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孝骞  窦文生 《临床荟萃》1997,12(10):436-438
随着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进展,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率大有提高,但仍有相当的存活患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恢复正常生活,致使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仍较低.故心肺复苏中及复苏后脑复苏就成为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脑复苏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尚未恢复甚或处于脑死亡前期均需立即进行脑复苏。近年来心肺复苏日臻完善,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改善仍感困难,许多心肺复苏成功者最后仍频临脑死亡,有的幸存者却长期处于醒状昏迷或木僵状态,病死率和病残率仍很高。为进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心肺复苏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以来,挽救了大量濒于死亡的病人.随着循证医学的开展及国内外医学界协作探索,心肺复苏术更趋完善,更趋统一,广大急诊工作者更加有章可循.但临床实践中,因受旧观念影响,对心肺复苏用药及复苏术仍存有许多误区.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一些心肺复苏用药及心肺复苏技术的一些新观念加以阐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中运用心肺复苏机和徒手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应用心肺复苏机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来我院就诊应用徒手心肺复苏的43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率、心肺复苏时间、血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  相似文献   

5.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对心肺脑复苏有很大进展,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明显提高。60年代以后,临床上采用脱水、头部优先降温、高压氧等治疗,以提高脑复苏的效果,减少皮下生存的发生率,但脑复苏的成功率仍不能令人满意,故目前的心肺复苏(CPR),已发展为脑心肺复苏(CCPR)。从临床实践来看,复苏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复苏或称基础生命支持(BLS),主要是心肺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LS)而是以脑复苏和维护心肺功能为主的复苏工作。  相似文献   

6.
病员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时所采取的一切急救措施称复苏术。近廿年复苏虽有很大进展,然而许多方面仍有待改进。鉴于复苏的最终目的仍是恢复病人神志和工作能力,不少学者主张把心肺复苏(CPR)改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Reuscitation)又称生命支持(Life Support),全过程可分三阶段:①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②高级复苏或  相似文献   

7.
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东诞  高修仁 《新医学》2007,38(8):538-538,551
血管加压素作为一种非肾上腺素能的周围血管收缩药而在心肺复苏中发挥作用,尤其在复苏时间较长及机体出现严重的酸中毒时,血管加压素仍能发挥较好的血管收缩作用,维持血压,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而不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另外,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联用进行心肺复苏有良好的治疗前景.该文就近年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1-2].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心肺复苏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从临床CPR实际需求出发,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缺陷,达成了经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猝死复苏救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主要进展在于研究能够增加重要生命器官血流,扩展成功的心肺复苏的时间窗。有利于自主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复苏方法和技术。本文介绍了闭胸心肺复苏的最新技术,并对传统心肺复苏顺序、复苏的药物和电除颤有了更新的认识;开胸心肺复苏和体外循环复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猝死复苏救治的进展要点是早期开胸及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早期大剂量肾上腺素,现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除颤。目前心肺复苏的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若能将电复律、开闭胸心肺复苏技术、体外循环复苏、药物复苏技术有效结合,必能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和改善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是急诊工作最常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如何努力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是急诊急救工作重要课题[1-2].回顾总结近二年来救治的该类患者,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将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探讨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经心肺复苏自主呼吸与循环恢复的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复苏后心功能障碍是复苏后早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复苏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而除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窒息缺氧、复苏时的药物与机械损害也造成心肌损伤,现就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尽管心脏骤停的复苏措施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据绝大多数心肺复苏文献报告,心肺复苏成活率仍旧很低,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应尽可能确定影响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各种复苏措施.然而,由于缺乏对复苏队伍组织结构、复苏过程、复苏效果准确的数据资料收集与报告模式,阻碍了心肺复苏效果评价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颁布以来,便将心肺复苏作为一个理论或临床技能的热点问题已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国内医务工作者更注重分析心肺复苏在临床和实验的研究结果,这使得提出的推荐治疗方案侧重于临床[1],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很少引用来自中国的临床或实验研究结果。这是不是因为我国心肺复苏研究领域的滞后,还是因为科学方法或国际规则掌握的问题?事实证实两者皆有。经过五年的艰辛与努力,我们虽然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但目前我国医务人员却仍面临着心肺复苏发展的问题。下面谈谈心肺复苏在我国发展的情况。1中…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流程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规范心肺复苏抢救的护理记录内容,提高护理病历质量,以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流程为基础,设计了心肺复苏流程记录单.经过2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心肺复苏流程记录单可规范心肺复苏抢救的护理记录内容,提高护士心肺复苏抢救的能力和病历书写质量,改进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并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提出,建立了以胸部为主的现代心肺复苏学[1]。经过5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仍在不断丰富现代心肺复苏学的内涵,目前经腹实施心肺复苏(CPR)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复苏学者的广泛关注,适时建立和完善腹部心肺复苏学成为当今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卫广  肖接承  陆士奇 《临床荟萃》2011,26(13):1185-1188
自上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建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人类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成功率虽有所上升,但ROSC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美国心肺复苏注册研究(NRCPR)统计数据显示,成人与儿童ROSC后院内病死率分别达67%和55%[1].复苏成功后大脑功能障碍是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在ROSC后脑组织存在持续进展的缺血性损伤[3],微循环水平的血液灌注对于心肺复苏及ROSC后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就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曾星  任秀亚  姜霞  何倩  孙琳 《护理学报》2018,25(14):37-43
目的 系统评价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284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36,95%CI(1.21~1.54),P<0.001];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99,95%CI(1.61~2.46),P<0.001];出院后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D=0.21,95%CI(0.21~0.32),P<0.001];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8.18,95%CI(6.47~9.98),P<0.001];冠脉灌注压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1.89,95%CI(1.53~2.26),P<0.001];并发症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42~1.1),P=0.110];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50].结论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均高于标准心肺复苏,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吉顺  姜冠华  隋波 《临床荟萃》2001,16(23):1102-1102
在过去的 40年中 ,虽然人们对心肺复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仍无明显改善。如何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仅就近年来心肺复苏的若干新进展概述如下。1 关于口对口呼吸的争议胸外挤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和电击除颤是现代心肺复苏的标志。而 195 8年 Safar等倡导的口对口呼吸在现代复苏发展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 ,ABC复苏程序已成为世界各国复苏指南 ,被列为规范的复苏操作程序。新近的院前急救前瞻性研究表明 ,采用或不采用口对口呼吸对院前急救复苏及存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从而对 ABC复苏…  相似文献   

20.
李孝骞  王霞 《临床荟萃》1996,11(21):973-975
随着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进展,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率有较大提高,但仍有相当存活的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不能恢复正常生活,致使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仍很低,约10%左右。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即成为复苏成功的关键。 1 及早心肺复苏是脑复苏成功的基础 脑中没有氧储存,对缺氧又最敏感。完全性缺氧6秒钟可致神经元代谢受损,2分钟便有脑活动停止,5分钟则有脑不可逆性损伤。脑活动所需的能量90%来自葡萄糖氧化,脑中所储能量仅能维持2~3分钟需要;虽然循环停止后能量消耗减少,但糖无氧代谢仅放出氧代谢产生能量的1/20,并产生乳酸,引起酸中毒、脑水肿及一系列生化改变,直到脑死亡。因此,应当机立断,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