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60例PTMC(其中PTMCⅠ组27例,PTMCⅡ组33例)和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TMCⅡ及PTC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PTMCⅠ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低于PTC组(P<0.05)。PT-MC患者中,年龄≥45岁者与<45岁者比较,原发灶直径>0.5 cm者与≤0.5 cm者比较,有包膜者与无包膜者比较,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ER阳性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与PTMC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有无包膜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的表达有无差异;KAI1在PTC中表达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KAI1蛋白在30例PTC原发灶标本、7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13例癌旁组织标本和13例良性病变标本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的表达;KAI1在30例PTC原发灶中总蛋白表达情况。结果:KAI1蛋白在PTC标本胞膜上表达明显低于胞浆中;而在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标本和良性病变中表达无差异。KAI1蛋白在PTC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无淋巴结转移者阳转移性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而KAI1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原发灶大小及患者年龄无关、与TNM分期负相关。结论:KAI1蛋白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没有定位于细胞膜可能是其失去对肿瘤进展和转移抑制的原因。KAI1蛋白的低表达对PTC的临床进程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临床演进、淋巴转移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叉头翼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转移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11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组织中MTA1、FOXP3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TC淋巴转移的因素。结果:111例PTC组织标本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MTA1阳性例数/癌组织总例数)为78.38%(87/111)高于癌旁组织17.12%(19/111),FOXP3在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FOXP3阳性例数/癌组织总例数)为70.27%(78/111)高于癌旁组织13.51%(1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TA1与FOXP3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00);PTC患者癌组织中MTA1与FOXP3表达与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在性别、病灶数、包膜侵犯、TNM分期、脉管侵犯、M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住院行手术切除和石蜡包埋的PTC标本80例,选取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距离肿瘤≥2cm)30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PTC和癌旁组织中PBX3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PT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PBX3和PTEN表达的关系及两者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PTC组织中PBX3阳性表达率为73.75%,高于癌旁组织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35.00%,低于癌旁组织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Ⅲ~Ⅳ期的PTC组织中PBX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无包膜侵犯、无淋巴结转移和Ⅰ~Ⅱ期的PTC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Ⅲ~Ⅳ期的PTC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无包膜侵犯、无淋巴结转移和Ⅰ~Ⅱ期的PTC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C组织中PBX3、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37,P<0.05)。结论PTC组织中PBX3高表达,而PTEN低表达,两者表达呈负相关,且与PTC的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表明PBX3和PTEN异常表达可能在PTC发生、侵袭、转移的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5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和20例正常甲状腺(NT)组织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在PTC?FTC?NT组织的表达不一,阳性率分别为48.0%?24.0%?10.0%(P < 0.05);PTC组织的VEGF-C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5.7%,高于无转移组的40.0%及骨或肺转移组的50.0%(P < 0.05);FTC组织的VEGF-C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57.1%,高于无转移组的17.1%及骨或肺转移组的25.0%(P < 0.05);PTC与FTC组织的VEGF-C表达差异主要存在于无转移及骨或肺转移组(P < 0.05)?结论:VEGF-C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TC组织VEGF-C表达明显高于FTC组织,可以解释两者不同的淋巴结侵犯倾向?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VEGF-C高表达可能可以预测其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OB-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联合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染色检测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同期癌旁3-5cm以外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OB-1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B-1阳性率分别为6.67%、13.33%、77.94%;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0.00%、20.00%、83.82%,两种蛋白阳性率在不同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B-1阳性率Ⅲ、Ⅳ期(91.43%)高于Ⅰ、Ⅱ期(63.64%);有淋巴结转移(96.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67.44%);原发灶肿瘤有侵犯包膜的(95.65%)高于无侵犯包膜的(4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yclinD1的阳性率在Ⅲ、Ⅳ期(94.29%)高于Ⅰ、Ⅱ期(72.73%);有淋巴结转移(10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58.88%);原发灶肿瘤有侵犯包膜的(97.83%)高于无侵犯包膜的(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NOB-1和CyclinD1阳性率均增高,两者出现高度的一致性,呈正相关(r=0.344,P<0.01)。结论 NOB-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过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NCOA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于2016年3月至 2019年3月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NCOA5的表达,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患者癌组织中NCOA5表达程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侵犯包膜、淋巴转移、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NCOA5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3.33%(44/60),癌旁组织中为21.67%(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COA5 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 5),与肿瘤的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有相关性。肿瘤>4cm、侵犯包膜、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越高者核受体共激活因子5蛋白的表达越高(P<0.05)。结论 NCOA5 在甲状腺组织中表达程度对PTC的诊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DEAR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DEAR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EAR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EAR1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AR1蛋白低表达与PTC肿瘤直径较大、包膜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ρ=-0.367、-0.436、-0.406,P=0.004、0.002、0.001),而与性别、年龄、腺内播散、砂粒体、肿瘤数量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EAR1蛋白表达缺失与PTC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密切联系,且在PTC增殖、包膜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PTC,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1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的TSHR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TSHR蛋白在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91.07%、70.00%和27.2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SHR在有淋巴结转移PTC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6.92%与95.35%(P>0.05);在Ⅲ~Ⅳ期与Ⅰ~Ⅱ期的表达率分别为89.66%与92.60%(P>0.05)。MMP-9蛋白在PTC、结甲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88.37%、36.67%和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PTC组与无淋巴结转移PTC组的表达率分别为92.31%与79.07%(P>0.05),在Ⅲ~Ⅳ期与Ⅰ~Ⅱ期的表达率分别为89.66%与74.07%(P>0.05)。