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体现了中医治疗学治病宜早,既病防变的治疗思想。祖国医学所说的肝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疡、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病。目前,肝病的发病率很高,其中病毒性肝炎,我国患病率为2.77%,年发病率为0.95%。所以肝病的防治已成当务之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从肝脏功能关系来看,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而主运化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在它们所主的功能之间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脾…  相似文献   

3.
三、病理学方面《金匮》对杂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脏腑相传之说,以与伤寒之六经传变相鉴别。前已述及,首篇第1条即以“肝病传脾”为例,分析说明了杂病之脏腑相传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生理上来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病理上,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起脾不健运,遂导致肝脾不调证。这就是“肝病传脾”的临床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然而,由于对“实脾”之法,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即用甘味之药补益脾胃之意,所以,多把它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中,限制了“实脾”法在急性肝炎(简称急肝)的应用。笔者认为,中医脾的正常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为胃行其津液。所谓“实脾”就是使脾的这些功能恢复正常,即脾的正常功能为实。脾若…  相似文献   

6.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7.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2,17(5):F003-F004
余业医三十余载 ,案头诊藉不乏乙肝病历 ,点滴经验虽不成篇章 ,证治体会也有一二 ,今请教于同道 ,以期引玉。1 重脾胃而灵活辨证用药肝脾两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在乙肝病理过程中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 ,协脾运化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通畅气机而利肝气疏泄 ,二者相互为用。在病理上 ,肝失疏泄 ,气机不利 ,每致脾运不健 ,常谓之“木乘土” ;反之 ,脾不健运 ,气滞、湿阻于内 ,影响肝的疏泄 ,称“土壅侮木”。“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在乙肝治疗上除注意运用解毒的药物外 ,宜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尤其要重视调补脾胃 ,使后天有权 …  相似文献   

8.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谈谈对慢肝基本病机的一些看法。一、慢肝病与“肝”的关系中医主要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有关脏腑的生理、病理生理特点作为判断疾病受累部位的依据。慢肝以胁痛,胁下肿块,疲倦,腹胀,肠鸣,大便不调,脉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是肝脾各自主要的生理功能。肝之疏泄失常,脾之运化受阻,便可出现上述主要见症。因此,中医一般认为慢肝病主要与肝脾的病变有关。慢肝病涉及肝脾二脏。但究竟是肝,还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最早论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经典医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张仲景在《金匮》首篇便以“肝病传脾”开启并概括了其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对后世论述和运用脏腑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言简意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方法、特点与优势.达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统一.下面以肝脾为例,试探讨并分析其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1.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12.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3.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14.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15.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便以“肝病传脾,当先实脾”开启并概括了治未病思维,为后世医家广为传颂的经典名言,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以肝脾为例,试探讨并分析其治未病思维过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祖国医学对于本病多以饮食不佳,肝脾失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进行辨证.其病理机制各家认为多属湿热.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胃气降而脾气升,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脏腑调和,气血运行通畅.由于肝炎疏泄失职,病久则伤脾.《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常见饮食不佳,二便不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因而治肝病必先实脾.所以治疗中以清肝经  相似文献   

19.
4.调和肝脾:调和肝脾法是针对肝脾(胃)不和之证而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功能除了维持本身之气血和调之外,还影响精神活动与消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横逆而犯脾土,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称之为肝脾(胃)不和之证。临床见胸胁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而妇女则常见月经不调和带下病等。在治疗上不能单治一脏,只有既疏畅气机以调肝,又培补中土以理脾,肝脾同治,方为恰当。仲景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指此而言。肝气郁结不舒,有实有虚,实者每因七情不畅,气机受阻所引起;虚者则为肝脏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多为两胁作痛,寒热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该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素体体虚,劳倦内伤.王强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表现以实证居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二条"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可以佐证.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相关,然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病则气机不畅,疏泄失职,气滞则血瘀;2)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升清.脾病则运化失职,聚生痰浊,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阻络、气虚血瘀;3)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阴阳.肾阴为阴液之根本,滋养和濡养全身脏腑器官.肾阴亏损,心血化生不足,心脉失养;肾阳为阳气之根本,推动和温煦全身脏腑器官.肾阳亏损,心阳失于温煦,心脉气血推动无力,导致阴寒内盛、寒凝心脉,诱发胸痹.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本病用药讲究多脏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