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从化市3~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制订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表,以问卷形式对11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37.23%,居前3位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好发脾气、多动问题和进食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在男女间和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方法、主要带养人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消除和减少不良影响因素,重视家庭环境和教养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在我院出生的双胎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选择注意、情绪和行为进行父母问卷和儿童心理测试,性别和抚养方式比较,发现双胎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方面冲动和行为方面不守纪律、逃学、咬指甲、破坏,男孩明显高于女孩。抚养方式方面合养与分养有性格差异。提示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培养,加强男孩的心理行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儿童心理发育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防治产后抑郁、促进儿童心理发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围产期门诊按单、双号随机将首诊妊娠妇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216名孕妇进行系统心理保健,包括产前、产后集体心理卫生宣教、产后情绪监测、综合性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措施,对对照组183名孕妇进行一般保健.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定期监测两组妇女的情绪问题,用丹佛智能发育筛查表(DDST)监测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家长用)评价儿童的行为发育.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产妇产后不同时期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x2=40.35~4.81,P均<0.05~0.01)和抑郁症的患病率(3.7%/10.38%,x2=7,P<0.01)均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儿童各年龄阶段DDST结果可疑和异常的发生率(x2=6.8~4.6,P<0.05~0.01)差异显著.两组儿童2岁时行为问题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16.3,P<0.01),儿童行为部分因子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示在儿童心理保健门诊对妇女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绪评定和及时的综合心理治疗,有利于防治产后抑郁及促进儿童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895名4~6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深圳市4-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状况父母问卷调查卷,通过随机抽样对463例男童和432名女童进行调查。结果: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7.91%,其中男童为21.9%,女童为12.96%,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家庭类型、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收入,主要带养人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态度常常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应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使儿童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状况,为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方便抽样的原则下,对乌鲁木齐市3个区城乡共60所幼儿园的1286名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结果:乌鲁木齐市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9.75%。各维度检出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学习问题(10.73%)、心身问题(9.25%)、品行问题(3.73%)、多动指数(2.88%)、冲动问题(1.09%)、焦虑(0.62%)。男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28.93%)高于女生(8.36%),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57.89,P0.01)。乡村(20.55%)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检出率高于城市(18.43%),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1)。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的关心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潜在类型特点,比较不同类型儿童在人口学变量、自尊、抑郁、孤独感及问题行为上的差异。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量表、流行病调查中心儿童抑郁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问题行为量表等对来自北京的四到六年级5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潜在剖面分析得到了3个类型:高弹性组、一般弹性—平稳组、一般弹性—波动组。高弹性组在各题目上得分都最高;一般弹性—波动组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维度部分题目达到高弹性组水平,在其余题目上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一般弹性—平稳组,各题目得分趋于中等水平。(2)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相对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无转学经历儿童相对于有转学经历儿童报告更多的高弹性类型。(3)高弹性组在抑郁、孤独感、问题行为上得分低于另外两组。在自尊得分上,高弹性组显著高于一般弹性—平稳组,且后者显著高于一般弹性—波动组。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明显分类特征,潜在类型与学校类型、转学经历有关,各类型在内外化问题指标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儿的心理虐待及忽视现状,探讨遭受心理虐待、忽视的GAD患儿行为及自我意识的特点.方法:在湖南省六个地区5~17岁中小学生中抽取9 495名儿童,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由对照组及符合诊断标准的GAD组儿童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两组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最后收集资料完整共409人(对照组206人,GAD非受虐组99人,GAD受虐组104人).结果:GAD组受虐阳性率、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六个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GAD受虐组儿童的内化性行为、外化性行为得分高于GAD非受虐组(P=0.000),自我意识总分及行为、焦虑、合群、幸福等四个因子分比GAD非受虐组低(P=0.000).结论:心理虐待及忽视在GAD患儿中更普遍、更严重;当心理虐待、忽视与GAD同时存在时,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更严重,自我意识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129名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985,-4.720,-2.291,-3.798,-4.826,-3.623;P0.05);男生敌对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573,P0.01);二次以上流浪的儿童焦虑、偏执、强迫显著高于初次流浪的儿童(t=2.55,1.98,2.272;P0.05);留守过的流浪儿童偏执、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未留守过的流浪儿童(t=2.398,2.234;P0.05)。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问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亲社会行为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负性经历对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负性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其预防性虐待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为更好开展儿童早期预防性虐待工作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使用幼儿版预防性虐待知识问卷(PSQ)、幼儿版预防性虐待技能问卷(WIST)和3项儿童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对262名3~5岁幼儿进行施测。结果:1与心理理论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组在辨别性虐待情景、言语拒绝说"不"、行为拒绝"离开"、告诉信任的人和正确报告性虐待事件等预防性虐待技能的得分较高。2心理理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预防性虐待知识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前儿童预防性虐待技能水平与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农村社区家庭工作坊对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作用,为建立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干预模式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粤东西南北中地域方位的5个市,每个市各取2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县,每个县各取2个相邻的乡镇社区,分别确立为干预社区与对照社区。在干预社区自愿参与者中抽取110例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家庭纳入家庭工作坊干预组(FW组),在对照社区中抽取70例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家庭纳入常规活动对照组(NA组)。两组均参与农村社区常规活动,FW组在此基础上连续8个月实施农村社区家庭工作坊干预。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心理评估。SDQ分为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与注意缺陷、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5个维度。结果:FW组与NA组在多动与注意缺陷和亲社会行为维度上干预前后两次测评差值分别为[(0.5±1.6),(-0.4±2.7)],[(-1.0±2.9),(0.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FW组的SDQ总分、品行问题、多动与注意缺陷维度的得分呈下降趋势,亲社会行为维度分值呈上升趋势(均P0.05),NA组干预前后各个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农村社区家庭工作坊对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长处总体困难、品行问题和多动与注意缺陷、亲社会行为等行为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