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惠芬 《吉林医学》2013,(35):7435-7436
目的:探讨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指征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对行低位产钳助产术的3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行低位产钳术患者中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8.1%,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结论:在处理头位难产时采用正确合理产钳助产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阴道分娩低位产钳助产的指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低位产钳术在难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提供指导。方法:对实施低位产钳助产术患者98例和剖宫产患者11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在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2项指标差异不明显,产后出血及出血量2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位产钳术能降低产后并发症风险,是在头位难产中降低剖宫产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劭敏 《当代医学》2012,18(21):51-52
目的 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的指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低位产钳术在难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低位产钳助产术的58例患者和70例剖宫产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在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2项指标差异不明显,产后出血及出血量2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 低位产钳术能降低产后并发症风险,是在头位难产中降低剖宫产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改良产钳助产阴道分娩的母婴并发症情况,探讨提高产钳助产质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270例双人配合的低位或出口产钳助产患者为产钳组,随机选取同期270例头位顺产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母婴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的近期并发症包括严重会阴裂伤、产后出血、阴道血肿、宫颈裂伤、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远期并发症包括性交痛、尿失禁、大便失禁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轻度窒息、胎头血肿、骨折、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新生儿皮肤擦伤率2.96%,对照组没有皮肤擦伤发生(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远期不良结局。结论 加强助产人员产钳以及会阴保护配合技巧的培训,与术者相互配合对降低母婴并发症,提高产钳助产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阴道助产掌对减少母婴损伤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82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编号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低位产钳助产,研究组采用助产掌助产,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掌能有效减少分娩后的母婴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了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值得在妇产科推广.  相似文献   

6.
许兴桂  郭端英 《当代医学》2010,16(18):38-38
目的评价低位产钳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于我院2006~2007年2a间行低位产钳阴道助产的198例病例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低位产钳手术指征、手术要点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产钳在阴道助产中的作用,降低剖宫产率。结果 (1)新生儿无一例发生眼球及面部损伤、擦伤等产伤;(2)产妇均行会阴侧切术,其中有21例发生会阴伤口延裂,占10.6%。(3)198例产钳助产手术无一例滑脱或再次上钳,无严重产道撕裂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结论在头位助产中,为抢救胎儿,保护母亲,及时结束分娩,低位产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臀牵引术在剖宫产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分娩孕妇中选择头位剖宫产80例,胎头娩出困难,其中40例产妇采用产钳助产(产钳组),40例产妇采用臀牵引助产(臀牵引组),观察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母婴并发症。结果:臀牵引组胎儿娩出时间短于产钳组(t=19.48,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产钳组(χ2=15.12,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产钳组(t=20.6,P〈0.01),新生儿头皮血肿少于产钳组(χ2=15.18,P〈0.05)。结论:头位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时采用臀牵引,胎儿娩出时间短,母婴损伤及并发症较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低位产钳术在处理第二产程头位难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产钳分娩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同期平产的70例进行对照.结果 新生儿窒息率、产妇软产道裂伤率、产后大出血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产钳的适应证与使用技巧,手术者与会阴保护者合理配合,并不增加母婴并发症.尤其对第二产程胎儿窘迫,可及时结束分娩,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位产钳术在难产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集仕港中心卫生院2004.01.01-2007.06.30期间127例低位产钳助产病例和同期随机抽取的127例阴道顺产病例在母婴损伤、产后出血、会阴感染、新生儿窒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在母婴损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出血、会阴感染、新生儿窒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地应用低位产钳术在解决头位难产、避免第二产程延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减少产钳助产中对产妇损伤,将慢出胎头慢娩肩方法应用于中低位产钳助产技术中,改良传统的助产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阴道产钳助产的60例产妇,按随机原则分成改良组(改良式产钳助产组30例)和对照组(传统产钳助产组3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软产道撕裂情况、新生儿窒息率、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及胎儿面部损伤等情况。