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量组织速度图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图(TVI)对冠心病缺血心肌进行定量检测、评价,探讨TVI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VI技术检测39例冠心病患者左室前壁、下壁、间壁、侧壁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的心肌运动,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并与34例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冠心病组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其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表现为波形的改变。结论:TVI技术能准确测定心肌局部运动速度,评价心肌缺血,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检测提供一种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定量组织速度图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图(TVI)对正常健康者左心室各节段运动速度进行检测,了解正常中、老年人心肌运动速度有无差异,确定左室壁各节段运动速度的正常值范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进行定量检测、评价,探讨TVI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VI技术对50岁以上和50岁以下各30人进行左室壁速度检测,把两组进行显著性检验,对已确诊的45例(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健康人组50岁以上和50岁以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表现为速度的降低和波形的改变。结论:TVI可定量检测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评价心肌缺血。长轴方向心底平均收缩速度<5cm/秒,乳头肌水平平均收缩速度<5cm/秒。可做为判断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参考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腔内组织多普勒速度图(TVI)模式对心肌异常激动及传导的显像功能。方法:10只开胸犬心室起搏,采用心腔内TVI模式,观察室性心律时室壁的速度分布变化。结果:对照心电图,心腔内TVI模式可检测到心室起搏时室壁最早出现的收缩运动,该区域与起搏电极放置部位相一致;并可在随后的心室起搏波过程内观察到该处收缩运动的扩散。结论:心腔内TV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与心肌电活动密切相关的机械运动,从而使观察心肌兴奋的发生和传导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杨青苗  边红  胡大一  李田昌  王国宏  周岩 《临床荟萃》2006,21(22):1603-1607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TVI)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定量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3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11)岁,进行LDDSE试验,根据室壁运动记分在LDDSE时有无改善,将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分为存活组(118个节段)和无存活组(216个节段)。入选正常对照组16例行TVI检测。测量正常对照组静息时各节段收缩期速度(Sm)和舒张早期的速度(Em),测量冠心病组静息时和10μg.kg-1.min-1时的Sm和Em。结果左室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分别进行比较,异常节段组Sm和Em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有明显的不同(P<0.05)。在LDDSE试验期间,存活组Sm和Em与静息时相比均明显提高(P<0.01);而无存活组,无论是Sm还是Em均无明显改变(P>0.05)。静息时存活组和无存活组之间的Sm在基底段和中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定义阳性诊断的Sm差值(dSm)的界值>1.30 cm/s判断存活心肌的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100%。结论TVI结合LDDSE得出的心肌速度可以定量局部左室收缩功能储备,为无创、简单评价存活心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技术观测正常人及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的左心室壁心肌收缩运动的特征 ,了解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及健康者相对应的左心室壁各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的差异性 ,探讨这种技术在评价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QTVI技术对 2 7例健康者 (对照组 )及 2 1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 (异常组 )进行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的检测 ,记录其 3个运动速度波形 ,即收缩期S波和舒张期E波、A波 ,同时测定其相应点的时间速度积分 (S TVI)即位移的大小 ,将异常组与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S波、E波和A波峰值速度在同一室壁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降低 ,其相应点的S TVI也逐渐降低。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 ,其收缩期S波、舒张期E波峰值速度及S TV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节段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A波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QTVI能定量测定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异常节段心肌的运动速度 ,收缩期S波、舒张期E波及S TVI是评价左心室壁收缩功能的较好指标 ,QTVI对评价左心室局部心肌运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组织速度成像(TV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方法:选择27例正常人,分别测量其左室心肌各节段组织速度收缩达峰时间(Tv)、最小容积达峰时间(Tmv)和心动周期,并计算其收缩达峰时间比值(Rst)。结果:应用RT-3DE和TVI均检测出正常人左室心肌12个节段之间的Rst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RT-3DE和TVI技术所测的正常人左室心肌12个节段之间的Rs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14)。结论:RT-3DE及TVI均可无创、定量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但RT-3DE提供了一种更加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纵向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 方法 应用QTVI测量40例CHF患者和40例正常人于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计算各室壁心肌相邻节段间的速度差(△V1=基底段速度-中间段速度、ΔV2=中间段速度-心尖段速度)。 结果(1)正常组左室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侧壁速度最高,后壁次之,前间隔速度最低,而6个室壁间△V1、△V2无明显差异;(2)CHF患者左心室各室壁Vs及△V1、△V2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室壁间△V1、△V2无差异,CHF组左室后间隔△V1、△V2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4(P〈0.01)和r=0.687(P〈0.01)。 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各个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及速度差明显降低,速度差与LVEF值具有明显相关性;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差无差异,因此在利用速度差评价心功能时,仅测量一个室壁的指标即可。  相似文献   

