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颈总动脉的影响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平均年龄79.82±6.04岁,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脉压≥60mmHg)和低脉压组(脉压〈60mmHg),测定颈总动脉内径(CCA)、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CRP水平。结果高脉压组CCA、IMT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25±0.72mm、1.32±0.15mm和73.53%)高于低脉压组(分别为7.97±0.74mm、1.01±0.19mm和59.52%)(P〈0.05)。高脉压组CRP水平(5.72±2.89mg/L)高于低脉压组(3.81±2.56mg/L)(P〈0.05)。IMT与动态脉压及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5)和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脉压促进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纬 《现代保健》2014,(29):10-13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mm Hg(1mm Hg=0.133kPa)组34例和脉压40~60mm Hg组51例,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两组24h血压动态参数及血、尿β2-MG、尿mAlb、血BUN、Cr。结果脉压>60mm Hg组上述肾功能指标较脉压40~60mm Hg组者升高(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与脉压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脉压(PP)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20例药物规则治疗下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脉压水平的不同,分为PP〈60 mm Hg和PP≥60 mm Hg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CAPR)、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内径(LD),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 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A/E),生化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评价不同脉压水平的靶器官损害。结果 与PP〈60 mm Hg组比较,PP≥60 mm Hg组CAPR、IMT、LD、AOD、LAD、LVM I、A/E、BUN、Scr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脉压增大,可促进心脏、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TIA组或合并CI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斑块检出率和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二试验组(TIA组与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合并TIA和cI的脉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有关。上述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对血压的相关影响。方法对杭州市下城区天水武林社区所辖老年高血压413例进行调查,根据脉压差是否大于60 mmH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体重、年龄、家族史等情况。结果脉压差大于60 mmHg的患者中发生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及冠心病的比例显著高于脉压差小于60 mmHg的患者(P0.05),脉压差大于60 mmHg的患者中存在家族史、体重指数超过26及年龄超过75均显著高于脉压差小于60 mmHg的患者(P0.05)。结论脉压差增大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及冠心病等并发症,有高血压家族史、体重指数超标、年龄偏大是脉压差增高的危险因素,应提高临床重视,重点进行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APP)与冠心病(CHD)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以及高血压合并CHD组(合并组),再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单纯组分为增厚组(IMT≥0.9 mm)与正常组(IMT0.9mm)。比较合并组与单纯组,增厚组与正常组APP,以及不同24 h APP水平、CHD发病及IMT情况。结果合并组24 h APP为(67.22±12.96)mm Hg,白昼平均脉压(d PP)为(67.92±13.22)mm Hg,夜间平均脉压(n PP)为(66.03±13.98)mm Hg,明显高于单纯组[分别为(60.31±11.60)、(62.25±13.07)、(57.19±12.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APP≥60mm Hg患者CHD患病率为59.38%(38/64),明显高于60 mm Hg患者(38.10%,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IMT为(1.17±0.27)mm,24 h APP为(65.55±12.68)mm Hg,d PP为(65.07±10.24)mm Hg,n PP为(64.41±9.63)mm Hg,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81±0.16)mm,(57.34±9.46)、(58.27±12.92)、(55.49±8.79)mm Hg];24 h APP≥60 mm Hg患者平均IMT为(1.14±0.36)mm,明显高于60 mm Hg患者[(0.91±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P水平对CHD并发症以及CA有很好的提示作用,APP越高,CHD并发症以及CA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这对临床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患者脉压(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中心职业病治疗中心住院的260例煤工尘肺患者作为尘肺组,随机抽取262例某集团井下作业无尘肺工人为对照组,调查职业史、既往史、工龄、年龄、吸烟、饮酒、家族史,同时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脉压(PP)≥60 mm Hg为增大。结果尘肺组舒张压[(75.62±9.83)mm Hg]水平低于对照组[(83.16±10.29)mm Hg];脉压[(55.86±13.96)mm Hg]水平高于对照组[(51.09±14.79)mm Hg]。两组舒张压、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组高血压(44.6%)、冠心病(71.9%)、脑卒中(70.8%)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尘肺组脉压异常率(48.5%)高于对照组(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60 mm Hg或PP≥60 mm Hg比较,尘肺组心脑血管发病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60 mm Hg或PP≥60 mm Hg比较,尘肺组和对照组患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危险性均随PP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尘肺组中不同PP水平尘肺患者脑卒中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不同PP水平工人脑卒中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煤工尘肺患者PP高于一般群体,且随着PP值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5,(7):49-51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中探讨降压治疗的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51例和68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 Hg且≤140/90 mm Hg)和积极降压组(≤130/80 mm Hg),定期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有关情况,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结果本实验统计到的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终点事件中,青中年患者组与老年患者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效果与常规治疗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史沛  茹凤娟  赵毅  王恒  李甫  杨红 《现代保健》2013,(22):94-9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治疗组;随机原则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入院检查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管的再通率、院内病死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7.92%、4.17%、6.25%和66.67%、12.5%、25.00%,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5)d、(20.4±5.2)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比传统内科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时间短,近期患者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万慧 《现代保健》2014,(20):25-2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149例(A组)和非老年组118例(B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将上述两组分为脑卒中组A1和B1以及非脑卒中组A2和B2。