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5,(1):146-148
目的探讨铅蓄电池企业进行优化改造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的防治模式。方法对惠州市2所铅酸蓄电池企业通风系统进行调查及检测,根据调查检测结果,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整体工艺布局,对其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进行科学优化改造,评估改造前后排风罩罩口风速、控制风速、空气铅尘TWA浓度、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等。结果改造前,两所企业包板、烧焊检测点的控制风速、排风罩口量、罩口面积、罩口平均风速分别为0.29 m/s、0.25 m/s;9 550.0 m3/h、11 230.0m3/h;0.49 m2、2.23 m2;5.24 m/s、1.40 m/s,进行吹吸式排风改造后,2个检测点的控制风速分别达到2.20 m/s、2.00 m/s;44 327.6m3/h、441 427.0 m3/h;4.80 m2、4.80 m2;2.26 m/s、2.57 m/s,改造后通风系统参数能满足控制工作场所铅烟/铅尘的要求;改造前测定铅尘58次,超标15次,合格率为74.1%;改造后测定铅尘58次,超标1次,合格率为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造后工作场所铅尘TWA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改造后两所企业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显著低于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优化改造铅烟/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等综合治理模式,可有效控制职业铅接触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提高防护水平,减轻职业病危害。方法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生产工艺、工人接触危害因素方式、通风防护设施状况及其整改前后工作场所铅烟(尘)浓度、局部排风罩控制风速等关键因素,研究通风防护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结果生产工艺以手工机械和半自动化操作为主;采取整改措施,采用密闭罩、外部排风罩周边加设围挡、提高控制风速至1.0~1.7 m/s等措施,铅尘(烟)浓度点合格率由整改前43.7%提高到83.3%。结论原通风防护设施存在结构性缺陷,维护保养不善。改进生产工艺,科学设计局部排风装置,缩小铅尘(烟)的逸散范围、合理确定/修正控制风速是有效控制铅烟(尘)危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某铜冶炼厂电除尘出灰工序防尘设施改造效果,为相同行业类似工序的防尘设施设计、改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控制风速检测,对该除尘设施工程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的铅尘浓度进行分析、评价,对密闭罩的控制风速进行评价。结果工程改造之后,电除尘出灰工序工作场所的铅尘浓度从0.18 mg/m~3下降到0.005 mg/m~3;密闭罩的控制风速为0.97~1.18 m/s。结论本次电除尘出灰工序防尘设施改造基本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4.
张一佳(石家庄铁路分局卫生防疫站)报道:石辆段为消除铅危害,研制一组通风静电除铅烟装置,熔铅锅及铸铅台设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1.5—1.55m/s,管道风速主管8.4m/s,支管7.4m/s。静电除铅为8.5—9.5万kV,5—15mA,艺刺线电晕极配φ600mm园形板沉淀极结构的单区静电除铅,处理风量960m~3/h,流速0.95m/s,沉淀极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并评价铅蓄电池企业除尘设施改造前后的防护效果。方法对铅蓄电池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除尘设施进行改造。结果改造前该企业铅尘(烟)的超标率为94.4%,各岗位控制风速均未能满足除尘的要求;改造后,各岗位铅尘(烟)的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各岗位控制风速均达标。结论该企业的除尘设施由于设置不合理及维护不当导致工作场所铅尘(烟)浓度严重超标,对除尘设施进行改造后,工作场所铅尘(烟)的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对某陶瓷制品企业通风除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对整改前后管道风速、罩口风速、控制风速及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分析除尘效果。结果显示,整改前的主管道风速为(5.9±0.1)m/s,罩口风速为(1.6±0.4)m/s,控制风速为(0.8±0.2)m/s,作业场所空气中矽尘(呼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为(2.3~3.6)mg/m3。整改后的主管道风速为(12.0±1.1)m/s,罩口风速为(5.1±0.5)m/s,控制风速为(1.5±0.3)m/s,矽尘(呼尘)CTWA为(0.3~0.7)mg/m3。整改后主管道风速、罩口风速、控制风速、粉尘浓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管道风速不足、风压分布不均、维护保养不够是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欠缺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风机动力,合理设置管道,定期维护保养等途径能有效改善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采用非标钳形排风罩近距离控制尘毒危害的新思路,为局部排风设施设计方法、罩型选取、样机制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研究所化学品试制工艺TNT熔混装药工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现场检测、气流组织模拟的方法和仿真模拟技术,对其局部排风设施进行设计、改造,对人员作业位TNT浓度、控制风速、钳形排风罩气流组织进行现场检测和发烟测试,并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 仿真模拟结果显示,钳形排风罩罩口缝隙宽度80 mm时,罩口风速在8.0 m/s左右,风速、风压分布较为均匀,排风气流能够将有毒气体捕集至钳形罩内。气流组织模拟实验发现,模拟成料桶侧边缘和最远控制点时的发散烟雾,均能被钳形罩的侧吸气流有效捕捉,基本不受环境风的影响。TNT毒物浓度CTWA由0.25 mg/m3降至0.03 mg/m3,CSTEL由1.3 mg/m3降至0.03 mg/m3,人员作业区域的控制风速由0.1 m/s提高至0.27 m/s。