8.
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观察正常人心室壁运动幅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是一项超声定量测量的新技术,应用解剖M -型超声技术测量健康成人的心肌各节段运动幅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获取标准心尖两腔、长轴、四腔观,应用解剖M- 型超声技术定量测量心肌各节段的运动幅度.结果取样测量部位的成功率为各室壁的基底段和中段,同一室壁,基底段运动幅度>中段>心尖段.后壁基底段运动幅度>前间隔基底段,右室基底段运动幅度>侧壁基底段.结论应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方法,可以不受角度限制测量心室壁运动幅度.  相似文献   

9.
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定量评价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组织速度显像 (TVI)技术评价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可靠性。方法 对 A组 10例健康志愿者和 B组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及 1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 TVI技术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和心尖长轴切面图像。对左室 18个节段分别采用室壁运动积分 (WMS)、组织同步显像 (TSI)、组织跟踪 (TT)和应变显像(SI)定性评价室壁运动 ;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 (Vp)、峰值位移 (D)、收缩期最大应变率 (SR)和最大应变 (S)四项指标对室壁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以 WMS为判定标准 ,TSI、TT和 SI三种技术对 B组室壁运动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6 4 .8%、72 .6 %和 75 .9% ;(2 ) A组中 ,Vp和 D测值在基底段最高 ,中段次之 ,心尖段最低 ,而 SR和 S测值则在中段最高 ;(3)与 A组对应节段相比 ,B组运动异常节段中 ,16个节段的 Vp测值 ,15个节段的 D测值 ,17个节段的 SR测值 ,16个节段的 S测值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或 0 .0 5 ) ;(4 ) WMS判定无室壁运动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 ,侧壁中段的 Vp、 D、 SR与 S测值均显示异常。结论  TVI技术对室壁运动的判定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和较高的定量诊断准确性。提示 TVI技术可能在早期诊断室壁运动异常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strain,2DS)技术在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短轴观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部图像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高帧频图像,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测量纵向心肌收缩速度达峰值时间,同时应用2DS软件分别测量短轴及长轴上各节段径向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定义前间隔、后壁对应节段达峰时间差值为左心室同步化指数(△T),以比较TVI与2DS在评价左室心肌运动同步性的应用价值.结果 2DS长轴基底段及2DS短轴基底段与TVI比较,△T值明显增大(P<0.01);2DS短轴中间段与TVI比较,△T明显增大(P<0.01).2DS短轴各节段△T与2DS长轴对应节段△T比较明显增大,且在基底段及中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S长轴各节段不同步例数及检出率均高于2DS短轴及TVI,且基底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DS短轴各节段不同步例数及检出率与T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对左室运动不同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VI法和超声斑点追踪左室短轴径向应变法.  相似文献   

11.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正常人心房心肌运动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正常人心房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及心房收缩运动特性。方法 对22例正常人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取标准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三腔心长轴切面,采集右心房壁(RAW)、房间隔(IAS)和左心房侧壁(LALW)、前壁(LAAW)、下壁(LAIW)及后壁(LAPW)中段和下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二维图像,采用定量分析软件获取上述节段心房肌收缩的速度曲线、应变率曲线和应力曲线,检测并比较心房收缩速度变化的起始时间、峰值时间、峰值速度和应变率变化的起始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应变率、峰值应力及峰值时间。结果 心房壁各节段收缩速度曲线及应变率曲线位于基线下方,应力曲线位于基线上方。各房壁自身下段峰值速度、峰值应变率及峰值应力均高于中段(P〈0.01),RAW峰值速度、峰值应变率和峰值应力明显大于左心房各壁(P〈0.01)。心房壁各节段收缩起始时间比较:RAW、IAS、LALW、LAAW中段速度变化起始时间短于下段(P〈0.05),RAW、IAS、LAPW、LAIW中段应变率变化起始时间短于下段(P〈0.05);峰值时间的比较:LAPW、LAIW、LALW中段速度峰值时间短于下段(P〈0.05),RAW、LAPW、LAIW、LAAW中段应变率峰值时间短于下段(P〈0.05),RAW、IAS、LAPW中段应力峰值时间短于下段(P〈0.05)。结论 心房心肌收缩机械运动由下往上运动幅度递减,有心房运动幅度大于左心房;TDI技术可无创、简便和定量评价心房心肌收缩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评价及其非同步性分析。方法选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65例。二维超声采集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左室心尖长轴3个切面,左心6个室壁,利用QTVI分别测量各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18个节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以及6个壁基底段从心电图QRS波群起始到最大收缩峰值时限(Q-Ts),计算其最大差值(Max-△Ts)。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左室心肌各节段Vs规律均表现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除CHF组后间隔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外)。CHF组左室心肌各节段V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基底段达57%,中间段次之为50%,心尖段最少是43%。18个节段中除后间隔的心尖段平均Vs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17个节段两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F6个壁基底段Q-Ts均延长,Max-△Ts平均83.08±40.19m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QTVI技术能准确、同时显示CHF患者室壁多个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和时相,从而了解心肌整体和局部功能,有效评估心肌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在室壁运动障碍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节段性和弥漫性室壁运动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对68例冠心病和16例扩心病患左室壁16个节段的运动幅度及室壁增厚率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左室壁相应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受累节段心肌室壁运动参数有程度不等的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扩心病组中62%病例左室壁所有节段运动参数减低,38%的病例部分室壁运动参数减低。结论: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可定量检测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幅度及室壁增厚率,对节段性和弥漫性室壁运动障碍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判定。  相似文献   

