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oxp3表达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Luo ZX  Liu EM  Deng B  Li X  Chen KH  Wang LJ  Huang Y  Fu Z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267-271
目的研究Foxp3基因表达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确诊哮喘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急性发作期15例、缓解期15例,同期选1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CD4、CD25表面标志及血浆、培养上清液IL-4、IFN-γ、IL-10和TGF-β等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同时收集哮喘患儿和正常儿童的诱导痰,用RT-PCR方法检测PBMC及诱导痰中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结果 PBMC CD+4CD+25T细胞百分率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分别为(10.1±2.1)%、(11.7±2.5)%,低于对照组的(15.5±2.7)%(P分别<0.01、<0.05);对照组PBMC在体外培养后CD+4CD+25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同培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BMC Foxp3-mRNA表达水平(Foxp3/β-actin)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分别为0.46±0.14 、0.50±0.19,低于对照组0.77±0.22,诱导痰Foxp3-mRNA表达水平哮喘患儿也低于对照组;PBMC在体外培养后对照组Foxp3-mRNA表达水平较培养前升高(P<0.05),而哮喘患儿培养前后Foxp3-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血浆及培养上清液IFN-γ、TGF-β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低于对照组 (P<0.05),且IFN-γ、TGF-β与PBMC Foxp3-mRNA水平、CD+4CD+25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 哮喘患儿血浆及培养上清液IL-4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发作期血浆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缓解期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IL-4、IL-10与PBMC Foxp3-mRNA水平、CD+4CD+25细胞百分率无相关性.结论哮喘患儿的TGF-β分泌不足、Foxp3基因表达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及分化发育障碍可能在儿童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儿IL-4、IL-12与IgE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双抗夹心EIASA法测定30例哮喘发作期、12例哮喘缓解期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与血清IgE的水平,结果表明:哮喘患儿发作期、缓解期血清IgE水平、血浆及PBMC经PHA和LPS刺激后的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缓解期IgE、IL-4及IL-12水平较发作期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哮喘患儿发作期及缓解期均存在IgE、IL-4及IL-12水平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EX)和甲泼尼龙(MP)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淋巴细胞中2个功能性亚群(Th1/Th2)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6月-2002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5例哮喘患儿和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哮喘对照组、10-7mol·L-1DEX干预组、10-8mol·L-1DEX干预组、10-9mol·L-1DEX干预组、10-7mol·L-1MP干预组、10-8mol·L-1MP干预组、10-9mol·L-1MP干预组.清晨取其空腹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植物血凝素进行刺激培养,分别用10-7mol·L-1、10-8mol·L-1及10-9mol·L-1DEX或MP体外干预培养48 h.同期采集健康儿童空腹静脉血,同法分离培养.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IL-10及IL-12水平,并计算不同浓度DEX或MP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率.结果 1.哮喘对照组PBMC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4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间IFN-γ、IL-10及IL-1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DEX和MP均可明显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FN-γ、IL-4及IL-12,但对IL-10抑制作用差;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DEX和MP抑制PBMC分泌IL-10的作用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3.DEX和MP均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L-4,DEX在10-9mol·L-1时有促进IL-4分泌的效应,MP在10-9mol·L-1时可抑制IL-4的分泌,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若以IFN-γ/IL-4表示Th1/Th2间的平衡,则MP可恢复Th1/Th2平衡(P<0.05).结论 DEX和MP均可抑制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但MP有助于恢复Th1/Th2平衡,提示临床选择MP治疗支气管哮喘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为支气管哮喘组,2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二组均在无菌条件下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悬液,哮喘组予不同质量浓度(0.2、0.1、0.05、0mg/L)阿奇霉素治疗,健康对照组未予阿奇霉素干预,均体外培养48h.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IL-4及IL-10水平变化.采用SPSS ll.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支气管哮喘组患儿PBMC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4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和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2.