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隔离症的CT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双  王平 《中国医师杂志》2003,5(6):817-818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国内报道的病例,术前能做出明确诊断者仅占32%。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1年5月份经手术病理证实者共4例,此4例病例均有CT资料,其中2例(50%)术前直接诊断。本病虽然非常少见,但术前明确诊断非常重要,曾多次有报告在术中遇该病时误伤异常供血血管而导致大出血。现对此4例病例进行初步总结,旨在探讨本病的术前CT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我院1989-2004共发现11例,其中有8例在术前经影像检查做出了明确诊断,本人就我院所发现的病例做以下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PS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结果:21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6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5例,均为叶内型。多层螺旋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隔离症患者的胸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结果:12例病例,9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10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12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胸主动脉,5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1例引流至奇静脉,1例引流至半奇静脉,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结论: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走行,对肺隔离症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15例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图像,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病变均为叶内型,11例位于左肺下叶,4例位于右肺下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15例病变的供血动脉,均来源于胸主动脉,有11例为单支血供,4例为双支或多支血供。结论 MSC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供血动脉,并且安全、无创,为肺隔离症的定性诊断及以及术前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樊平林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41-141
肺隔离症属于肺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较少见。隔离肺组织与支气管系统不相通。分为肺叶内与肺叶外型两种类型。1 材料与方法 采用吸气后屏起暴光,层厚层距均10mm,自肺尖至肺底部连续扫描,必要时加扫薄层。7例患者中3例行增强扫描。 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58岁,平均26岁。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病史最长者20a,间歇性发作。1例合并咯血,两例合并胸痛。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 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5例成人肠旋转不良的X线、CT及临床表现。其中15例均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5例行钡灌肠检查,10例行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不完全性梗阻8例,小肠低位梗阻2例。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球部至水平段扩张、不全性梗阻,远端呈鼠尾状狭窄4例,十二指肠曲位置、形态失常,呈“飘带征”7例。钡灌肠发现回盲部位置异常4例。8例患者都于肠系膜根部出现了“漩涡征”,4例患者十二指肠上动、静脉出现“换位征”,3例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右下腹部,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飘带征”及“回盲部位置异常”是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的特征性表现。“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例肺撕裂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单发6例,多发5例.除1例合并肺血肿外,其余均表现为肺气囊肿及肺气液囊肿.囊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囊腔,气液囊肿可见液平.肺血肿表现为球形高密度均匀.11例中5例合并肋骨骨折,3例合并气胸,2例合并血气胸.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肺撕裂伤均逐渐吸收消失.结论 CT是明确肺撕裂伤诊断及严重程度的最敏感最特异的检查手段.在判断临床预后及治疗效果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临床特征及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便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经该院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常规CT上均可见广泛小透亮影、囊状影均匀分布于两肺,没有中央与周围型之分,也没有上中下野的差别,囊性气腔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HRCT上表现为两肺均匀薄壁小囊腔,所有囊腔囊壁完整,囊壁厚度为1~2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结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疾病,CT尤其是HRCT扫描呈网状阴影或均匀分布的囊性气腔影应高度怀疑为PLAM,临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腰间盘突出症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我院2001-2006年间的83例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3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单节段腰间盘突出,有11例两个节段突出。结论与传统X线相比较。CT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可达92%-100%,目前已成为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陈志聪 《现代医院》2009,9(1):75-76
目的提高脊椎转移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及临床证实的脊椎转移瘤56例,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性分析以CT为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6例转移瘤均累及椎体、附件骨性结构,脊柱转移灶累及多个椎体及附件54例,单个椎体2例。溶骨性转移37例,成骨性转移16例,混合性转移3例,出现病理性骨折3例,椎旁形成软组织肿块7例。病灶位于颈段者3例,胸段15例,腰段20例,骶段3例,颈胸段4例,胸、腰段同时受累8例,腰、骶段3例。结论CT是诊断脊柱转移瘤较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SCTA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32例中,正常者10例,主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13例。SCTA均能良好显示主动脉瘤体、附壁血栓及钙化斑块和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撕裂内膜及破口,并能显示主动脉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结论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上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已基本代替传统的血管造影,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表现、X线、CT及病理等方面探讨肺错构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与结果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发现,本组错构瘤周围型11例,中央型2例;平均年龄47.5岁,男女比例为3.33∶1。临床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为孤立球形或肿块阴影,肿块直径≤3cm者占69.2%,位于肺周边部位者占84.6%。结论肺错构瘤可经X线、CT检查提示诊断,需依赖手术切除病检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症性和癌性胸水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胸水证实的炎症性和癌性胸水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30例炎症性胸水中双侧16例,胸膜增厚11例,主要呈弥漫线状增厚,28例为少至中量,21例出现包裹,无1例纵隔胸膜受累。38例癌性胸水,单侧34例,21例出现大量胸水,胸膜增厚25例,主要呈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13例,无1例出现包裹。结论在CT对炎症性和癌性胸水鉴别诊断中,胸膜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对于确定癌性胸水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肺动静脉瘘(PAVF)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我院收治的12例肺动静脉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经手术治疗均无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2例经栓塞治疗后效果可,3例未行特殊治疗,失访。结论大多数肺动静脉瘘患者应争取治疗,可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总结15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左叶2例,同时累及左右叶4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性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扫描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T在急性骨髓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0例四肢骨、髂骨骨髓炎的CT片,对其影像变化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病灶区骨膜下脓肿,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液化灶;12例出现少量的骨膜反应;死骨2例。结论CT能够早期发现骨膜下脓肿,明确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同时又能引导穿刺引流骨膜下脓肿,减轻骨干缺血程度,减少形成死骨的机会,降低伤残率,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脑部CT表现。结果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度与脑白质低密度为最常见征象,前者占本组病例的65%,具有特征性。结论CT能直接地反映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改变,有助于明确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对于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韦雄  黄训 《现代医院》2009,9(2):59-6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多中心性尿路移行细胞癌(TC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对1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多中心性TCC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三维重建图像,主要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结果肾孟-输尿管5例,肾孟-膀胱2例,输尿管-膀胱3例,肾孟-输尿管-膀胱2例;术前螺旋CT对11例多中心性TCC做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93%。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多中心性TCC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明确病变范围、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受肾功能影响小,病灶显示直观、全面,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丁长青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95-2196
目的: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1 d~80d)维生素K缺乏型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蛛网膜出血14例,硬膜下出血11例,脑实质适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9例.出血量15~68ml,全部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常见,多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CT对该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