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晚餐后1h口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餐后1h口服,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血清hs-CRP水平和血脂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TC、TG、LDL-C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8周后,两组TC、TG、LDL-C水平降低相似,但观察组升高HDL-C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4、8周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相似的降脂作用,但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水平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血脂正常的NSTE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A组)33例及常规剂量组(B组)32例,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定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 , APN)、肝功能,并且随访6个月,统计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负荷剂量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s-CRP下降更明显,APN较高,且两组肝功能无明显损害。6个月随访,负荷剂量组的MACE发生率少于常规剂量组。结论血脂正常的NSTEMI患者早期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使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稳定粥样斑块,并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干预治疗的价值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入选时及治疗3、6、12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hsCRP水平,记录房颤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14.9%)明显低于对照组(43.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CRP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61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181)与B组(n=18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B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片40 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及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达标率较治疗前均升高,且B组升高更为显著;各组治疗前后LDL-C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与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均对冠心病患者有降脂疗效,对于血脂不达标的患者,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LDL-C达标率提高得更为显著,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他汀类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8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辛伐他汀(20 mg/d)和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疗程均为12 w.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组TC、TG、LDL-C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瑞舒伐他汀组较其他两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间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疗效更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其中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余24例为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5、10、15和20 d时血清CRP、IL-1β、TNF-α、NO、MDA含量及SOD活性,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第5、10 d,阿托伐他汀组CRP、IL-1β、TNF-α、NO、MDA含量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SOD活性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第15、20 d时,两组患者血清CRP、IL-1β、TNF-α、MDA、NO含量及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第20 d时,阿托伐他汀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急性脑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NT-proBNP、MMP-9和hs-CRP血浆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确诊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同时具有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20mg联合依折麦布10mg治疗6周,B组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40mg,6周后比较两组之间血脂,NT-proBNP和MMP-9、hs-CRP血浆浓度的变化。结果 A组血脂降低明显(t=2.12,P=0.041),且A组较B组降低hs-CRP、MMP-9的血浆浓度更明显(t=4.34,P=0.005)。但B组NT-proBNP较A组改善明显(t=-2.2,P=0.056;t=-3.12,P=0.0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阿托伐他汀组联合依折麦布较阿托伐他汀组能降低高脂血症及炎症反应,但是阿托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对NT-proBNP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牟英  罗彩东  刘云兵 《西南军医》2012,14(5):708-711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ACS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65例于PCI术前2小时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后1个月内继续强化他汀治疗40mg/d,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20mg/d。标准治疗组65例PCI术前及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饭后顿服。随访30天,所有患者于PCI术前、术后24小时测定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PCI术前及术后1、7、30天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PCI术前及术后7、30天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cTnI、CK-MB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强化治疗组CK-MB、cTnI水平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中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强化治疗组血中CRP水平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标准治疗组中虽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中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标准治疗组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脂无明显差异,用药后血脂均有所下降,且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天,两组患者均无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5%、4.6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服用瑞舒伐他汀,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0%,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TG、TC、hs-CRP、LVEF、HDL-C及FMD相比于对照组来说有明显的改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6%、30%,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瑞舒伐他汀治疗,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血脂调脂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2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脂指标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水平变化。方法检测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空腹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Hcy、hs-CRP、TC、LDL-C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6、1.664、1.484、1.241、1.070)。结论 CysC、Hcy、hs-CRP、TC、LDL-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并适当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在我院确诊的高血压病同时具有高脂血症患者135例。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10mg(A组,45例),20mg(B组,45例),40mg(C组,45例)。比较三组中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脑钠肽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20mg、40mg)4周后血脂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可改善内皮功能,其中C组4周后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01),脑钠肽(BNP)水平明显低于A、B治疗组(P〈0.001),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明显高于A、B组(P〈0.001),不良反应三组相似。结论降脂治疗可改善内皮功能,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改善内皮功能及脑钠肽水平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能否延缓腹膜透析患者残存肾功能(RRF)的丢失及对其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50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缬沙坦组予缬沙坦80~160mg/d。所有患者每3个月行残存肾功能测定(RRF)及CRP检测,研究前后检测Kt/V、肌酐清除率(CCL)、血钾、血红蛋白,并记录血压和24h尿量。结果研究结束时,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红蛋白、血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缬沙坦组CCL(单位:L/w/1.73m^2)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较缬沙坦组减少明显(P〈0.05)。前6个月两组RRF都明显下降,6个月后缬沙坦组下降变缓,研究结束时缬沙坦组RRF较对照组高(P〈0.05)。而从第3个月时研究组较缬沙坦组CRP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长期使用缬沙坦可以延缓腹透患者的残存肾功能的丢失及降低腹透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判定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损伤中的意义及与DN进展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15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性DM组(SDM)、早期DN组(EDN)和临床DN组(CDN),另设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所有待测者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CysC、Hcy和hs-CRP,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CysC、Hcy和hs-CRP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各DM组的四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EDN组的CysC、Hcy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SDM组,CDN组则高于EDN组(P〈0.05或0.01)。各DM组患者的UAER和CysC、HCY和hs-CRP均呈正相关(r=0.783、0.651、0.663,P均〈0.05)。结论血清CysC、Hcy和hs-CRP水平是反映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随着UAER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l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Hcy和ET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素(E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7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 CRP水平,循环酶法测定Hcy,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hs-CRP、Hcy、ET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ET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结论 血清hs-CRP、Hcy、ET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动脉粥样斑块内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组15只;高脂组喂养4 w,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他汀组、高剂量他汀组,每组各5只,共饲养12 w。ELISA检测各组血清TG、TC、LDL-C、VEGF;12 w末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内VEGF蛋白定量及VEGF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他汀组6 w和12 w血清LDL-C、TG、TC和VEGF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血脂和血清VEGF明显降低(P〈0.05);与低剂量他汀组比较,高剂量他汀组血脂和血清VEGF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蛋白水平下调,但高剂量他汀组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的表达(P〈0.05)。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VEGF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VEGF高表达,阿托伐他汀可下调AS斑块内VEG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80 mg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预实行PCI术的100例AMI患者为AMI组,根据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术后每天20 mg,n=34)、B组(术后每天40 mg,n=33)、C组(术前80 mg+术后每天40 mg,n=33),另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术前、术后1、3 d与对照组入院时血清PCT、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入院时PCT、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1、3 d C组患者PCT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AMI各组患者术后1 d 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C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AMI患者血清PCT峰值与hs-CRP峰值呈正相关(r=0.368,P=0.026)。结论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AMI患者血清PCT和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1组和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睡前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和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统计3组患者入院24 h内及治疗12周后的血压、血脂、hs-CRP、IL-6、TNF-α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均P<0.05)。3组TC、LDL-C、hs-CRP、IL-6 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的TC分别为(5.89±0.53) mmol/L、(5.11±0.53) mmol/L和(4.92±0.23) mmol/L,相应3组治疗后的LDL-C分别为(3.09±0.71) mmol/L、(2.69±0.33)mmol/L和(2.21±0.31) mmol/L,而hs-CRP分别为(6.84±0.63) mg/L、(5.79±0.98 )mg/L和(4.49±1.01) mg/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 组的TC、LDL-C、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2组的LDL-C、hs-CRP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1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剂量20 mg/d比10 mg/d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与60例正常人群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中血浆FIB、hs—CRP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以及3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中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FIB、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稳定性心绞痛(SAP)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相比较,血管病变支数越多,FIB、hs—CRP、LDL—C的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FIB、hs—CRP能够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对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