支气管哮喘组患儿PBMC在阿奇霉素0.1mg/L水平条件下,IL-4分泌水平明显高于0.2mg/L和0.05mg/L组(Pa<0.05)及空白对照组(P<0.01),各组间PBMC分泌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3.阿奇霉素0.2mg/L和0.1 mg/L组PBMC产生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0.05),0.2mg/L组明显高于0.05 mg/L组(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常规质量浓度阿奇霉素(0.1mg/L)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无明显影响,但可通过上调PBMC产生IL-10水平,而间接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川崎病(KD)患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血浆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CP-1 mRNA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56例KD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浆MCP-1浓度及PBMC中MCP-1 mRNA表达变化,并与60例非感染患儿、66例非KD发热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浆MCP-1水平[(409.55±97.42)pg/ml]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1.97±0.77)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与发热组;KD患儿缓解期血浆MCP-1水平[(301.64±71.55)pg/ml]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1.31±0.39)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与发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中冠状动脉损害者血浆MCP-1水平和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期与缓解期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者.结论 MCP-1在川崎病患儿体内持续增高,可能参与了促使单个核细胞聚集于冠状动脉局部的趋化作用过程,有可能作为判断KD病情活动状态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对热性惊厥(FS) 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及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 表达的影响。方法:16例FS患儿随机分为FS对照组和TNF-α干预组。TNF-α干预组采用1.0 ng/mL 的TNF-α进行干预。对照组16例,为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进行外周血PBMC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ICAM-1 和 LFA-1的表达。结果:FS 对照组在体外培养的PBMC表面ICAM-1和LFA-1表达水平分别为(20±9)% 和(43±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7)%,(30±16)%](P<0.05);TNF-α干预组的PBMC表面ICAM-1表达水平[(27±11)%]明显高于FS对照组(P<0.05),LFA-1表达[(52±21)%]较FS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介质TNF-α刺激可使FS患儿的LFA-1 和 ICAM-1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住院的34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另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分离PBMC,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OX40、OX40L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4 h UMA增高的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高于24 h UMA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与24 h UMA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的OX40、OX40L mRNA表达有异常增高并与24 h UMA相关。提示OX40、OX40L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其或许可以作为监测HSP患儿病情及检测早期肾脏损害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予10-7mol/L AngⅡ刺激细胞(O、12、24、48、72 h),检测各时间点细胞ILK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予不同水平(0、10-11、10-9、10-7、10-5mol/L)AngⅡ刺激细胞48 h,检测ILK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分离、培养的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结蛋白染色阳性;2.用lO-7mol/L AngⅡ干预肾小球系膜细胞,12 h后大鼠ILK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值,0、12、24、48、72 h大鼠ILK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0.18±0.02、0.37±0.07、0.90 ±O.10、1.73±0.12、及1.72±0.13(F=166.78 P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其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对热性惊厥(FS)患儿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方法2004-11—2006-12将武汉市儿童医院60例FS患儿分为单纯性FS(SFS)组30例和复杂性FS(CFS)组30例;对照组30例,为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可溶性ICAM-1/LFA-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ICAM-1/LFA-1的表达水平。结果SFS组和CFS组患儿血浆ICAM-1水平分别为(21.54±11.09)ng/mL和(24.34±6.86)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9.73±12.39)ng/mL儿童(P<0.05);3组血浆LFA-1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CFS组(12.30±8.04)ng/mL、SFS组(12.09±8.83)ng/mL和对照组(9.51±8.07)ng/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S组的PBMC表面ICAM-1表达水平为(29.96±12.31)%,明显高于CFS组(22.50±8.19)%及对照组(14.21±11.31)%儿童(P<0.05),CFS组的PBMC表面ICA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而LFA-1在PBMC表面的表达水平则不同,3组比较,SFS组最高为(50.89±21.36)%,CFS组最低为(34.35±11.45)%,对照组为(41.39±16.