结论 仿真模拟、气流组织模拟方法与职业卫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企业生产印刷涂料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状况,评估其通风排毒设施的防护效果,为企业控制职业病危害及预防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测等方法,对整改前后通风排毒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整改前检测多个岗位空气中甲醇超标严重(甲醇CTWA2.1~78.0 mg/m3,CSTEL3.6~131.7 mg/m3),超标原因为全面通风效果未达预期、局部排风罩罩口面积不足且离毒源距离过大,防毒设施的防护能力不符合要求。针对性整改后甲醇检测结果 CTWA2.9~10.0 mg/m3,CSTEL4.0~12.4 mg/m3,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通风排毒设施防护效果明显提高。结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毒物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来源,对工作场所内的通风排毒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整改,对控制化学毒物的浓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某企业投料设备和除尘设施改造前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改造前后工作场所的粉尘和噪声进行检测,对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和改造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技术改造后,除尘通风管道单独设置,除尘排风罩的罩口风速增大,除尘效率提高;同时投料设备得到密闭,除尘风机功耗降低。改造后的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均比改造前明显降低:其他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由12.4 mg/m~3降至1.8 mg/m~3,40 h等效声级由91.4 dB降至83.2 dB,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局部通风设施是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要防护措施,直接影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企业需特别重视生产设备和通风防护设施的合理设计与设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电子行业钎焊工作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现状,2019年1月至12月对50家电子行业钎焊企业共172名钎焊工人及其作业岗位进行调研检测。结果显示,对工作场所局部排风除烟设备防护效果现状不满意的有157人,占91.3%;172台局部排风除烟设备控制点风速在排风口距离作业面20 cm时,均不能达到0.5 m/s的控制风速要求,钎焊工人正常操作面部距离焊接点约为20 cm。钎焊工人长时间处于钎焊烟尘环境中普遍存在头痛,头晕、胸闷、恶心等不良症状,在呼吸新鲜空气和适当休息后,症状消失。提示,钎焊生产任务较大的企业应选用通风橱式或三面侧排式局部排风设施,防止逸散的焊烟对工人健康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焊接车间焊接烟尘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捕着、吸附焊接烟尘,使焊接车间焊接烟尘达到职业卫生要求。方法在对集装箱焊接车间现场调查、检测、评审的基础上,确定焊接车间的焊接烟尘尘源量,并计算每台焊机的除尘风量。结果采用局部除尘和全面通风措施,在连续3天的监测期间,车间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4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6mg/m^3,其他粉尘、MnO2等均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结论在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下,集装箱焊接车间的焊接烟尘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装配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确保工人的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的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本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锡、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铅烟、锑及其化合物、铜烟、硫酸、苯、苯乙烯、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丁酯、噪声等。检测结果表明,部分工种铅烟(CTWA0.15~0.41 mg/m3)、二氧化锡(CTWA2.52~3.80 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对其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本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前职业病危害严重,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作业场所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清远市某再生铜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状况。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2013年9月对某再生铜企业工作场所中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进行检测和对接触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铜烟、铅烟、砷、硫酸、噪声、高温等;粉尘、铜烟、硫酸、砷存在超标点,其超标率分别为75.0%、20.O%、33.3%和14.3%;阳极炉岗位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超标;接触工人尿铅、尿砷偏高者分别占2.9%、13.9%,听力损失者占18.9%。结论该再生铜企业粉尘、噪声危害较重,铜烟、砷、硫酸、高温作业危害存在较大隐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沈阳市某制药公司原料药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共设毒物检测点47个,空气中乙二醇、乙酸、N,N-二甲基乙酰胺和乙酸乙酯浓度低于最低检出限,异丙醇为10.5-1 049.0 mg/m^3,二氯甲烷为8.3-127.2 mg/m^3,丙酮为低于最低检出限-88.0 mg/m^3,甲醇为39.3 mg/m^3,盐酸为低于最低检出限-2.64 mg/m^3,氢氧化钠为0.02-0.04mg/m^3;噪声检测点11个,8 h等效声级为56.3-95.2 dB(A)。