虫膜表面分子的研究。 本文对婴儿利什曼原虫KMP-11蛋白基因组结构、序列及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抗原性进行研究。根据已发表的杜氏利什曼原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研究提示IL-10在调节宿主对细胞内病原体如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应答中有重要作用。 十年前已观察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表面有宿主的IgG。作者希望能阐明IgG调理化的无鞭毛体毒力增加现象中IgG的作用。作者已证明,巨噬细胞(Mφ)通过免疫复合物与FcrR(受体)桥联是一种防止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有效的方式。与FcrR桥联后不仅抑制IL-12的产生,还诱导IL-10的合成和分泌。推测IL-10可能有抑制I型免疫应答并防止Mφ活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胞内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用hsp70基因探讨我国各疫区不同宿主利什曼原虫的种系发育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分离自中国各疫区不同宿主的利什曼原虫之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将扩增的目的片段纯化后测序。使用MEGA5.0软件对测序产物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与国外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hsp70序列共同分析,观察利什曼原虫中国分离株在世界范围利什曼原虫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中的地位。结果中国各流行疫区利什曼原虫均获得约1300bp长度的hsp70基因片段,存在丰富的多态位点。中国23株利什曼原虫经hsp70基因分型聚集为四群,其中人来源的原虫分离株均在A群,为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并分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指名亚种(L.donovani)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亚种(L.infantum)两个亚支;分离自新疆沙鼠或白蛉的6株利什曼原虫聚在B群,为都兰利什曼原虫(L.turanica);分离自新疆白蛉和内蒙古沙鼠的两株利什曼原虫为C群沙鼠利什曼原虫(L.gerbilli);分离自内蒙古蜥蜴和新疆白蛉的两株原虫为D群蜥蜴利什曼原虫(Sauroleishmania)。结论利什曼原虫中国分离株属于利什曼原虫亚属的不同种和蜥蜴利什曼原虫亚属,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种系发育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7.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