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LFA-1作为早期应激状态下的协同刺激信号免疫因子,参与白细胞黏附及其黏附级联反应,使大脑神经元在对热应激不适应基础上呈过度兴奋状态,诱导惊厥的发生。且CFS的神经免疫病理过程要比SFS相对复杂,抑制FS的ICAM-1/LFA-1黏附活动可能为其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瘦素表达的水平,探讨其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哮喘患儿在发作期和缓解期以及25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CD4+T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4+T细胞,体外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瘦素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BMC中孤儿核受体γt(RORγt)相对表达量。结果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的CD4+T细胞培养液中瘦素水平分别为(68.46±13.08)pg/ml、(36.73±6.13)pg/ml及(32.82±5.79)p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浆瘦素水平分别为(16.64±3.53)ng/ml、(14.91±3.24)ng/ml及(13.72±5.79)ng/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PBMC中RORγ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1±0.175)、(0.089±0.028)及(0.068±0.018),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发作期CD4+T细胞培养液中瘦素水平与PBMC中RORγt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681,P0.01)。结论哮喘患儿CD4+T细胞瘦素水平升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内源性CO和NO与小儿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时血浆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哮喘患儿21例,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采静脉血测定血浆CO和NO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CO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分别为1.66±035、1.06±0.12mg/L,t=7.26,P<0.001),缓解期CO降至正常水平(1.13±0.14mg/L,t=1.56,P>0.05);发作期哮喘息地血浆NO2/NO3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分别为32.8±3.9、29.3±0.28μmol/L,t=3.28,P<0.01),缓解期NO2/NO3水平亦降至正常水平(29.7±3.0μmol/L,t=0.39,P>0.05)。且哮喘患儿血浆CO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5)。结论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CO和NO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及正常儿童。内源性CO和NO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神经激肽A(NKA)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作期、缓解期的血浆含量,并与正常儿童对照,探讨NKA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4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发作期、缓解期血浆NKA含量及40例正常同龄儿血浆NKA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作期血浆NKA含量(239±146)ng/L,高于缓解期(54±22)ng/L及正常对照组(48±12)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缓解期血浆NK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作期NKA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哮喘急性发作不同程度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 (Eotaxin)水平的变化 ,评价其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 5 1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 7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标本进行血清Eotaxin水平的测定 ,并对其中 9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及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做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离和培养 ,并测定了PBMC表达的Eotaxin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Eotaxin水平为 (137± 6 4 )ng/L ,缓解期组为 (94± 36 )ng/L ,正常组为(80± 4 1)ng/L ,(F =13 5 7,P <0 0 0 1) ;且急性发作组Eotaxin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中、重度组Eotaxin水平为 (16 0± 72 )ng/L ,高于轻度组 (112± 4 8)ng/L(t =2 84 9,P <0 0 1)。而三组的PBMC的Eotaxin水平均极低 ,不能被测出。结论 血清Eotaxin升高是反映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炎症变化的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缺氧组(A组)、ICAM-1单抗治疗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其中A组观察到再给氧后2 h,24 h,48 h,72 h和168 h处死,B,C,D组观察到再给氧后48 h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观察1CAM-1在不同时间脑组织的表达和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A组再给氧2 h,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微弱表达,24 h后表达开始增加,48 h达到高峰,同时受损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B组再给氧48 h后,ICAM-1表达强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同时间点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结论HIBD时ICAM-1的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ICAM-1单抗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缺氧组(A组)、ICAM-1单抗治疗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其中A组观察到再给氧后2 