14.
胡文莉  郭晋爱  程春  杨友林  陈蕾 《临床荟萃》2007,22(16):1164-1164
例1,女,73岁,因胸闷、气短3个月就诊,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各房室及大血管内径正常范围;室壁各节段厚度正常,收缩期室壁运动幅度正常,左室长轴观示左室后壁基底段于舒张期可探及向前异常运动,心尖四腔观示左室侧壁基底段于舒张期局部室壁向左心腔内突出,提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各30例,应用VVI技术检测两组左室侧壁、前壁、室间隔及下壁基底、中间段、心尖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e)、应变(ε)及应变率(εR),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的Vs和Ve均由基底部向心尖部递减;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ε和ε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缺血节段Ve、ε及ε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部分节段V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检测局部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断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6.
彩色室壁运动技术评价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在定量评价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RWMA)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以常规二维超声(2DE)及C技术对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室壁节段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正常组未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收缩期心内膜位移连续均匀,正常节段位移时间范围为280~360ms。平均值320ms,位移幅度范围为7~12mm,平均值9.5mm,缺血组织24例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多普勒组织成像(TDI)速度图与常规二维(2D)超声图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差异,评估TDI诊断梗死缺血心肌运动的价值。方法对48例健康者和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常规2D超声检查。对心尖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左室长轴切面、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的室壁运动,使用TDI技术测量各室壁节段内膜下心肌运动峰值速度。在心尖左室长轴上计算跨壁速度梯度。当测量值低于正常对照值下限(均数~1.96标准差),则判断为室壁运动异常。设置对TDI速度图检测数据的可重复性检验。结果TDI速度图对室壁运动异常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2D超声(P〈0.01)。依据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TDI速度图检测梗死和缺血心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高于2D超声(P〈0.05),但其特异性低于后者。TDI速度图检测所得的数据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结论在检测梗死和缺血心肌室壁运动异常方面。TDI优于常规2D超声。  相似文献   

18.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正常左室心肌运动特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定量分析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特征,探讨其评价心肌运动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对30例正常人的室壁运动进行观察,将心尖部位左室三个切面测得的六个室壁三个节段之间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对同一部位不同切面上的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室壁基底段运动速度最快,中间段次之,心尖段最慢;左室同一水平游离壁的运动速度高于室间隔的运动速度。结论:QTVI技术作为定量定性评价局部心肌收缩运动的新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小儿心脏纵轴运动的规律.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节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心肌运动曲线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s和Ve以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位移值(Ds).结果 (1)左室侧壁及下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略高于后间隔及前壁(P<0.05),左室各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高度一致(P>0.05);(2)右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测值明显高于左室基底段均值(P<0.05),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壁Vs,Ve及Ds测值均符合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减的规律:即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结论 小儿心室各节段收缩和舒张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QTVI可以快速、无创、定量评价小儿心脏的纵轴运动.  相似文献   

20.
张涓  杨新春  曾定尹  吴雅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164-166,i0002
背景:目前,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定量评价左室局部心肌功能。收缩后收缩是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后的舒张延迟。 目的:观察左室局部心肌在各时期的纵向运动特点,评价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收缩后收缩的临床意义。 设计:病例对照观察。 单位: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对象:选择2003—04/09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心肌梗死组,另外选择无心脏疾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 方法:收集动态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获得纵向上不同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同步多普勒速度、时间速度积分曲线,测量其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峰值速度和最大时间速度积分。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观察对象心肌不同节段纵向上各期组织多普勒平均峰值速度。②两组观察对象心肌不同节段最大时间速度积分。③两组观察对象心肌不同节段等容舒张期峰值速度的数值分布情况。 结果:纳入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心肌梗死组患者纵向心肌各节段运动峰值速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梗死节段更明显,提示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下降。②心肌梗死组心肌等容舒张期多个节段出现异常正向波,提示收缩后收缩。③心肌梗死组多个节段时间速度积分出现收缩期末和等容舒张期两个波峰,最大时间速度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结论:①3支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减低。②等容舒张期的异常活动,提示收缩后收缩,存在局部心肌的室壁运动异常。③等容舒张期的峰值速度是局部心肌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