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辉  梁婷  冯婧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895-89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7例CHF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1例,缺血性心肌病46例。按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30%组及LVEF〈30%组,同时选择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HRV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随着心衰程度加重,SDNN、SDANN、PNN50、RMSSD下降越明显(P〈0.05)。LVEF〈30%组与LVEF≥30%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HRV降低,HRV的变化与CHF患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至2016年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9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90例,分别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V各项指标(时域指标:SDNN、RMSSD、SDNNIndex,频域指标:LnTF、LnLF、LF/HF),比较AC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HRV指标,并根据ACS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Lown分级Ⅲ-Ⅴ级组(恶性心律失常组)32例和Lown分级Ⅰ-Ⅱ级组(非恶性心律失常组)58例,分析这两组的HRV指标变化。结果 ACS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wn分级Ⅲ-Ⅴ级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Lown分级Ⅰ-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RV与ACS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ACS的病情发展、猝死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9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氯芬酯治疗组46例、吡拉西坦对照组45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甲氯芬酯治疗组静滴盐酸甲氯芬酯,吡拉西坦对照组静滴吡拉西坦,共15 d;比较各组HRV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脑梗死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HRVTI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甲氯芬酯治疗后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吡拉西坦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RMSSD、PNN50、HRVTI无显著变化.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甲氯芬酯治疗组各项指标高于吡拉西坦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受到抑制,甲氯芬酯能改善脑梗死后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非慢乙肝患者为对照组,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将54例慢乙肝患者分为Ⅰ组31例和Ⅱ组23例,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BⅠ组HRV时域指标测值PNN50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CHB Ⅱ组各项测值均降低.其中SDANN(P<0.02)、rMSSD(P<0.05)、PNN5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SDNN阳性率指标:CHBⅠ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而CHB Ⅱ组与对照组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慢乙肝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HRV减低可作为慢乙肝患者中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特点。方法:采用HRV的时域分析法对25例DCM病者、22例非DCM心衰病者及24例健康人进行HRV对比分析。结果:DCM病者HRV各时域指标SDNN、TRIA、SDNN5、SDANN、PNN50、RMSS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001)和非DCM心衰组(P均为0.001以下);DCM病者HRV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级别显著相关,而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舒张期末径、心胸比例无关。结论:DCM病者心脏植物神经改变可能是一种器质性损害;对DCM患者,HRV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UAP患者100例为研究组,根据病变支数(不同亚型)分为单支组(n=32)、双支组(n=42)、三支组(n=26),另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接受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查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测定QTd、HRV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两组QTd、HRV指标,以及不同病变支数间的QTd、HRV指标。结果:研究组QTd高于对照组,SDNN、SDA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组QTd均高于单支组、双支组,且双支组高于单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组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单支组、双支组,且双支组均低于单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相比健康人群存在QTd明显升高、HRV相关指标降低的特征,而且病变支数越多,QTd越高,而SDNN、SDANN、RMSSD、PNN50越低,临床加强QTd与HRV测定,可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不错的依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简称恶性心律失常 )与心率变异性 (HRV)的关系。【方法】 16 3例研究对象AMI发病后第 2周末作Holter检查和HRV分析 ,按Holter中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 2组 :①恶性心律失常组 ( 42例 ) ;②对照组 ( 12 1例 )。【结果】①恶性心律失常组第 2周末HRV时域分析指标SDNN、SDANN、SD、rMSSD、PNN50 及频域分析指标TF、LF、HF较对照组小 ,频域分析指标LF/HF比值较对照组大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第 2周末HRV指标总体标准差 (SDNN)≥ 5 0ms的研究对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SDNN <5 0ms者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HRV值减小有关 ,提示HRV减小可作为预测AMI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力衰竭(HF)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舞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4例HF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A组(合并心律失常,n=41)与观察B组(未合并心律失常,n=43),另选取同期处于心功能代偿期4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各组HRV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水平。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SDNN、RMSSD、PNN50、SDANN等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各HRV相关指标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合并心律失常患者HRV通常低于未合并心律失常者,提示HRV与HF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心肌梗死冠心病(NMICHD)患者在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39例NMICHD患者根据有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分A、B、C、D 4组,与30例健康志愿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A、B、C组的SDNN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D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或B组较C或D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皆显著降低(P<0.05);A与B组之间,C与D组之间的SDNNindex、rMSSD、PNN5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观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SDNN是反映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最敏感的指标.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较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引起心率变异性下降,可能具有更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瞿运忠  粟玉旺 《广西医学》2008,30(8):1162-116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30例,选择健康人36例作为C组。A组、B组都给予溶栓和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ACE1、调脂药等。A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稳心颗粒1小包,3次/d,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性死亡情况。结果A组、B组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C组(P<0.01),A组治疗后SDNN、SDANN、RMSSD、PNN50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SDNN、SDANN较治疗前提高(P<0.05),RMSSD、PNN50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稳心颗粒能使患者HRV显著改善,可减少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