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微炎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K/DOQI指南选取70例CKD3-5期患者为CKD组,并依据彩超结果将其分为IMT增厚组(1组)与IMT正常组(2组),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入选者的年龄、性别、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肾功能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水平,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患者血清MIF、hs—CRP明显升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患者各期比较,MIF、hs—CRP、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患者血清MIF、hs—CRP水平较2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MIF水平与hs—CRP、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1),与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CKD患者血清MIF水平明显升高,且MIF与hs—CRP、颈动脉IMT正相关,MIF可能在CKD患者微炎症及AS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为防治冠心病提供有关诊疗依据。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患有冠心病,同时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及IMT异常的冠心病患者240例为对象,按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定期做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IM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12个月,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数和斑块的总面积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经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IMT随之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病和治疗转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8例,其中62例伴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不伴认知功能障碍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分级增加,MMSE得分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越厚,则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相关系数r=0.47,P〈0.01),且IMT≥0.80mm组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IMT≤0.60mm组的1.68倍(OR=1.68)。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敏感指标。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严密监测IMT,以防止或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评价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6例成人SAS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指标。结果①SAS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30±0.27)mm>(1.05±0.21)mm,P<0.05];②SAS组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2例(35.2%)、管腔狭窄47例(26.7%);对照组分别为5例及4例(12.5%、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T与夜间最低血氧(LSaO2)呈正相关(r=0.46,P<0.05),与AHI无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能较好评价SAS血管病变。夜间缺氧会增加SAS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尿酸、骨质疏松(O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33例作为观察组,非颈动脉粥样硬化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体学指标、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骨密度检查数据。结果:观察组收缩压(SBP)、脉压(PP)、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UA)和OP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SBP、PP、LDL-C和UA等呈正相关。结论:OP、高血压、血脂异常与CAS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尿酸水平可以反映CA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IMT)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陈越平 《西南军医》2008,10(4):15-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7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40例,另选50例无斑块者(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脂水平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尿酸( UA)与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在高血压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对象血清进行UA和hs-CRP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分析观察组高血压分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UA和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UA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高血压Ⅲ级组的血清UA和hs-CRP水高于高血压Ⅰ级组和Ⅱ级组( P﹤0.05);高血压管腔狭窄组的血清UA和hs-CRP水平均高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 P﹤0.05)。结论血清UA和hs-CRP可作为诊断高血压、评估高血压病情,并判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波依定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降压药物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检查80例高血压患者服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动脉粥样硬化等级评分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IMT、最大IMT、等级评分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改善,可用于临床药物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l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患者65例行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将上述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n=20,占31%)和非左室肥厚组(n=45,占69%);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23,占35%)及颈动脉正常组(n=42,占65%).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BPL)、24 h舒张压负荷(24 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 h SBPL、24 h DBPL、nSBPL、nDBPL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 (1)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多;(2)高血压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尤其是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朱海东  刘云 《武警医学》2014,(7):685-686
目的: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方法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42例作为CN组,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 HRV)、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两组HRV各项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N组hs-CRP、TNF-α和EDD分别为(1.96±0.37) mg/L、(21.3±6.5) ng/ml、(5.25±0.53)%,对照组为(1.09±0.24) mg/L、(9.6±2.3) ng/ml、(9.12±2.16)%,两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存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性别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1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颈动脉硬化组和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同时测定血Hcy。结果正常组、颈动脉硬化组和斑块组血Hcy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血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Hcy与动脉硬化程度、斑块稳定性及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超声检查评价颈动脉管壁弹性功能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早期评价颈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方法。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50例。男80例,年龄11~77岁,平均(48.22±12.99)岁;女70例,年龄19~75岁,平均(50.43±11.45)岁。其中血压、血糖升高、高脂血症以及经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超声检查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5mm及/和有斑块形成者均不收入本组范围。通过超声检查测量CCA内径、IMT以及肱动脉脉压,计算CCA管壁运动度(ΔD)、扩张能力(distensible capability,DI)、管腔扩张系数(distensibility coefficient,DC)、顺应系数(compliance coefficient,CC)和动脉壁僵硬度(wall stiffness,β)等,分析比较受检者年龄、ΔD、DI、DC、CC和β的相关性。结果:全部150例受检者均完成了检查。随着年龄增长,ΔD、DI、DC、CC和β均显示一致的病例生理性改变;IMT与年龄(r=0.606,P=0.000,IMT=0.2786+0.00951y)、DI(r=0.230,P=0.005,DI=12.20782-5.43659IMT)和DC(r=-0.236,P=0.004,DC=5.9476-2.7161IMT)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与CC(r=-0.013,P=0.876)和β(r=0.114,P=0.164)的相关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CA-IMT改变是超声检查评价动脉硬化的形态学指标;但在IMT发生形态学变化以前,血管壁的弹性功能的变化,包括动脉管壁运动度、动脉扩张能力、扩张系数、顺应系数以及动脉管壁僵硬度可能更早地反映动脉壁的退行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同期非冠心病患者170例为对照组.在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后,接受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脉搏波传导速度为(1558±348)cm/s,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18±0.26)mm;对照组分别为(1247±284)cm/s和(0.78±0.23)mm,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正相关,而对照组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正常组高,两者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ey、hs-CRP、LDL-C及CCA-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Hey、hs-CRP、LDL-C及CCA-IMT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CCA-IM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等指标变化与LDL-C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APD患者Hcy水平及CCA-IMT,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抗动脉硬化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