除溶媒回收车间巡检岗位接触的异丙醇超标和合成车间配料岗位接触的噪声超标外,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结论该项目在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相关国家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变化。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水平和空气中铅浓度,用Wilcoxon秩检验统计分析血铅水平。结果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尘浓度[(0.049±0.043)mg/m3)]与技术改造前[(0.232±0.118)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5);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烟浓度[(0.021±0.014)mg/m3]与技术改造前[(0.162±0.060)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7,P0.05);技术改造前后铅作业人员血铅值均呈右偏态分布,技术改造前后血铅中位数分别为1.314和0.725 mmol/L,技术改造后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低于技术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66,P0.01)。结论该厂技术改造可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源头控制和消除铅危害,并为企业职业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某炼铁厂现场调查、作业场所铅烟检测、接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1、2、3号高炉炉前铅烟浓度分别为0.64—5.40m/m^3、0.10—5.72mg/m^3、0.273—0.538mg/m^3;在受检的152人中,发现铅中毒83例。结论炼铁高炉前铅烟浓度明显超标,铅中毒检出率达54.6%,该炼铁厂铅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及现场职业病危害检测、职业健康体检等方法。结果 7家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工作场所铅烟C_(TWA)浓度平均为0.216 mg/m~3,超标率为44.7%,焊接岗位铅烟浓度最高,为4.220 mg/m~3,超标139倍;铅尘C_(TWA)浓度平均为0.161 mg/m~3,超标率为29.4%。铅超标率高低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接触铅作业体检1 311人,血铅浓度超过1.90μmol/L限值328人,血铅超限率为25.02%,其中92人超过2.90μmol/L,占血铅超限人数的28.05%。铅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布局不合理,通风设施设计安装不符合要求,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不能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结论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严重,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优化通风设施设计安装,加强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工作场所铅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18.
铅中毒发病与铅烟(尘)浓度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淄博蓄电池厂,用通风排气方法降低了车间空气中铅烟(尘)浓度,但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在接触铅烟的工人中,铅烟浓度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接触铅尘的工人中,铅尘的累积接触量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可得该厂铅烟的安全浓度为0.028mg/m~3,铅尘为0.056mg/m~3;并可对今后铅中毒发病作出预测。预测指出,目前该厂灌粉工种铅尘浓度比往年大有提高,今后将有大量工人发生铅中毒。  相似文献   

19.
张宏光 《职业与健康》2012,28(6):665-66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铅职业病危害情况,为监管部门整治铅酸电池生产行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通风防尘(毒)设施检测、工作场所铅烟(尘)浓度检测及对接触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铅酸电池生产工艺落后,工作场所通风防尘设施设计、安装不合理,效果差;工作场所中铅尘超标率达75%,铅烟超标率达100%,最高超标29倍;接触铅作业工人血铅超正常值29人,占14.4%;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6人,占3.0%。结论该铅酸电池组装厂铅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议企业加强对工作场所局部通风设施的改造,提高其控制效果,治理铅酸电池铅职业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自动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多年来频发职业性铅中毒的原因,探讨有效措施降低铅中毒的发病率。方法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通风设施进行评价与改造。结果该企业原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为62.9%,最高点超标207倍;工种的超标率为64.6%,最高超标139倍;通风不良的排风口占72.0%,主要是通风管道堵塞或破损,造成控制风速不达标。对原有通风设施进行重新疏通,更换排铅烟管道,更新铅尘除尘器的过滤袋。改造后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下降为13.2%,最高浓度超标5倍。企业铅中毒新发病例数由每年17例下降为每年3例。结论该企业由于通风系统维护不当造成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严重超标,导致铅中毒发病率较高,对通风系统改造后,作业场所铅浓度明显改善,铅中毒患者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