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螺旋CT(SCT)征象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PC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笔者收集自1999年至2005年间49例PCC癌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C的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除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及胆管扩张、延迟扫描强化等表现之外,一般无肝硬化表现,病灶较大,病灶轮廓欠清,化验检查AFP常为阴性等提示PCC可能性大。结论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掌握PCC的SCT征象,对提高PCC的诊断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强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人25例,全部做平扫加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结果25例平扫均见肝内略低密度肿块(左叶15例,右叶10例),动态增强肿块内部分呈明显低密度,肿块周围不完全线样强化15例(60%)。低密度肿块影内无定型强化区13例(52%),线样分隔结构10例(40%)。延迟5~8分钟扫描,肿块强化较动态扫描明显18例(76%),等密5例,低密2例。结论CT延迟扫描肿块内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典型特征,应可作为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4.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比较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符合率。结果CT显示肿块呈现近似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影,12例动脉期边缘明显,45例呈现不均匀分割状强化;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48例早期边缘呈现环形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现不均匀向心性强化。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和MRI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的42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25例,占59.52%;表现为囊性或多囊性29例,占69.6%;边缘分叶征30例,占71.43%;病灶周围胆管扩张28例,占66.6%;病灶延迟强化35例,占83.33%;肝门区、腹腔淋巴结转移27例,占64.29%。结论①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但是,华支睾吸虫肝病感染者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②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这些特征,影像诊断不难。③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检查应常规进行增强并延时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诊断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MSCT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检出率。结果 46例IHPCC患者MSCT影像学显示肿块呈低密度,其中39例表现病灶边界不清;MSCT增强扫描13例早期患者呈现轻度边缘强化,病灶周边异常灌注,且26例患者呈不均匀分割,3例呈片状强化。MRI影像学显示肿块于T_2WI呈现不均匀性高信号,T_1WI呈现例伴淋巴结及肝门肿大;病灶直径(5.37±1.23)cm,其中肝右叶肿瘤32例(69.57%),肝左叶肿瘤14例(30.43%);肿块型肿瘤24例(52.17%),浸润型肿瘤15例(32.61%),管腔内生长型5例(10.87%),漏诊2例(4.35%)。MRI、MSCT联合诊断检出率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HPCC患者采用MRI、MSCT联合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分析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为单发,3例多发;病变位于肝左叶9例,肝右叶5例;病灶直径3.5~13.5 cm;14例平扫呈低密度肿块,11例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10例静脉...  相似文献   

9.
张小凤 《当代医学》2014,(31):83-84
目的探讨MRI在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河南省洛阳市钢铁集团职工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12例患者均采取MRI检查,然后由2名不知情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腹部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并且对患者的17枚肿瘤灶MRI T2 WI、T1 WI表现和各期动态增强扫描上的强化特征进行记录。结果 9例单发患者中,7枚左叶,2枚右叶,患者的肿瘤直径为4.5-8.0 cm。3例多发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有2枚肿瘤灶,有2例患者有3枚肿瘤灶,3例患者共计有8枚肿瘤灶,其中有4枚为左叶,4枚为右叶,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12 cm。结论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T2 WI信号、动态强化方式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因此,采取MRI进行检查,能够对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8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5例,右叶9例,尾叶4例,CT上病灶呈分叶状、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后内部呈条索状强化,并向中心延伸.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易常春 《右江医学》2008,36(2):206-208
为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点,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9月~2007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癌7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徐峰  李光 《中外医疗》2008,27(17):129-130
目的 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13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灶;动脉期4例未见强化表现,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6例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1例动脉期整个瘤体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整个瘤体强化减弱;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PCC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方法,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诊断,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并对单纯CT诊断、单纯MRI诊断及CT联合MRI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为有效的诊断措施.结果 42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肿块为低密度,且其中36例患者病灶边界不清晰;MRI扫描发现肿块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而在T1WI则表现为均匀性信号;其中37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强化;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5.39±0.25)cm,漏诊2例.CT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6.19%,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8.57%,CT联合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95.24%,单纯CT诊断和单纯MRI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CT联合MRI诊断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病症诊断率,确保患者实现尽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即CT联合MRI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超声扫描(BUS).11例中,8例行CT扫描,其中4例为先平扫后增强,2例行动态双期扫描,另2例先动态后延迟扫描.结果 超声扫描所有病灶均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边缘中等强度强化.双期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被膜回缩明显.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在与肝内其他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12例,管壁浸润型1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10例,等密度肿块2例;动态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肿块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延迟期4例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性强化,1例肿块中央始终无强化。3例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一步强化;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开始强化;延迟期增强。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的增厚;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强化结节;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扩张,未见肿块。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33例患者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三期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