TSHR、MMP-9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TSHR蛋白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的一个早期标志;MMP-9高表达可能与甲状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athmin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7例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病变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tathm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tathmin蛋白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9%、30.0%和25.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P<0.01)。Stathmin阳性率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hmin在乳腺癌组织中过表达,其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Stathmin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KAI1基因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 Time-PCR检测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1例癌旁正常组织和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KAI1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3%,在甲状腺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包膜侵犯均无关(P>0.05).结论 KAI1 mRNA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PTC和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VEGF-C的表达。结果:70例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70.00%、VEGF-C阳性率75.7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 无异位表达;VEGF-C阳性率为15.00%。PTC的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P<0.01)。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β-catenin和VEGF-C可能在PTC的淋巴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0例甲状腺腺瘤、2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1)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最强,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最弱,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最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最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和无包膜外侵犯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上皮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低于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联合测定β-半乳糖凝集素-3、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可判定有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①eIF4E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3%,92.5%,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eIF4E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年生存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46.7%,55.0%,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P<0.01)有显著相关性;③结直肠癌组织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14,P<0.01)。结论①eIF4E蛋白表达上调可发生结直肠癌发展的全过程,提示eIF4E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IF4E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预后较差,eIF4E可作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价指标;②结直肠癌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环氧合酶-2(COX-2)和核受体辅激活子5(NCOA5)在PTC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应用。方法 收集117例手术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用免疫组化检测PTC及癌旁组织中NCOA5、COX-2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分期、中低分化的肿瘤、肿瘤侵犯包膜与PT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COA5蛋白的阴性表达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在PTC高分期、中低分化、侵犯包膜、颈部有淋巴结转移灶、颈部超声周边血流异常信号中与低分期、高分化、未侵犯包膜、颈部无淋巴结转移灶、颈部超声周边血流无异常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X-2的阳性表达和NCOA5的阴性表达模式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PTC临床诊疗及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在新疆维吾尔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后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新疆维吾尔族甲状腺乳头状癌存档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IS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IS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IS表达阳性率为80.56%,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NIS阳性表达率为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Ⅰ、Ⅱ期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表达阳性率为87.88%,Ⅲ、Ⅳ期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表达阳性率为74.36%,随着临床分期的递增,甲状腺癌组织中NIS表达阳性率出现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NI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97%和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肿瘤直径≤2cm和>2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I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02%和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IS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NIS的表达显著增加,同时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NIS的表达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 )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Fox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oxM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均P <0.01),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1),包膜侵犯组高于包膜无侵犯组(P <0.01)。FoxM1 mRNA及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均无关(P >0.05)。结论FoxM1 mRNA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雌激素受体(ER)α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76例PTC病人术后石蜡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PTC中GPR30、ERα、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阳性表达率相互之间的差异及其与病人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RP30、ERα、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76.3%、78.9%,癌旁正常组织未见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病人GRP30、cyclinD 1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者(P<0.05和P<0.01),二者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MACI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ERα表达率女性病人高于男性(P<0.01),肿瘤直径≥2 cm病人高于<2 cm病人(P<0.01),而与病人年龄、淋巴结转移、MACIS评分无关(P>0.05).PTC中GPR30、ERα、cyclin D1两两之间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GPR30、ERα与雌激素结合后共同影响PTC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潜在的临床诊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因子Midkine(M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和BRAF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00例PTC、30例甲状腺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K的表达,应用直接测序检测PTC中BRAF基因突变,分析PTC中MK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及BRAF突变的关系.结果 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检测到MK的表达,甲状腺腺瘤的MK表达率和平均表达评分分别为6.7%和0.07,PTC中MK的表达率和平均表达评分分别为87%和1.98.伴甲状腺腺外侵袭、淋巴结转移或恶性程度较高的Ⅲ/Ⅳ期PTC中MK表达呈强阳性,且其阳性率和平均染色评分均显著高于无侵袭、无转移或Ⅰ/Ⅱ期PTC(P<0.05).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检测到BRAF突变,PTC中BRAF突变率为63%.BRAF突变的PTC中MK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BRAF组(P<0.05).结论 MK在PTC中表达增加,其表达量与PTC恶性程度及BRAF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