h,24 h,48 h,72 h和168 h处死,B,C,D组观察到再给氧后48 h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观察1CAM-1在不同时间脑组织的表达和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A组再给氧2 h,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微弱表达,24 h后表达开始增加,48 h达到高峰,同时受损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B组再给氧48 h后,ICAM-1表达强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同时间点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结论:HIBD时ICAM-1的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ICAM-1单抗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30例哮喘患儿在哮喘发作期及其中24例处于喘息缓解期的血浆TXB2、6-K-PGF1α和PAF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喘息发作期血浆TXB2、TXB2/6-K-PGF1α(T/P)和PAF较对照组及喘息缓解期明显升高(P分别<0.01,0.05);喘息缓解期血浆TXB2、T/P和PA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各组间6-K-PGF1α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TXA2、PAF是导致哮喘发作的重要炎性介质,在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儿童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3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25例哮喘缓解期患儿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结果表明,哮喘急性发作期正常sICAM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68.6±26.5μg/L比90.2±17.1μg/L,P(?)缓解期血浆同MCAM-1浓度虽有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114.04±13.3μg/L比90.2±17.1μg/L,P<(?)是(?)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吴小满  姚辉  刘智胜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4):1862-1863,1866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XM)对热性惊厥(F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LFA-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方法 FS组患儿16例分为FS对照组和DXM干预组,DXM干预组采用1.0μmol·L-1的DXM进行干预;健康对照组16例,为年龄和性别与FS组患儿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常规方法进行F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PBMC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ICAM-1、LFA-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CAM-1、LFA-1水平.结果 FS对照组在体外培养的PBMC表面ICAM-1、LFA -1表达水平分别为(19.78±8.93)%和(43.05±15.8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88±6.73)%,(30.43±16.25)%] (Pa<0.05);DXM干预组的PBMC表面ICAM-1、LFA-1表达水平分别为(17.14±7.98)%和(33.93±19.76)%,与FS对照组比较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FS对照组PBMC的ICAM-1、LFA-1分泌水平分别为(6.73±3.88)%和(4.84±2.9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4±2.42)%,(2.76±1.36)%](Pa<0.05);DXM干预组PBMC的ICAM-1、LFA-1分泌水平[(4.34±1.82)%,(3.06±2.81)%]明显低于FS对照组(Pa<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DXM干预后ICAM-1、LFA-1的表达被抑制,抑制FS患儿ICAM-1、LFA-1的高表达可作为其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了解哮喘缓解期患儿T辅助淋巴细胞(Th)免疫平衡状况。方法选取24例哮喘缓解期和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法分别测定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情况。结果病例组血浆IL-4水平(37.14±12.77)ng/L显著高于对照组(27.08±6.12)ng/L,t=2.467 P<0.05;病例组PBMC中GATA-3的表达强度(5.45±1.11)较对照组(4.70±0.86)显著增高(t=2.049 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IFN-γ/IL-4及T-bet/GATA-3比率均显著降低(t=-2.208,-4.212 P<0.05,P<0.01)。结论哮喘缓解期患儿体内存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Th1/Th2平衡的紊乱,以Th2亚群亢进为主。  相似文献   

20.
神经激肽A在哮喘患儿血浆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动态研究哮喘患儿血浆神经激肽A(NKA)含量变化规律 ,探讨NKA与小儿哮喘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方法 ,动态测定 35例不同严重程度哮喘小儿血浆NKA在哮喘发作期及其临床症状缓解期的含量变化。结果  (1 )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NKA含量 [(2 56± 1 53)ng/L]高于自身症状缓解期 [(70± 66)ng/L]及正常对照组 [(38± 6)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q分别为9 497、8 599,P均 <0 0 1 ) ;哮喘症状缓解期血浆NK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q =1 2 4 5 ,P >0 0 5)。 (2 )哮喘小儿病情加重 ,血浆NKA含量亦随之增高 ,重度哮喘发作时血浆NKA含量 [(2 96± 1 70 )ng/L]明显高于轻、中度哮喘发作时含量 [(1 90± 99)ng/L] ,差异有显著意义 (q =3 77,P <0 0 5)。结论 小儿哮喘发作期血中NKA含量明显增高 ,病情愈重增高越明显 ,随哮喘症状缓解血中NKA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中NKA含量的变化与小儿哮喘的发作及缓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