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A组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掌握老年高血压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防由该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并通过个体性的治疗方案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脉压(PP)值的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探究,分析PP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接诊的12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探讨主体,以PP是否低于60 mm Hg为分类标准,其中低于60 mm Hg的65例设为A组,等于或大于60 mm Hg的63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TC、HDL、TG、Cr、UA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SBP、Glu、LDL组间差异具显著性(P<0.05);B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与检出率均明显较A组高(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PP值可折射出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PP值高者发作心脑血管病的机率更大,这为预测与改善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缬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7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对照组用贝那普利10~20mg/d治疗,为期12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降压幅度分别为79%和78%、31/22mmHg和32/23mmHg,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较明显改善左心室心肌肥厚(均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两组都轻,但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经肾穿刺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性肾损害(A组n=18)和老年肾实质性高血压(B组n=2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24h尿蛋白定量(1.23±0.28g)显著低于B组(2.33±0.67g);A组的高血压病程(5.7±1.4年)、收缩压(158.2±12.7mmHg)、脉压(65.2±10.5minHg)、心肌缺血发生率(77.8%)、左心室肥厚发生率(83.3%)、脑血管病变发生率(55.6%)、眼底病变发生率(72.2%)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3.2±0.9年、135.4±16.5mmHg、47.1±11.5mmHg、20.0%、45.0%、10.0%、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性肾损害在高血压病程和蛋白尿程度上与肾实质性高血压存在差异,且具有收缩压及脉压显著升高、靶器官损害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 mg,每天1次。8周为1个疗程,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并计数心率,每周上午1次,连续测量8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收缩压为(132.2±9.8)mm Hg(1mm Hg=0.133k Pa),舒张压为(80.7±8.5)mm Hg,心率为(72.2±11.4)次/min,治疗组分别为(137.6±10.5)mm Hg,舒张压为(87.2±11.2)mm Hg,心率为(80.6±12.6)次/min,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和心率减慢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为6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左旋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老年1、2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9月选择110例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4例、依那普利组56例,前者服用缬沙坦80~160 mg,1次/d,后者服用依那普利2.5~20 mg,2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降低[(140.5±8.3)/(84.9±7.0)mm Hg(1 mm Hg=0.133 kPa)vs(138.9±7.5)/(85.9±5.8)mm Hg],与治疗前[(154.8±10.4)/(96.0±5.9)mm Hg vs(152.9±11.2)/(96.6±5.6)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有效率缬沙坦组83.3%,依那普利组7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缬沙坦组9.3%,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老年1、2级高血压均有显著疗效,前者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99例1、2级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降压治疗均选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使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降脂治疗选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血脂水平降至TC〈5.18mmol/L、LDL-C〈3.37mmol/L;强化降脂组血脂水平降至TC〈4.11mmol/L、LDL-C〈2.60mmol/L;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值相比,两组患者baPWV、ET、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有明显回落(P〈0.01),其中强化降脂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在控制血压基础上,强化降脂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降低hs-CRP和ET水平,对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状态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照不同标准调整硫酸镁滴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PIH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硫酸镁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WZ-50型微量泵输注硫酸镁,给予25%硫酸镁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速12 g/h,每日总量252 g/h,每日总量2530 g。对照组硫酸镁滴速标准采用传统标准执行,观察组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进行调整,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皮肤潮红、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慌、头晕、全身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如出现上述不适,不直接停药,而是慢慢调低硫酸镁滴速,直至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不适。以血压稳定或降低,未更换硫酸镁治疗为有效,比较两组疗效、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3.64%;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5,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收缩压分别为(146.4±10.2)(140.5±10.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分别为(98.8±9.3)、(90.1±9.1)mm Hg,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9、4.737,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28.26%,观察组为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6,P<0.05)。结论治疗PIH时,以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为标准调节硫酸镁滴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高血压的预防。方法97例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被管理一年,列为试验组。92例BP131~139/85~89mm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未被管理,列为对照组。853例原发性高血压也被列为对照。结果97例管理后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收缩压、舒缩压和体重指数分别较管理前和92例未被管理的高血压前期的居民低(均P〈0.05)。血压120—139/80~89mmHg的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的差别(均P〈0.005)。结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管理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进行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81.7±6.3)mmHg(1mmHg=0.133kPa)比(50.6±4.3)mmHg,(67.6±7.4)mmHg比(50.8±5.2)mmHgJ和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49.6±4.5)mmHg比(78.5±10.4)mmHg,(60.8±6.1)mmHg比(76.8±8.3)mmHg],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适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