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2008-2012年海淀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海淀区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报告率分别为0.04/10万、0、0.04/10万、0.15/10万和0.15/10万,在全区约一半的街道均有病例的发生,呈散发态势,但某村出现了家庭聚集病例,发病的街乡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主要在春季发病,3-5月发病9例,占75%(9/1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0岁年龄组发病10例,占总病例数83.3%(10/12)。发病人群以农民、民工、无固定职业为主,文化层次较低。结论 2008-2012年海淀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以散发为主,但近几年呈现升高趋势,应加强灭鼠防鼠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
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3~2005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35例,年均发病率为7.42/10万。10~50岁为高发年龄,占发病总数的92.5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91%;全年均有发病,以3~6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59.81%。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情况。结论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春季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疫情和个案调查资科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泉州市共报告出血热7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无死亡病例.近年疫情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1月;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46.8%,其他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999~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和1999~2008年年度疫情汇编。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扶风县1999~2008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1999~2008年间全县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13例,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39.02/10万,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县15个乡镇,以召公镇发病为最多(占20.05%);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人数的58.7%;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为3:1;在总发病人数中农民占84.6%,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5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7.16%。结论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应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许昌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0/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30~59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76.35%);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76%),冬季高发。结论应以农村地区为主,通过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东海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海县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东海县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4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3/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3例,年均死亡报告率0.0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张湾乡、平明镇、白塔镇、黄川镇4个乡镇,2005-2014年共报告病例72例(占50.0%);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为3.11∶1;发病年龄集中在30~59岁(占68.1%),以农民为主(占86.8%),发病时间集中在10-12月(占68.8%)。结论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应采取科学灭鼠、防治知识宣传、预防接种、早诊断、早治疗等干预措施,开展疫情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共报告病例362例,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57%。结论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7-2013年宁陕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情况,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3年宁陕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中HFR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调查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及鼠血HV抗体阳性率。结果2007-2013年全县共报告14例HFRS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69/10万,死亡1人。发病最高年份为2011年,报告病例6例,发病率为8.07/10万,占5年报告病例总数的42.86%。本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210国道及京昆高速G5(西汉段)沿线乡镇。性别及职业特征明显,以农村男性壮年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13∶1。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居住区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血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25.89%(95/367)。结论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减少HFRS的危害。宁陕县感染HV的鼠类多样,感染率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防治和深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7-2011年福州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2007-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州市2007-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6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1/10万;无死亡病例.3-6月和11-1月为发病高峰.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占全部病例的38.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30~55岁病例数最多,共发病115例,占发病总数的70.6%.结论 近年该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有增多趋势,应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的活动,采取以灭鼠和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汕头市濠江区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濠江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3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7.89/10万,各年发病率在39.31/10万~283.52/10万之间。4-9月份是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76.03%(1789/2353)。男性1628例,女性725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病例以0—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共2239例,占发病总数的95.1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951例,占发病总数的82.92%。结论濠江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4—9月是高发季节,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杜进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34-2136,2159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6-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6-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个案卡信息。结果 2006-2012年东莞市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49例,年均发病率为0.266/10万,病死率为0.67%。发病主要以散发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5.77︰1。发病人群的职业主要以工人、民工和农民为主,占70.47%。病例主要集中在厚街镇。结论东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形势虽不严峻,仍需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控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沈阳市皇姑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皇姑区2008—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皇姑区流行性出血热共报告92例,年均发病率2.38/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2~5月报告病例较多(56.5%);男性发病率(20.07/10万)明显高于女性(2.89/10万),性别比为6.7∶1;病例报告多发生在20岁以上年龄组(94.6%);以家务待业者居多(50.0%)。结论须提高人群的防护意识,搞好环境卫生,适时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掌握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规律,为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收集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结果此次暴发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日期2017年10月9日,末例病例2018年1月31日,发病高峰11月中下旬。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6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4例;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52.35岁(20~75岁);45~64岁占全部病例总数的74.2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3.94%。共捕鼠76只,鼠密度为4.61%,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数的81.58%,未检测出汉坦病毒。结论出血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群,流行季节来临前加强鼠密度监测,科学指导灭鼠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减少人群接触传染源机会,可有效降低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灌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探讨其流行特征,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204例,年均发病率3.82/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5.02/10万。发病人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多发,病例主要集中于10月至次年1月。结论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举,灭鼠与疫苗接种并重是当前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汕头市濠江区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濠江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3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7.89/10万,各年发病率在39.31/10万~283.52/10万之间。4—9月份是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76.03%(1 789/2 353)。男性1 628例,女性725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病例以0~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共2 239例,占发病总数的95.1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 951例,占发病总数的82.92%。结论濠江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4—9月是高发季节,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东莞市厚街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2008—2013年6月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发病率比较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足口病四季均有发病,夏季为发病高峰,4—7月发病数最多。2008—2013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发病1 898例、女性发病1 030例,分别占64.82%、35.18%,男女性别比为1.84:1。本地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56.62/10万,外来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154.62/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χ2=328.78,P0.05)。5岁以下年龄组共报告病例数2 849例,占发病总数的97.3%,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数居多。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为2 412例和461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82.38%、15.74%,共占病例总数的98.12%;其次为学生,共44例,占发病总数的1.5%。共发生31起幼儿园聚集性病例,11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涉及病例数119例。共报告9例重症手足口病例,其中7例为EV71,1例为Cox A16,1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结论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发病季节等分布特征,流行季节应加强疫情监测,重点人群加大宣传,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流行与扩散。  相似文献   

17.
2008-2010年中方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8-2010年中方县手足口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网络报告的中方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结果 2008-2010年共报告822例手足口病病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3.66%,位居首位;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9.68/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3,P〈0.05),2010年发病率最高;每月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发为主;病例广泛分布于全县,不同区域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1,P〈0.05),以中方区最高;男女性别比2.25∶1;以0~3岁年龄组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6.86%;发病高峰在4-7月份,占发病总数的66.42%;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5.40%。结论中方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上升为主要传染病,且有明显季节、地区、年龄、性别差异,应切实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宜宾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宜宾市网络直报系统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宜宾市手足口病共报告病例2 057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8.94/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3-7月占全年发病的68.35%;男:女为1.91∶1,5岁以下为该病主要发病人群(93.78%);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为主,共占发病总数的99.81%;2010年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感染56.36%,CoxA16感染32.73%,2012年CoxA16感染44.72%,EV71感染24.84%。结论 2008-2012年宜宾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EV71和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乡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防治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新乡市2005-201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20例,13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长垣县、封邱县、红旗区、卫辉市和原阳县等5个县区,其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2.50%。发病季节以10~11月最多,占全年发病数的33.33%。发病年龄集中在20~45岁,占全部病例的63.33%,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结论 2005-2013年新乡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近年有上升趋势,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疫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CDC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中获取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9年来全国31个省市均有出血热病例发生,累计报告病例12347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0419/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1391例,年均死亡报告率0.0117/10万。全年龄段皆可发病,但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30-59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4-6月)和秋冬季(10-12月),发病重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陕西省。结论 2004—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小幅回升趋势,发病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发病疫情具有时间和地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