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感染情况,为及时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科学依据,巩固无脊灰成果. 方法 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结果 2001-2006年共有226例AFP病例分离到PV株,年均分离率9.1%,分离的PV株以Ⅱ型为主,均为脊灰疫苗株.检测到PV的AFP病例散发分布,没有聚集现象,73.9%的病例<2岁,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的病例主要集中在1岁以内儿童.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腱反射减弱或消失,60 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3%. 结论 河北省2001-2006年未发现VDPV病例.仍需进一步提高OPV覆盖率,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质量,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流行情况.方法 对云南省2003-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PV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3-2007年云南省报告1171例AFP病例,1138例采集到粪便标本,57例分离到PV,PV分离率5.0%.159例分离到NPEV(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14.0%,922例分离结果阴性.PV型别以PV II型居多,单型合计占总数的31.6%.57例PV阳性AFP病例分布在37个县,占全省总县数的28.7%(37/129),病例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共43例,占75.4%,口服脊灰疫苗≥3次29人,全程口服脊灰疫苗者占50.9%.麻痹前有发热的41例,占71.9%;麻痹部位以单下肢为主共28例,占49.1%.60 d后随访有26例残留麻痹,占45.6%;经统计学检验,未全程免疫者残留麻痹率大于全程免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继续开展高质量的口服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消除免疫空白地区和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3-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监测的敏感性。方法对PV阳性的AFP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陕西省2003-2008年共检出PV 29株,分离到的PV以Ⅱ型为主(15株),超过Ⅰ型和Ⅲ型之和;AFP病例集中在≤2岁儿童(75.86%),以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所占比例较大(51.72%);麻痹部位主要为单下肢、双下肢和四肢;型内鉴定14株为疫苗变异PV,基因序列测定均未达到VDPV(1%)的诊断标准;疫苗变异PV的病例中7例为未全程免疫,9例为0~2岁儿童。结论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爆发流行的可能,保持高水平的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覆盖率,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巩固海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网络,在全省范围内针对<15岁儿童开展AFP病例监测。结果2003年全省报告AFP病例30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3/10万,无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分布在12个市(县),呈散发状态,在10月和12月出现两个报病高峰,<5岁病例占60%,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口服脊灰疫苗(OPV)全程免疫接种率80%,AFP病例及时随访率为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3.3%,肠道病毒阳性标本9株,分离阳性率为15.3%(脊灰病毒2株,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7株)。结论海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继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全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维持河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为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对培养出的阳性毒株进行病毒鉴定,确定为脊灰病毒(PV)后再做型内分析.结果 2006年河北省脊灰实验室检测474例AFP粪便标本948份,分离出脊灰病毒31株,全部为疫苗株,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64株.26例AFP病例采集了接触者粪便标本共计130份,分离到PV 1株,NPEV 5株.结论 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没有发现脊灰野病毒或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林市2000-2013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玉林市2000-2013年共检测了451例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的粪便标本,检出PV13株,检出率2.88%,型内特征鉴定有1株为疫苗变异PV,经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达到VDPV的分类标准。分离到的PV以Ⅱ型为主,AFP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未全程免疫儿童>全程免疫儿童,年龄以≤1岁儿童为主(92.31%)。服苗1月内出现麻痹占46.15%(6/13),麻痹伴发热占61.54%,60 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高达23.08%,以Ⅱ型疫苗株为主。结论 玉林市2000-2013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在无脊灰证实阶段,存在着疫苗衍生病毒(VDPV)和发生VDPV循环(cVDPVs)的可能,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加强对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监测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广东省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病原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收集2001年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RDa和L20B细胞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的鉴定,并对AFP病例的免疫史,性别,年龄,60d随访结果与病原学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288例AFP病例均采集了粪便标本,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PV)28株,阳性率为9.7%,均为疫苗株,其中Ⅱ型病毒(PVⅡ)15株,为优势株;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1株,阳性率为7.3%,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零”剂次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依次高于1-2次和完成3次以上(≥3)全程免疫,达50.0%(9/18)。22例无明确诊断的残留麻痹病例的PV分离率为27.3%。远高于其他病例,其中PVⅡ分离率最高,占22.7%(5/22)。结论 2001年广东省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PVⅡ可能是部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致麻痹病因。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东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病原监测结果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AFP病例粪便标本,用RDa、L20B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共采集317例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30株,阳性率为9.4%,均为疫苗株,其中Ⅱ型病毒(PVⅡ)15例,占50%;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8株,阳性率为12%;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零”剂次、1~2次和3次以上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38.5%、36.4%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岁组、1~2岁组、3~6岁组和>6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45.5%1、4.6%4、.7%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0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10.
2005~2008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2005~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的病原学监测,为广西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WHO要求对AFP病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29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的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为:脊灰病毒(PV)51株,其中脊灰Ⅰ型11株,Ⅱ型12株,Ⅲ型16株,混合型12株;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2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43株.脊灰病毒感染全年可见,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则夏秋季多见.PV和NPEV的感染主要在小年龄组,≤5岁病例分别占74.51%和86.71%.结论 广西虽已消灭了脊灰野病毒,但仍须加强对脊灰疫苗变异病毒的监测及致病性的研究,从而通过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来预防VD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