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时刺法是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特点用相应的取穴施术的针刺方法.《内经》中有八篇对此进行了论述,《难经》(下称《难》)第70、74难作了专篇讨论.但各篇所论配穴依据及定位施术不尽一致.笔者就四时刺法的机理及配穴施术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敬望同道指教.  相似文献   

2.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宗《内经》《难经》之学,私淑刘完素之说,对攻邪三法有独到的见解,并将针刺放血归于汗法,在理论和临床均有所发挥。其针灸学术特点主要反映于《儒门事亲》一书中,主要有重视经络理论,详辨气血多少;刺络放血,祛邪安正;注重单纯针刺;强调针药结合;慎用灸法;擅用外治法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难经》成书于《黄帝内经》之后,汉以前。《难经正义》叶霖序云:“夫‘难’,问难也。经者,问难于《黄帝内经》之义也。”该书在诠释《内经》有关经脉、腧穴、刺法等“难”时,亦阐述了许多时间针刺学方面的内容。就此,笔者试作探讨。五输穴合于四时 1.五输穴属性合于四时《难经·六十三难》捐出:“五脏六腑荣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难经·六十五难》也说,“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也,故言所出为井也。  相似文献   

4.
尽管《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有相关阐述,后世对此语亦有一些阐发,但表述均不够清晰。根据《内经》《难经》并结合历代医家释义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可从时间针灸学、体质、得气等角度来认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提示针刺顺应四时之气,是得气的外在环境基础;重视患者体质,辨体针刺是针刺得气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以病机为核心的针刺辨治思路则强调病位深浅、病性阴阳、病程长短在得气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临证针刺只有重视得气,达到"气至",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5.
《内经》一书中,提到刺法,针刺深浅、针刺补泻等约200条以上,而其中提到具体刺法的,只在《灵枢·宫针篇》和《素问·缪刺篇》两篇中有27种,这27种刺法中,介绍针刺方法的,只有6种。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热病针刺学术思想,包括刺热之处,穴有所明;随证针刺,各有不同;热病日久,刺法各异;刺热九禁,论而发之.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之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之体现马氏深厚的经络腧穴学功底及独特的刺灸经验.  相似文献   

7.
谈谈荥穴的“特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经·六十八难》日:“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入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泻其有余,放只能用于实火;而不可用于虚火.因阴经荥穴属火,用此退虚热,若用补法,则会损伤阴津,而加重虚火;若用泻法,则是治标,并…  相似文献   

8.
因时制宜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内经》中有关针刺的很多内容都强调了因时针刺的问题《难经》亦阐述了许多时间针刺方面的内容、试对《内经》、《难经》中有关因时针刺的内容及其区别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因时针刺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刺针法是指在毫针刺法中 ,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一类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 ,正如《素问·刺要论》中说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就是说不同部位、组织的疾病对针刺的深度而需要不同的浅深刺法。旱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关于“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的半刺法 :“刺浮痹于皮肤”的毛刺法 ;“傍入而浮之”的浮刺法 ;“刺小络之血脉也”的络刺法 ;“引皮乃刺之”的直针刺法 ;“正内一 ,傍内四而浮之”的扬刺法等浅刺法的详细记载 ,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刺络法又称刺血疗法,亦即刺血络出血的治疗方法,《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说明分布于人体浅表皮肤,视之有形的络脉,都是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肤部,若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瘀血等现象。《内经》云:“宛陈则除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血实宜决之”。《难经·二十八难》亦指出:“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相似文献   

12.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针刺方法颇多,其中有以九针应病情况九变的九种针刺方法——九刺;适应十二经病证的十二种针刺方法——十二刺;依五脏的病变采取的五种针刺方法——五刺这些刺法形  相似文献   

13.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陈婷1公秀珍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级硕士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关键词难经脉法独取寸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9《难经》是祖国古典医籍之一,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4.
3.2注释《难经》之成就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以其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人们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浅述命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余年来,由于历代医家对其部位、形态、功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因此进一步研究、探讨命门学说的内容,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命门”一名源于内、难经。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素问、刺禁论》。随后在《难经、三十六难》中指出命门的功能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  相似文献   

17.
绝骨的名称最早见之于《内经》,作为八会穴。髓会绝骨则首出于《难经·四十五难》,但《难经》没有说明绝骨穴的具体部位。《千金》明言“绝骨在外踝上三寸”,《资生》作悬钟别名,王冰谓之阳辅。孰是孰非,近年亦有所争论。笔者现拟从体表自然标志及骨度分寸两方面加以考证分析,就正于同道。一、绝骨穴有固定的体表自然标志《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咏……直下抵绝骨之端”。这里,绝骨之端似指人体部位名称。但《素问·刺腰痛篇》有“因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炥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后”,《甲乙》为“端”)。以上所及,绝骨、绝骨之端,都是一个砭刺点,那么,绝骨  相似文献   

18.
《难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中医后学者所遵循。明代医家、刊刻家熊宗立编撰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结合形象易解图示法,用通俗化语言解析《难经》,或图文互参,或引经据典,或结合巳见,使《难经》的精义通俗生动地展示在后人面前,为中医经典通俗化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为学习和研究《难经》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正>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第六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第七十九难》)、“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难经·第七十五难》)等子、母穴不同特性及子母配穴理论,在经络学说及针灸临床中占有相当位置。我们曾以人体体表超弱冷光信息为指  相似文献   

20.
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注本清代莫《难经直解》,徐大椿《难经经释》,沈德祖《越人难经真本说约》,郭大明《难经本义摘注》,丁锦《古本难经阐注》,黄元御《难经悬解》,熊庆笏《扁鹊脉书难经》,邹汉璜《难经解》,王廷俊《难经摘抄》,袁崇毅《难经晰解》,周学海《增辑难经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