结果改良组阴道、会阴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发生率及新生儿面部损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产钳术的应用及护理,可降低产妇软产道损伤、不增加新生儿锁骨骨折及面部损伤等并发症,也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钳术的安全性。方法对77例施行产钳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低位产钳或低中位产钳处理,无一例发生严重母婴并发症。结论正确施行产钳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1月1日~2013年9月20日在我院采用产钳术对头位难产助产病例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钳术在临床头位难产处理方法使用率占19.75%,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剖宫产。结论:产钳术的正确使用可有效解决头位难产,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了解头位阴道助产的临床特征,探讨头位阴道助产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头位阴道分娩产妇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产钳术,观察组采取胎头吸引术,对比分析两组头位阴道助产临床特征和分娩结果。结果:产钳术助产成功率为100.00%,胎头吸引术助产成功率为56.6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术出生婴儿并发症少于胎头吸引术,产妇并发症略高于胎头吸引术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各有千秋,在产妇并发症、新生婴儿并发症等上面无明显差异,要进一步加强产钳术及胎头吸引术开发,提高头位阴道助产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分娩属生理过程,可自然结束,不需干预和进行手术助产,但分娩发生病理现象危及母婴生命时,则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分娩。产钳较胎头吸引器难于掌握,若使用不当,可造成母婴创伤,多在胎头吸引术未成功时才考虑应用。产钳术分类:根据儿头在盆腔内位置的高低,分为高位、中位及低位产钳术。高位系指儿头未衔接时上产钳,危险性大,已不采用。胎头衔接后上产钳,称中位产钳术。目前也很少采用。儿头颅顶骨最低部位(不是先锋头的最低部分)降达会阴部时上钳,称低位产钳术。儿头显著于阴道口时上产钳,为出口产钳术。尤其是出口产钳术,困难多较小,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对 94例头位难产用产钳和胎吸术助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对母婴的影响及中、低位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产钳术在胎儿大、产力差及危急情况下优于胎吸术 ,但对产妇的影响大于胎吸术 ,尤以中位产钳损伤最大 ,而对新生儿影响两者无显著差异。提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母婴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产钳术助产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产钳助产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钳术母体软产道损伤15例,发生率31%;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6%;产褥病率3例,发生率6%;尿潴留4例,发生率8%.产钳术新生儿面部皮肤擦伤或夹痕24例,发生率50%;无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 产钳术是解决一部分头位难产并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余平芝  谢穗  江世芳 《安徽医学》2012,33(6):714-715
目的产钳术应用历史悠久,它是解决分娩不可缺少的助娩手段,低位产钳应用得当母子均不会造成损害,并可大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的5年间172例低位产钳术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实施低位产钳术主要指征是胎儿窘迫,其次为宫缩乏力、胎头位置不正,第二产程延长等。结论行低位产钳时胎头位置低,放置产钳较易,牵引阻力小,是目前解决头位难产,缩短第二产程有效的助产手段,是产科良好的助产手段之一。其优点是可迅速终止妊娠,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可争取时间,抢救母婴生命,并对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符凤晖  钟宜 《当代医师》2014,(7):951-953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68例第二产程异常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第二产程异常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142例)和低位产钳组(126例),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剖宫产组产妇住院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及产褥病高于低位产钳组(P<0.ol或P<0.05),但两组软产道损伤、切口感染及羊水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新生儿头皮血肿及重度窒息率高于低位产钳组(P<0.05),两组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无低位产钳助产禁忌证者选择低位产钳术,其助产安全可靠,可降低产科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雒桂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17-2618
目的观察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在助产方面的临床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助产技术。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26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产钳组125例,胎头吸引组142例,比较两种助产方式的利弊。结果产钳组助产时间短于胎头吸引组(P〈0.05),术后2组产妇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产钳组低于胎头吸引组(P〈0.05)。结论在助产方面,产钳术明显优于胎头吸引术,提倡临床推广产钳术,以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对94例头位难产用产钳和胎吸术助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母婴的影响及中、低位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产钳术在胎儿大,产力差及危急情况下优于胎吸术,但对产妇的影响大于胎吸术,尤以中位产钳损伤最大,而对新生儿影响两者无显著差异。提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母婴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